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路径

2016-11-26 12:39曾喜军
长江丛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中华民族

曾喜军

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路径

曾喜军

打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具有共同历史命运、相同文化价值理念的民族共同体。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打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建立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命运共同体,真正实现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相互离不开的和谐关系。

命运共同体 民族认同 关键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球相互依存大势,致力中外良性互动,展现中国“大国担当”,以天下为己任,与时俱进,提出并不断阐释充实“命运共同体”这一先进理念。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心态谋求共同发展[1]。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合作互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最大危机可能是民族的“认同危机”。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失去了其民族的认同,也就失去了对这个国家的认同,从而导致由这个民族或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分离或者解体。因此,在单一民族或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打造命运共同体,强化民族认同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族认同是多民族国家的核心问题

多民族国家是以多个民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家,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民族共同组成的国家,是不同民族之间经过相互交往,从而产生政治上联合的产物[2]。在全球化背景下,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更是显著,使得统一的步伐受到阻碍,影响人民、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单一的民族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民族认同的问题的。这是因为其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有共通性的。在民族得到认同的同时,国家的认同也得以肯定,也就不存在因两者之间的归属和融合的异同而引发民族认同的问题。此外,在认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上,既不能过度地强调国家认同,忽视或者压制民族认同的结合方式;亦不能过分强调民族认同,忽视、降低国家认同的重要性。从性质上看,民族认同是一种文化的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凝聚各种族为共同体,不能仅仅依靠文化纽带,还需要在保障权利和利益公平的条件下,实现其对国家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是可以保障民族成员对国家持久的效忠的情感,保证民族成员对国家制度的自愿遵守[3]。国家的长久稳定和统一,取决于民族成员对国家的效忠、支持和参与,而这种情感是来源于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群体的尊重与保护,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则具有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

二、命运共同体是提升中华民族认同的路径选择

命运共同体与民族认同有一个相通点,那就是都是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所倡导的国家意识的产物。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发展。在呼吁世界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应当兼顾本国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世界同步发展、走向繁荣。命运共同体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它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它是凝聚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路径[4]。

(一)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在近代中国思想史演进中,清末民初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观念生成的一个重要时期,辛亥革命是建构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一场重要实践,其标志是中华民国的成立。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就提出了中国应当构建“利益汇合点”,提议中国发展过程中建立轻易拆解不开的、多方面的和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而在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随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在首届“现代院论坛”上发布的《中国与亚洲:走共同发展之路》指出:今天的亚洲在共同发展道路上正逐渐形成一个日益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二)命运共同体提出的特殊背景

“命运共同体”理念涵盖范围广泛,内容层次丰富。结合当今世界形势和中国自身的发展背景来看,“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是应势之师、恰逢其时。首先,随着世界格局和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冲突和矛盾并未随之得到缓解或者消除,反而变得更为复杂微妙。各国间日益频繁的交往,大大地缩短了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诚如习近平所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川页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5]。其次,国际局势的变化发展引发新的全球性问题。同舟共济,协同处理国际问题能使各国都能受益,就像李克强在第八届东亚峰会上的形象比喻那样,“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6]。最后,“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国梦和改善我国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全方位地扩大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同一切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发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内涵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实现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和平发展”。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各国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7]。“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是正向互动,最终诉求是共同发展,同“中国梦”相比有着极为相似的内涵。因此“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有助于中华民族提升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利于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和维护。

三、打造“四位一体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全方位认同

“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我国在新时期进行的伟大外交实践和外交战略,同时也是凝聚我国多民族之间的民族认同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的重要思想方针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首要条件是提升各族的民族认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认同。只有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才能凝聚起各民族的精神源泉。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打造中华民族政治命运共同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56个民族共同的使命。一是进一步坚定各族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二是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国外成功案例,有效整合不同民族,完善各个条例和制度,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实现各族群众共同进步的历史重任。三是重视新形势下有关民族政策的发展、完善问题。通过不同种族、民族间的双向、大规模交流,充分调动、发挥各族人民广泛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的尊严和中华民族成员的自豪感。第二、打造中华民族经济命运共同体。推动民族地区和内地经济紧密协作、互补互利、共同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坚实基础。一是支持民族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突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突出解决贫困问题,突出改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二是改进支援模式。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多算政治账、战略账,少算经济账、眼前账”的要求,把财力投入的重点与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改善生活条件、转变思想观念等结合起来,针对增强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确定援建项目。三是建立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内地与民族地区经济协作发展机制,通过资源、产业、市场和政策建立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使经济上的紧密结合成为“三个离不开”的有力支撑。第三、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一是要强化统一的意识形态和共同的文化价值,发扬中华文化的强大融合功能。二是通过政策鼓励引导各民族群众相互学习、彼此尊重、真心认同对方的优秀文化,共同承担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三是调整政策和制度因素对强化民族意识的影响,强调各民族的共同点,淡化特殊性。四是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投入,把教育作为战略任务。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合理安排各院校招生比例。教育教学融合各族特色和内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第四、打造中华民族社会命运共同体。社会是共同目标、利益和价值观联结起来的群体。一是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鼓励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开放和包容意识,在保有其特色的前提下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增进共同性和一致性。二是切实加强城市民族工作,以政策引导,以典型推动,通过城市辐射、影响带动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三是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努力消除 “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错误观念,妥善处理不同民族群众、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创造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结语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凝结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我们就一定能凝聚起磅礴力量,共同推动实现13亿人民的伟大梦想。

[1]陈向阳.中国外交“命运共同体”新理念[J].决策与信息,2015(07):51~54.

[2]高永久等编著.民族政治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9.

[3]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02):26~35+108.

[4]赵银平.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和”的境界[J].新华网,http://news.163.com/16/0817/09/BULLUKJJ00014PRF.html

[5]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J].新华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5/0328/c64094-26764811.html

[6]李克强.两根筷子才能夹食物,一把筷子不易折[J].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11/ c_125510951.htm.

[7]刘莉莉,伍鲲鹏.习近平谈合作:一花独放不是春[J].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4/07/c_115290768.htm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曾喜军(1987-),女,汉族,湖南娄底人,南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命运秀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