李家咸《趋庭载笔》中记载的机制币史事

2016-11-26 00:38王勇则天津
中国钱币 2016年1期
关键词:总厂铜币金币

王勇则(天津)

李家咸《趋庭载笔》中记载的机制币史事

王勇则(天津)

李家咸为李鸿章侄曾孙,是李伯琦之子。李伯琦民初曾在位于天津的财政部造币总厂“主币政”①。据《李氏家族世系简表》所列:李蕴章→李经钰→李国怀→李家孚、李家咸……②。

李家咸生于1926年9月,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9年起任上海铁路局、铁道部设计局技术员,后为桥梁专家、高级工程师,曾参与或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多座桥梁的设计施工,曾任铁道部大桥建设工程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委员会理事、全国人大代表。

李家咸曾在上海《永安月刊》开辟“趋庭载笔”专栏,时间大概从1944—1949年(已知至少涉及16期、不少于20篇),所载均为文史掌故类文章。其中的《一分铜币》、《金币镍币》、《马钱洋钱》、《中国金币》等四篇(计约3500字),涉及其父李伯琦回忆的天津造币总厂民初所铸机制币细节。

“趋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载笔”指史传、制疏、表奏一类的文字,也有记载历史之意。其时,李家咸虽仅弱冠之年,但文笔老道,所撰文章与李伯琦的笔风相仿,可见李伯琦对其指导颇大。其中两篇涉及金币的文章,值得与李伯琦撰《中国金币考》(见载1934年第4卷第6期《学风》,署名李国瓌)一文参照研究。

李家咸在这四篇文章中,均提及其父李伯琦曾在天津造币总厂“主币政”:一是《一分铜币》称,“民国五年,吾父‘主币政’”,1917年天津造币总厂所铸一分铜币,“盖家君‘主币政事’所铸也”。二是《马钱洋钱》称,“民国七年,八兄家晋生,是年生肖为马,吾父时‘主币政’,命铸此,以纪念……民国八年,九姊家济生,是年生肖为羊,父亦命铸羊钱,为纪念。”三是《金币镍币》称,“民国八年,家大人曾拟铸五分镍币。”四是《中国金币》称,十元金币、二十元金币“皆民国八年、造币总厂铸……两币皆予父任内所铸。”此载可为深入研究李伯琦在天津造币总厂任职情况提供佐证。

这四篇文章对于近代机制币研究应有一定意义上的参考价值。经检索可知,迄今尚未发现其有被研究者引用的情形。现分别据原文整理点校,并略作注释,以为研究之需。如有不妥,请予正之。

一 一分铜币③

六十六期本刊“繁星”中,载贾观军先生《潜修片羽》一则云,“于青年会‘好癖展览室’中,得见罕见之一分铜币,外圈‘中华民国五年’六字;内圈‘二分’两字,正中一小孔焉。”④

此币铸造本末,予尚能言之。盖家君“主币政事”所铸也。是时,予虽尚未生,后趋庭侍室时,家君语予各金银币、各纪念币,暨其他各币曾及此也。

按:民国三年厘定币制,定二十元、十元金币,一元、中元(即五角)银币,二角、一角银辅币,五分镍辅币,一分、五厘铜辅币,共九种,均“十进”。而鼓铸颁行只一元、中元二种,正面袁项城像,背嘉禾文之币也(中元,民国八年币制局复令废止)。金币,以金本位政策未定,五分镍币,因成本过重,均未铸,只成样本。各币厂银铸法定一元币外,亦铜币并铸,但非“十进”之辅币也。

重庆、湖南两铜元局,自为风气,模由自拟,仍作小洋。南京、武昌两造币分厂,则铸共和纪念铜元,亦非法也。天津造币总厂自不便效分厂紊乱币制,但利之所在,未能置之,乃取清代铜元旧模而铸之,委之于清代所铸,亦掩耳盗铃也。

