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潮》窥探鲁迅早期爱国思想一斑

2016-11-26 04:02刘三雄
长江丛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爱国浙江鲁迅

刘三雄

从《浙江潮》窥探鲁迅早期爱国思想一斑

刘三雄

学术界一般将鲁迅的思想分为早、前、晚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思想贯穿了其一生的各个阶段,又在发展演变中体现出各自不同的形态和性质特点。而早期阶段作为鲁迅思想的肇始和萌芽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在日留学期间,也就是早期思想主要是以反帝爱国为基础的进化论思想,这从鲁迅最早发表的《说鈤》、《中国地质略论》、《哀尘》、《斯巴达之魂》、《地底旅行》等文章中可窥见一斑。虽然这几篇文章仍沿袭着古文笔法,但却透露着浓厚的现代气息,且均发表于浙江留日学生出版的月刊《浙江潮》上,《浙江潮》与鲁迅早期爱国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鲁迅 思想 浙江潮 爱国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其作品奠定的,而其作品的价值则取决于思想。爱国思想贯穿鲁迅整个生命历程,而爱国思想的萌芽也不是无源之水,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近代中国屡遭列强蹂躏,而国民思想亦日趋麻痹,以海外留学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忧患意识,著书立说,这种现状也深深地刺痛了青年鲁迅的神经,所以他早期在同乡会刊《浙江潮》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便裹挟着强烈的爱国思想。

一、早期爱国思想的渊源

1902年鲁迅毕业于矿务学堂,并获得了赴日公费留学的名额。同年4月到达日本,于东京弘文学院的速成班学习日语以及一般的中学理科课程。在此期间,留学生们纷纷成立了各自的同乡会,并出版会刊。当时比较有名气的如湖北籍学生出版的《汉声》,江苏籍学生出版的《江苏》,河南籍学生出版的《河南》等。鲁迅所在的浙江同乡会也决定出版月刊,并定名为《浙江潮》。鲁迅从第五期开始发表了一系列具有科学、民主、爱国思想的文章。

《浙江潮》是浙江留日学生自费出版的介绍进步知识的刊物,1903年2月17日于东京创刊。其总编辑部设在上海四马路的中外日报馆。活跃于这一领域的均是浙江同乡会的骨干分子诸如蒋百里、孙翼中、蒋智由、许寿裳等。其每册60~180余页,印5000册,一共出版12期。冠以“输入文明”,“发其雄心”,“养其气魄”,“汹涌革命潮”的主旨,刊名“浙江潮”是取“革命浪潮翻江倒海、汹涌澎湃”之意,其革命进步性不言而喻。“《浙江潮》是综合性月刊,每期约八万字,内容分为:社说、论说、学术、大势、谈丛、时评、杂录、小说、文苑等。”[1]

《浙江潮》以反帝爱国为己任,高举科学思想大纛,极力倡导无神论,抨击封建迷信思想。前几期即连载有陈榥的《续无鬼论》;在主张中国自建路矿、抵制帝国主义依路矿掠夺中国方面,先后发表有《杭宁铁路问题》、《刘铁云欲卖浙江全省路矿乎》、《卖浙江全省路矿者非刘铁云一人也别有人也》、《驳刘铁云之矿事启及呈晋抚禀》等。在其《科学》、《地理》等栏内,还先后发表有《原质观念之进步》、《气体说》、《水力说》、《植物与人生之关系》、《说合金》、《地人学》、《猿语研究谈》、《进化论泛论》等科学技术文章。1903年10月,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说鈤》在第八期发表。而追根溯源,这两篇科技论文与鲁迅早年在南京求学时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鲁迅南京求学期间,中国内忧外患、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难。清廷屡战屡败,丧权辱国,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每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都在寻求振兴中华的良方,严复等人的译著便在此时应运而生,随之也走进了鲁迅的视野。在南京期间,鲁迅便喜读严复的译著,尤以其《天演论》为甚。他在《朝花夕拾琐记》里描绘了他初读此书的情景:“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2]严复特别强调达尔文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至焉”。以期唤醒那些顽固的保守派们,如不与时俱进,亡国之祸将接踵即至。鲁迅早期思想中的爱国因子亦出于此,即力倡改革,反对保守。

南京求学期间是鲁迅早期爱国思想的策源地,而留日后,这种爱国思想在《浙江潮》这一刊物上以论著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早期爱国思想的表现

1899年,鲁迅离开江南水师学堂,考取了矿物铁路学堂。在此期间他广泛地接触了近代的自然科学。矿物铁路学堂开设了诸如地质学、开矿学等学科,限于条件和经济,包括鲁迅在内的大多学生只能抄写授课老师的讲义作为教材使用,从《地质学纲要》学到的许多远古生物的知识,是进化论在鲁迅那里的最初映像。

