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的主体及主体性

2016-11-26 07:28陈艳蓉
长江丛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译者创造性主体

陈艳蓉

浅谈翻译的主体及主体性

陈艳蓉

翻译主体性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语言学家们一直探讨的焦点,翻译主体的确定及充分发挥翻译的主体性,对于翻译效果有重要作用。

翻译 主体 主体性

“翻译”一词有两重含义: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做翻译工作的人。本论文探讨的是动态的翻译过程。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 ”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一、翻译主体性研究现状

20 世纪 70 年代,以霍尔姆斯、勒费弗尔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人们发现翻译不单是从源语言到目的语言的转换,更是译者的创造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受到关注。女权主义学派、阐释学派等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声援。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译者主体性。在中国知网篇名限制搜索关键词 “翻译主体性”,查找结果为1093篇。如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2003;陈梅,外部力量与译者主体性的建构—以《圣经》翻译为例,2006;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2003;张连兄,车琳,译者主体性在俄文电影翻译中的体现,2006;杨武能,再谈文学翻译主体,2003;陈大亮,针对翻译目的论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兼论文学翻译主体性的困境,2007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2003;胡牧,主体性、主体间性抑或总体性—对现阶段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思考,2006;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2003;段峰,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2003。

关于译者主体性,查明建、田雨两位学者认为,“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现在,学者们对翻译主体性方面的研究领域大致为:(1)翻译主体意识;(2)界定翻译主体;(3)译者主体性;(4)主体间性。

二、翻译主体界定

学者们关注翻译主体性之初,就将焦点投向翻译主体的问题。关于“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作者、读者、译者均是翻译的主体。许钧在《“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一文中,关于翻译主体,表达了四种观点:(1)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2)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3)认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4)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本文认为,翻译的主体是译者。广义来讲,翻译主体参与了原文、阅读领会、转换符号等过程,这种情况下翻译主体应为作者、读者、译者。狭义上,翻译是符号转换编码的过程,如此只研究译者参与其中的作用,笔者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真正的核心。本文只探讨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层面。

三、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最为明显的体现在翻译过程中,因为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表现出读者、阐释者和作者。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情感、意识、审美、想象等文学能力,与作品达致“视界融合”,从而实现文本意义的完整构建。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能力,发掘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作为再创造者,译者需要进行语言转换,注重如何再现原作的思想信息,审美信息和语言风格特征。同时,需要调动作为读者和阐释者阶段所获得的对作品的理解和审美感悟,使之有机地融入到语言转换中。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译者的文学创造性达到最大峰值(查明,建田雨,2003)。本文只围绕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进行阐释。

所谓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换句话说,主体性就是主观能动性它包括目的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王玉梁,1995)。翻译主体性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造性。具体的翻译过程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翻译主体性表现得最为显著的层面。译者在对作品的读解和诠释后,把一种语言能动地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在这个语言转化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在这两种语言方面的深厚功底,运用各种技能把原文的艺术内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审美信息、文化意蕴也就越丰富,翻译的难度就越大,也就更需发挥译者的创造性。无论哪一部译作都无一例外地带有译者的创作个性。

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限制因素较多,直接的如译者本身知识储备、翻译内容的熟识度、语言转换技能等,间接地有读者的多样性,评价角度等,但作为翻译环节的核心,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完成对各种翻译内容的有效传达和转换。

[1]陈梅.外部力量与译者主体性的建构—以《圣经》翻译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3).

[2]黄萍.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性问题[J].邵阳学院学报,2005(02).

[3]胡牧.主体性、主体间性抑或总体性—对现阶段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思考[J].外国语,2006(06).

[4]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2003(03).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译者创造性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论碳审计主体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何谓“主体间性”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