民国五年,吾父“主币政”,拟遵条例,取“十进”辅币。照例分厂只可铸一元,由总厂颁祖模,银铜辅币,惟总厂铸之。盖皆“十进”银辅币,纯银只七成,利厚,防滥铸也。

吾父既铸“十进”一角、二角银辅币,五厘、一分铜辅币各数万,而不易推行。

一分者,既贾观军先生今所见也。银铜各二种之文,皆罗瘿公⑤所书,总厂所雇之义大利⑥技师鲁乔奇所绘图、雕模,而大元、中元,亦罗书,义技师雕刻也。

父因不能推行,乃先收市间通行之小洋二角,改铸大元。市间小洋既日少,新银辅币乃得畅行。其文亦袁像、“嘉禾”,同大元、中元也。

而铜辅币终难推行。盖银则一元,大小洋有二角之上下,市间尚可并行。铜币则当时一元易一千三百文,大小洋相差只三厘。论价时,零数一分,即给以旧币铜元一枚,亦绝不争,不必给以一分铜辅币。故铜辅币乃终不易推行也。时惟中、交两行领取,备公债厘利尾数之用。

自民国五年,鼓铸一分者,一百万枚,合大洋一万元;五厘者,二百万枚,亦合大洋一万元。至八年,尚未发尽,复亦未再铸。清代、民国所铸银币,皆无数可稽,惟此二种,能知铸数也。

至此,铜辅币花文,乃父命义技师绘数种,谓此富有美术意,乃取而为模。中穿者,因见比利时铜币有孔,遂效之,以易别于旧铜元也。

陈澜生⑦掌财政时,吾父上《统一币制说帖》,废两为元、币制“十进”各办法。陈总长称善不已,而以窒碍多端,未能实行。因不关本题,姑从略焉。

二 金币镍币⑧

前以贾观军先生之《潜修片羽》中,述及有孔一分铜币,予因详记是币之鼓铸本末,见于六十七期本刊矣。并及民国币制,尚有二十元、十元金币,五分镍币,只成样本,世人得见更鲜。非曾主币政者,无由之,更无由见也。今据趋庭所闻,笔之于篇,以供藏泉家之参考焉。

十元金币。面:袁项城之五分侧面像;背:上“中华民国八年造”七字,中“拾圆”二字,夹以“嘉禾”。式同大元,惟面、背皆宽边,作火藻文,字则魏某所书,八分体,绘图、雕模,皆总厂技师义人鲁乔奇手。币重库平二钱二分,金九百位(币制名,即九成)。

二十元者,亦如之,惟重倍之。背:“嘉禾”,中作“贰拾圆”三字,书字、绘图、雕模,亦魏君与义技师也。民国八年,北京政府有币制借款之意,实则“安福系”借款供军费,以币制为名,为掩耳盗铃计,而不得不佯言将改金本位,饬造币总厂试铸金币。故各只得铸四十枚,即罢。

二十年,袁寒云曾于上海《晶报》中,谈金币,谓:“‘民八金币’袁像模,即‘洪宪金币’旧模。”大误矣。“洪宪币”为狭边,轮齿纹,同一元通行之袁像币;民八金币,则宽边,火藻文。两币袁像,式虽同,“民八币”因边宽,像小多多矣,想必寒云惟见“洪宪币”,未见“民八币”也。以寒云之博雅收藏,且居显位,尚有此误甚矣,考据不易也。

至五分镍币,花样、格式一如袁像大元。面:袁像,上“中华民国三年”六字;背:上“每二十枚当一圆”七字,中“五分”二字,夹以“嘉禾”。书者,亦罗瘿公,绘图、雕模,亦义技师。皆民国三年,与一元、中元、二角、一角同时成模。而当时只铸得一元、中元也。民国八年,家大人曾拟铸五分镍币,以成本重而罢。当时只成三枚,今真麟角凤毛矣。

又有铜质者四枚,乃铸镍之先,试以铜印也。

至贾先生所言,一分有孔铜币,正面孔之下,尚有“每一百枚当一圆”七字,而未之详。五厘者,则下“每二百枚当一圆”七字。当时所铸,虽未能通行(见前篇),但一则一百万枚、一则二百万枚,若只供收藏,为数已多,且为通行品,实不足珍也。

至今日之罕见,又作别铸,昔日满坑满谷,不可计数之铜元,亦将绝迹,遑论此币?而此币之可珍者,中无孔也。乃初铸时,父命无庸印孔,留以备玩。其只六枚,惟吾家有之,留苏宅⑨,因战事,同其他各币失去,今不复可求矣。

