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神思》二论

2016-11-26 04:02
长江丛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神思主客体刘勰

田 园

《文心雕龙·神思》二论

田 园

《文心雕龙·神思》作为全书“下编”创作论的开始,在全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神思”中“神”与“物”之关系和“虚静”在构思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两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对准确把握和理解《神思》篇有重要意义。本文试着从这两个方面对“神思”的内涵进行阐释。

文心雕龙 神思 主客体 虚静

人类从文学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其创作过程的思考,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对文学构思阶段思维特点的论述十分精辟,其中的一些观点,在后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神”如何“与物游”?——文学构思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神思》篇中,“神与物游”、“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阐述,使得人们对“神思”中“神”与“物”关系问题的研究从未停止。思考想象活动的妙处就在于使精神与外物交游,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甚至超越个人的感性经验。篇末赞语“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的阐述,上句说”物”,下句言“心”,指出人通过对外物的形貌的认识获得感性经验,内心根据自己的理性认识对外物的形象进行加工,从而使外物符合自身的深层心理结构,在物与我的双向互动中,得到感情的升华与美的陶冶。

“神与物游”之“神”存在于个人的胸臆之中,是个人性格、情志的外显,它可以使人“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在进行文艺构思与创作时充分发挥主体精神的作用,这样的“凭空”运意,使得文章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神”作为构思的重要环节,折射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人生观、抱负追求,而“游”作为一种自由无拘束的精神状态,体现了主体精神与客观事物的深度契合。“神与物游”,具体说,也就是作家在创作构思时使物与心维持一种高度契合的状态,但是并不等同于心中之物与客观事物完全相同。构思时,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有推陈出新的创造,这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在此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双双制约,最终,主客体之间达到一种完美的心理距离,并且在距离中产生具有美感的艺术空间,引人入胜。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所谓的“神”指的是人脑的思维活动,“神”并非游离于肉体之外而附着于外物,而是“物”存在于“神”中,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回忆进行艺术想象、理性分析,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正如卢梭所言:“现实世界是有界限的,而想象世界是无边无界的”。①所谓的”神与物游”这种自发的思维活动,通过“想”而制造“象”,产生“境”,使得文学创作营造出极为广阔的审美空间。近代以来,西方许多观点虽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灵感的来源,但是相对来说都偏于对主体进行研究,对客体进行研究的较少。相比于西方观点,刘勰“神与物游”的说法注意到了在创作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思维与客体的高度契合,更加细致地描述了创作过程中主客体关系,这为中国古代的“物感说”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二、“郁陶文思,贵在虚静”——谈“虚静”与“神思”

刘勰在《神思》篇中,对于如何获得“神思”有这样的论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认为,获得神思除了需要“积学”、“酌理”、“研阅”、“驯致”之外,首要的是要“虚静”。“虚静”说的理论渊源出自于道家哲学,《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②他认为,“道”的基本特征是“虚”和“静”,自然界、宇宙和人世间的一切活动也都要求虚静——人们只有保持一种虚静的心理状态,才能洞察天地万物的本源及其变化。

“虚静”这个说法本出自老庄,刘勰用它来描述作家创作之时的思维活动状态,是对老庄神秘的直觉主义审美观的借用,不同的是,刘勰之“虚静”侧重于创作阶段专诚的构思用心。“虚静”作为艺术构思活动主体条件,是其能够搜求万物形貌于胸中的基础。“虚静”作为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实动”。在这里动和静并不对立,而是相互转化的。 在道家哲学中,只有心灵和精神到达到了极度宁静的无功利状态,身心才能洞察大自然的万般变幻,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把握其不变的本质规律,包容万物于胸中。刘勰这里的“虚静”涉及到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构思和情感活动,在“虚静”的基础上,方可使“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的“独照”当为一种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主体特征的审美活动。刘勰把这个过程比作是工匠根据自己对物象的理解用斧子刻画艺术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身心高度宁静,才能达到“运斤成风”的出神入化境界。《神思》篇认为文学创作以及先于文创作的艺术构思都需要“虚静”,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下,“神思”才能发挥作用,进行独特的艺术构思与想象,在想象中凝练专注的创造,这也正符合了刘勰对创作构思的“博而能一”的要求。

注释: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161.

②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9:121.

[1]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

田园(1992-),女,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神思主客体刘勰
刘勰的“借力”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刘勰拦路拜师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舍弃面子的刘勰
舍弃面子的刘勰
写诗
浅析“物我本相因”
让“神思”再飞一会
浅谈“神思”的运思路径及生命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