鲁迅后来在《浙江潮》第八期上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虽非过去所说是中国近代地质史上的第一篇论文,但仍算是早期重要的中国地质学论文之一。而这篇文章就深受当年的学校教科书《金石识别》的影响,这篇万言论文分绪言、外人之地质调查者、地质之分布、地质上之发育、世界第一石炭国五大部分,并介绍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论述地球与宇宙的起源。该书付梓刊行后,影响极大,甚至被有关部门指定为教学参考书。《中国地质略论》的出版也有政治因素,与当时卖国贼出卖矿路权的罪恶行径亦有关联,“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3]当然写此书的意图是和他早年求学于矿物铁路学堂的志向分不开的,为的也是中国早日能从自己的矿藏中练出强大的国防实力,从而摆脱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是鲁迅将科学性和战斗性结合起来的高度爱国主义的表现。

鲁迅以自树的笔名发表于第八期的《说鈤》一文,虽晚于王希琴等人1900年于《亚泉杂志》发表的《昨年化学界》等文,但也有其独有的科学价值。居里夫人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钚和镭是在1898年,1902年提取出氯化镭结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奠定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亚泉杂志》时隔3年予以报道,《浙江潮》也在提取镭后一年又予以报道。这反映了中国人开始注视世界科学前沿的最新发现。鲁迅的《说鈤》也表明了他对科学新发现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固然是从科学实证的角度去介绍新发明新发现的,但还是秉着让国人拓宽视野、推动民族进步、以求振兴的本位去出发和审视的。

第五期发表的《哀尘》是鲁迅以“庚辰”的笔名发表的一篇译作,译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的短篇,雨果的作品主要是本着解决他所提出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孩童羸弱。”[4]《哀尘》讲述的是作者在1841年见到一个女子被迫害的不幸遭遇,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她,辗转苦痛于社会之陷阱。鲁迅在《译者附记》里提出“宗教社会天物者人之三敌也”,他对此三者深恶痛绝,对于民主的觉醒,鲁迅在此是“别求新声于异邦”,以此来挽救中华民族之危亡。

同年《浙江潮》第五、九期连载了鲁迅的《斯巴达之魂》,是根据古希腊历史改编的。在这篇作品中,鲁迅通过亚里士多德败逃后重回战场,以死血辱的这一故事,宣扬了“尚武之精神”、“希望之进化”。关于这部作品,学界争论颇大,主要围绕“译述还是小说创作”这个主题。笔者认为,它是鲁迅的小说创作的雏形。由于是第一次,难免在创作手法、人物形象上有诸多的不足,鲁迅日后也提到过:“也有故意删掉的,是或者因为看上去抄译,却又年远失记,连自己也怀疑。”“最后的两篇,就是我故意删掉的。一篇是‘雷锭’的最初绍介,一篇是斯巴达人的尚武精神的描写。但我记得自己那时的化学和历史的过程并没有这样高,所以大概总是从什么地方偷来的,不过后来无论怎么记,再也记不起它们的老家;而且我那时初学日文,文法并未了然,就急于看书,看书并不很懂,就急于翻译,所以那内容可疑得很,而且文章又那么古怪,尤其是那一篇《斯巴达之魂》,现在看起来,自己也不免耳朵发热。”[5]鲁迅好友许寿裳曾回忆道:“鲁迅的呐喊声并不是五四运动的时候才起的。1903年他23岁时所作的《斯巴达之魂》便是借了异国士女的义勇来唤起中华垂死的国魂。”[6]故而《斯巴达之魂》应该算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中国所处的时局环境、在日留学生的政治活动使它充盈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另外,此篇的爱国性从《浙江潮》的性质也得到印证。

1903年12月8日,鲁迅译介的《地底旅行》在《浙江潮》第十期刊登。该文译自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是鲁迅向国人传授科普知识的雏形,有后人甚至据此称鲁迅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地心游记》这部小说其译介的科普性毋庸置疑,但凡事应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鲁迅曾说:“苟欲弥今日译介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7]鲁迅先后译介的一系列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像《北极探险记》、《月界旅行》等,应该都是这个旨归。这从他的《月界旅行辩言》中“尚武之精神”、“希望之进化”、“冥冥黄族,可以兴矣”等言语中略知一斑,故而引领民族进步方是鲁迅译介此类科幻小说的本意和主旨,其思想还是在倡导中华民族要奋起。

三、结语

以上几篇文章,均于同一年发表在同一刊物——《浙江潮》,这几篇文章除却与刊物的性质一脉相承外,还与当时的时局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鲁迅1902年到日本,此时的日本明治维新成果斐然,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已经在此地风起云涌,同年鲁迅的老师章太炎又在日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鲁迅在这样的环境里思想急剧变化,爱国反帝思想逐渐生根萌芽。因此,到日本后撰写的那些篇章均有以反帝爱国主义为基础的进化论思想倾向。《浙江潮》作为一个民族的、进步的文化阵地为日后鲁迅的如椽之笔搭建了早期的桌案。

[1]王吉鹏,吉瑞.鲁迅与浙江潮[J].文史研究,2009(11).

[2]黄乔生.周氏三兄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鲁迅.鲁迅全集·中国地质略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巴尔扎克,李丹,方于译.悲惨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5]鲁迅.鲁迅全集·集外集·序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鲁迅.鲁迅全集·月界旅行·牟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

刘三雄,男,汉族,陕西礼泉人,文学硕士,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猜你喜欢
爱国浙江鲁迅
Mother
Task 2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鲁迅,好可爱一爹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阿迅一族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