三 马钱洋钱⑩

马钱、羊钱者,式如银铜币,而面铸马形、羊形也。不曰币者,以等玩具,非通行币也。钱亦货币之名,而曰钱者,因古有马钱,亦非通行币,而曰钱,乃袭其名也。

古之马钱,大如折二,或平钱,面铸一立形马,背“骅骝”、“追风”、“逐电”等字,盖名马也,各泉谱,虽载此,但铸此何用?始于何时?均不详。今马形者,既袭用钱名矣,羊形者,遂亦袭用马。而铸此者,吾父所命,以纪念凡姊⑪之生也。

按:民国七年,八兄家晋生。是年生肖为马,吾父时“主币政”,命铸此,以纪念。大小三种:大者,如二十文铜元;中者如十文铜元;小者如五厘铜元。面:立马一,乃取名人画马,而缩小,命造币总厂雕刻学生摹刻,择其精者,铸之。背,则平夷无文。缘钱面马形,过起突,背即不能复有文矣,即只一面。

平时铸币之印花钱,尚不适用。盖用印花钱,马形不能尽突起如模,普通之币花文,不若此坟突之高也。故铸此,必用压力机,此机印花缓,费工费时,故平时铸币,不用此机。此机专为铸模、翻印祖模之用(祖模者,技师铸雕为凸文,别煅钢,合所模,入压力机压之,钢遂有文,为凹文,名铸模,即以之印币,一铸模印币,八千枚至一万四千枚,遂爆裂,不可再印,祖模翻印铸模,可二三万枚)。吾父既戏铸此马钱,见者叹精,争相索,云作斗牌筹码之用。故各铸数千枚。

民国八年,九姊家济生。是年生肖为羊,父亦命铸羊钱,为纪念。则以银质为之,式之大小,介半元、二角之间,厚则倍于大元。因花文亦坟突,必片厚压力机方可两面印也。面:为羊立山坡,羊之须毛,丝丝皆现;背:则大海无涯、波光潋滟,红日半生,彩霞万道。

此钱尤精美绝伦,惟只成百枚,亦罕馈人,而因战事,留苏宅被劫,两钱无一遗留,良可叹息。恐将来流入世间,传诸后世。不测此钱,当年何为而铸?考古家聚讼纷纭。今我不言,世孰知之?故趋庭有闻,遂记其始末。

四 中国金币⑫

世界各国,多以金为本位,独讥我国为银为铜,且不完备。实则我国亦早行金钱,不过一隅之地耳。

清初,西藏即行金银钱,惟土法所造,不知配合,式同一文制钱。面:汉文“乾隆通宝”;背:满文;边:藏文也。至合法配合,机器所铸者,如洪宪纪念币、云南唐继尧纪念币及其他所印银印金者,予父《中国纪念币考》13○中,以详记靡遗矣。但此作,专以纪念币为限,尚有金币,非纪念未录者,予补录之,以饷收藏家。

(甲)大清金币

赤金一两。面:中“大清金币”四字,上下左右并列,绕一联珠圈,圈外,上“光绪丙午年造”六字、下“库平一两”四字,左右各五星相聚,边,细线纹。背:一正面蟠龙,绕以云彩,边,联珠纹。别一种,载“光绪丁未年造”,余均同。

此盖袁世凯督直时,逢岁暮,命北洋造币厂铸千枚,进呈慈禧太后。奏云,“备慈圣岁赏之需”。丙午、丁未两年所铸也,二千枚,数亦不少矣。慈禧既崩,诸后妃相继殂,逊帝亦被逐出宫。此币外间未见,或已销毁欤?然此币之铸,既不合法,亦毫无根据。袁世凯私意为之,借名贿君献媚,以固权位耳。实不得谓之正式金币也。

(乙)十元金币

九成金,重二钱二分。面:袁世凯军服露顶“五分面”及肩像(露顶即无冠),面左向;背:“嘉禾”,央“拾圆”二字,上“中华民国八年造”七字。面、背,皆宽边火藻纹。

(丙)二十元金币

九成金,重四钱四分。惟背“嘉禾”中易“贰拾圆”三字,余均同十元者。两币皆民国八年造币总厂铸,由义大利技师鲁乔奇雕模。铸此,本根据民国三年所颁之《币制条例》。时,“安福系”将用兵借款,以改革币制为名,令铸此以掩人耳目。旋借款未成,亦罢铸,只各成八十枚耳。

