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马桥词典》中“词条”蕴含的儒家文化

2016-11-26 13:12
长江丛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马桥词条儒家文化

贾 晶

解读《马桥词典》中“词条”蕴含的儒家文化

贾晶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集录了湖南省汨罗县马桥人的日常用语,共计一百一十五个“词条”,作品通过一个个“词条”片段故事的阐述构成一部完整的马桥故事。本文立足于马桥方言的“词条”层面,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对《马桥词典》作进一步解读,阐释作品中“词条”背后所蕴含的儒、道文化。

《马桥词典》 马桥方言 词条 儒家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不同的文化。我们可以通过解读一个地区的民间语言来打开其地域文化之门,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为我们展示了60~70年代湖南马桥真实的乡村图画和民间生活,同时通过一百一十五个“词条”对马桥民间方言的语义进行了还原。本文通过解读《马桥词典》的“词条”,挖掘儒家文化在其语言中的渗透和影响,从而探寻《马桥词典》所折射出的独特的马桥文化。

儒家历来尊崇皇权,用“天子至尊”的封建道德观以维护社会安定。在文化上倡导中庸、中和,在道德上以克己复礼为目标,同时还强调尊崇古风、先师圣人,反对创新意识,反对一切犯上行为。儒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它又是封建专制体制、礼教的维护者。马桥地处内地的湖南省,具有较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在马桥当地人的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找寻到儒家文化的痕迹。与此同时,马桥民间语言中的许多词条,也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

一、等级观念

词条“话份”在普通话中找不到近义词,却是马桥词汇中特别紧要的词汇之一,是马桥村民对马桥有身份和地位的人的准确概括。有了“话份”,在马桥说话才有权威性;没有“话份”的人,在马桥说话时是无足轻重的。本义从公社干部把毛主席语录“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听成了“路线是个桩,桩上定钉”。虽有明显错误,但因为他是村里的大队书记,“桩”字出于他口,马桥人便深信不疑,反而嘲笑知青把路线说成“纲”。相对应的是作为普通社员的万玉因为没有“话份”,本义的一句话就吓得他“屁滚尿流,赶快溜出门”。可见,“话份”就是身份与地位的具体化,同时又是等级意识的反映。

另一个词条“格”是汉语中“社会地位”的同义词。谁一旦有了“格”,便可以得到别人的尊敬。“明启叔”因为给公社干部做馒头,便成了马桥乡顶顶有“格”的人,做完馒头回到村里总喜欢背着手在村里走一圈,对看不顺眼的事情指指点点,再调皮的后生对他一身的馒头味也敬畏三分。可见,马桥虽然地处湖南偏远的地区,社会基本结构却十分完备,封建等级观念已经渗透到其生活各个方面,连“格”这样的一个日常语汇,都体现出权力的重要性。

二、男权观念

在马桥方言中,我们也能发现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对中国女性的歧视和压迫。马桥女性不仅在社会地位方面失去了“格”,甚至在女性称谓上也被取消了性别权利,其称谓只能通过在男性前加一个“小”字来表达。例如姐姐叫“小哥”,姑姑叫“小伯”。马桥女人的无名化实际上是男名化,这既表现了对女性的歧视,体现出女性对于男性的从属地位,更显示出马桥人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

词条“不和气”意思是漂亮,马桥人把漂亮女人叫作“不和气”。它隐含着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结论:马桥人认为美是一种邪恶,美好之物会给社会带来不团结、不安定,会给人们带来纷争、仇恨。这种错误思想使得漂亮女性乘船过河时要先在脸上抹稀泥,以防止河里的女巫兴风作浪。这种现象表面上是落后的民间习俗的体现,潜意识里却渗透着“女人是祸水”这样的封建思想。

三、保守封闭思想

在马桥,词条“科学”是一个贬义词,代表的是“懒惰”的意思。因为马桥人普遍认为科学的目的是为了省时和省力,他们将城里的汽车、火车都看作是“学懒”的产物。因此马桥人对反复播放的科学喂猪的广播无动于衷,竟然做出割断充当广播线的铁丝用来箍尿桶的可笑之举,甚而至于马桥的汉子们看到公路上的大客车时,竟大吼大叫,无法抑制内心的冲动,捡起石块纷纷疯狂地朝大客车扔过去。

对待新生事物,马桥人天生有一种恐惧感,到了陌生的城市里,几乎千篇一律都要“晕街”,“伴有面色发青、耳目昏花、食欲不振、失眠多梦、乏力气虚等,妇女患此病,更有月经不调和产后缺奶的情况”。这些所谓的症状本质上是马桥人对现代城市文明的逃避和拒绝,是由心理到生理产生的奇怪反应。由于看不惯女学生短裤下露出的大腿,女人领口露出来的雪白肌肤等诸多现代社会现象,马桥的本义“晕街”了。这种心理反应与通常的晕车、晕船等生理不适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综上所述,透过《马桥词典》中独特的“马桥方言”,我们清晰地看到语言的巨大影响力,方言作为悠久的文明话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财富,传承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但是,我们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也要正视它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消极影响。从马桥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注重社会规范、伦理秩序的儒家文化,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同时也抑制了人们的创新意识,甚至扭曲人性。在与现代文明的映照之下,将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暴露出来,不仅为重新解读我们的文明历史打开了一个窗口,而且这种以个人声音提出文化启蒙重要性的方式,促使我们深刻反思文明历史以及时清理斑驳杂糅的文化之根,才是至关重要的。

[1]韩少功.马桥词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2]韩少功.文学的根[J].作家,1985(6).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

贾晶(1985-),女,硕士研究生,教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马桥词条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利用简单的公式快速分隔中英文词条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马桥地区找矿远景分析
嗜血与温情:城市伦理的重建
——卫鸦小说《万物生》解读
万物生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3500年前的海堤村庄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