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生活状况的研究

2016-11-26 07:28史若男
长江丛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内蒙古自治区

史若男

内蒙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生活状况的研究

史若男

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最终得以落幕。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共接收、妥善安排北京、天津、上海等直辖市和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内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41万6445 人。由于内蒙古地区由于地处祖国的边疆,而且又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因此,具体了解内蒙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具体的生活状况对于了解内蒙地区发展和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内蒙古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影响

知识青年,指的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1950年到1980年间,曾在学校受过教育,但大多数人的知青也却只有高中、初中或小学的教育程度,在国家“上山下乡”的政策影响下,大约有1623万城镇中学生被下放到中国各地的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内蒙古自治区共接收、安置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省市以及自治区内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共41万6445 人。内蒙古的上山下乡运动中知青们的生活状况如何,本文试从住房问题、口粮问题、工作及收入问题等方面,对知识青年的生活状况进行探讨。

一、住房方面

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住房上,虽然住房质量较差,毕竟还有房住。但许多的插队知青可就没有他们那么好运了。国家发给每个知青的230元的安置费(北方地区多加20元),除了15—20元不等的小额的交通费交到知青手上之外,其余的剩下的绝大部分是要拨给接待知青的生产队的。然而,虽有有这么大笔的安置费,但知青们的住房条件仍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在内蒙古全自治区内,有15%-20%的生产队没有提供给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住房,而个别人民公社也有70%的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没有房子住。没有住房的知识青年只能插在社员家里。[1]这样就会增添牧民与知青们之间的矛盾,并且由于住房条件的限制,会让很多知青对整个上山下乡失去最初的那份热情与信心。

二、口粮方面

1973年召开的全国知青会议上做出规定:插队知青的口粮,头一年或当年秋粮分配以前,按各地规定标准由国家统销供应。当参加集体分配以后,既要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又要给以知青们必要的照顾。但事实上,这些政策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很不到位。

就内蒙古全区的状况来说,根据自治区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领导小组的一份报告显示,1973年在内蒙古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有40%的知青生活不能实现自给,40%的人仅能依靠在公社的劳动而赚回口粮钱。并且还存在着欠款欠粮的问题。同样,1975年内蒙古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生活不能自给者达50%[2]。根据内蒙古党委知识青年工作检查团 1974年的一份调查显示,下乡到巴彦淖尔盟知识青年的 67%生活不能自给,欠款、欠粮的现象普遍。

三、工作及收入方面

“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去,滚一身泥巴,磨两手好茧,晒一脸黑皮,练一颗红心”是当时在广大知青中的一句口号,也可以说是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多数情况下,他们经常每天的劳动10个小时以上,没有一天休息。农忙的时候,一些边缘的地区,甚至要工作16个小时。事实上,知青常被安排做的通常都是及其简单和枯燥的工作。他们在乡下所能做得更多的是学会分清五谷、让双后磨出茧子等工作,很大程度是因为知青们对于农业生产的经验不足,而且在体力上也与真正的农民有很大的差别。

他们的工资来源主要是根据自己劳动所赚的工分。给予工分的方法不是千篇一律的,要根据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不同的地区所赚的工分也有不同。安置在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工作以及收入方面要比插队知青强些。每月有二三十元的工资,收入还算比较稳定。虽然有一定的收入,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知青生活是不能自给的。1978年上海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仍然留在外地的24万知青中,有一半不能自给自足,另一半所赚的仅够糊口,在华南相当于120元人民币,在北方相当于150元到180元。在某些贫困地区,非自给自足的比率达到80%。由此可以看出,知青的工作条件还很艰苦,收入也较低。

在内蒙古自治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办公室1978 年的一份调查中,知青的生活自给标准为以每人每年计,单身为150—180 元。结婚后的知青,人均 110—130 元。结婚后要比单身的生活费要少一些。按照这个标准,全区上山下乡满2 年以上的知识青年有 5万 9755 人,其中生活自给的有 2 万8392 人,占 47.5%,生活不能自给的有 3 万1357人,占 52.5%。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在上山下乡运动的过程中,知青的生活基本上不能实现自理,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家庭的供给以及国家和地区政府的扶持。在内蒙古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知青们比较特别的生活经历也给知青自身、整个国家和地区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知青涌入内蒙古的农村、牧区等地方,不仅增加了本就不富裕的内蒙古农村广大农民和牧民的负担,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当地的社会矛盾。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应加强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全面的思考和研究,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注重对于教育事业的投资以及监管机制的完善等,以此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内蒙古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领导小组.向内蒙党委汇报的提纲:1973-9-10[B].内蒙古档案馆(324-1-19).

[2]内蒙古自治区知青办.关于全区知识青年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1975-11-10[B].内蒙古档案馆(324-1-37).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史若男(1992-),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学生,硕士,研究方向:内蒙古地区史。

猜你喜欢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上山下乡
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贸促系统举办展会计划
互联网时代的“上山下乡”
游蓟县梨木台
——纪念上山下乡48周年
七十为作家集体祝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上山下乡 激情燃烧的岁月
为什么革命化就得劳动化
正是量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