廿年前,袁寒云先生著文载上海《晶报》,谓,“此十元金币,袁像即洪宪金币旧模”。误矣。两模像虽相似,皆义技师所雕。但“洪宪币”,袁像较大,“八年币”,像较小,且两边花纹宽狭,皆不同也。寒云固藏有“洪宪币”,想未见“民八币”,惟耳食之。

两币皆予父任内所铸。予时虽未生,今家尚藏之。予趋庭习见,故能详之。且凡中国金币,此篇及父《纪念币考》中,所未及者,皆可断为伪造也。

注释:

①王勇则:《李伯琦与〈中国金币考〉》,《中国钱币》2014年第5期(总第130期)第27-29页。

②宋路霞:《李鸿章家族》,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390-391页。此表中所列“李国怀”,即李国瓌(瑰)。李国瓌(瑰)即李伯琦。

③《永安》月刊,1944年第67期,第33页,上海永安有限公司永安月刊社发行。文中提及的“袁项城”,即袁世凯,其为河南项城人。

④此处引文与原文稍有异。查《永安》月刊1944年第66期第35页,载有贾观军撰《潜修片羽》一文。文中称,“余在八仙桥青年会‘好癖展览室’中,得覩罕见之铜镍币各一枚。铜币系一分者,外圈镌‘中华民国五年’六字,内圈镌‘一分’二字,且正中一小孔在焉。镍币二角者,‘贰角’两字,镌自左至右,非自右至左也”。可见,李家咸所引“内圈‘二分’两字”实为“内圈‘一分’两字”。

⑤罗瘿公(1872-1924),名惇曧,字掞东,号瘿公,广东顺德人。

⑥即意大利。

⑦即陈锦涛。陈锦涛(1870-1939),字澜生。1916年6月23日起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1917年4月18日,因财政部炼铜厂贿案被免职。

⑧《永安》月刊,1945年第68期,第38页。

⑨应指李伯琦居苏州时的住宅。《大陆银行民国二十二年(1933)股东名册》载,股东户名:李伯琦,股款数目:1万元,籍贯:江苏吴县,住址:苏州西半片巷。黑广菊、刘茜主编:《大陆银行档案史料选编》第11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浙江图书馆馆刊》1933年第2卷第6期第232页所载《捐赠图书报告》则称,“李伯琦先生(苏州西半片巷)”向该馆捐赠图书《瘦蝶词》一册。《固安文献志·耆旧事汇·杨承湛》载,“阆仙公于苏州盘门新桥河沿之半爿巷辟治广宅百余楹,极亭台花木之胜。道光二十三年,庭前忽产灵芝三株。”贾廷琳纂修:《固安文献志》卷十七第十五页,赵庄贾氏无闷斋1928年铅印本。清代传奇小说集《梵门绮语录》卷二《苏州凤池庵小馥》载,“苏州盘门内泮环巷,俗称半爿巷,巷在府学之西。学中泮水出墙外,通城河,河环巷侧,故曰泮环。曰半爿者,音误也。”张宇澄编辑:《香艳丛书》第三册第400页,上海书店1991年版。西泮环巷今为苏州市沧浪区标准地名,西起西大街,东至巷底,曾用名“西半爿巷”,1992年复名西泮环巷。苏州市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苏州市地名录》第64页,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5年版。笔者判断,李伯琦在苏州时曾居“西半爿巷”。

⑩《永安》月刊,1945年第74期,第35页。

⑪结合下文可知,“凡姊”应为“九姊”,即李家济。

⑫《永安》月刊,1945年第76期,第36页。

⑬即李伯琦撰《中国纪念币考》,郑留主编:《永安》月刊,第76期(庆祝胜利号)第16-18页,1945年9月出版。

(责任编辑于放)

猜你喜欢
总厂铜币金币
哗啦啦,下金币啦
找金币
谁偷了我的金币
从农机作坊到全国最大内燃机生产基地
找金币
小品中的数学问题
王戎·随波
阿凡提分饭钱
危机当中寻机遇 逆势而上敢为先
盼“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