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第一
——《论语》修身思想浅析

2016-11-26 14:59赵皓玥
长江丛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颜回仁爱反省

赵皓玥



修身第一
——《论语》修身思想浅析

赵皓玥

【摘 要】《礼记·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儒家倡导积极入世,读书人要有胸怀天下的气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以来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修身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要像器具那样只有一方面的用途。器者有形,道者无形。君子要治国平天下,作用怎可只囿于一方面?真正的君子应博学多识,心怀天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修身做起。

【关键词】《论语》 《修身》

首先,修身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师长,要谨言慎行而讲信誉,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这句话指明了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孰轻孰重,即道德观念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文化学习的开展必须以此为前提。先要学会做人,后学做学问。而做人,孝悌是根本。春秋时代,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辅相成,财产、土地、爵位的承袭依靠嫡长子继承制,整个社会从天子到士的政治结构都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在这种情况下,孝悌成为社会安定的道德要求。一个人只有在家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进入社会才能忠于天子、广爱众人,达到孔子所倡导的“仁爱”的理想。正如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后世许多朝代也沿袭了这一观点,以孝治天下,比如汉代的“举孝廉”,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修身需要及时自省、见贤思齐。曾子在《论语·学而》中指出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坚持反省自己的人,必然心中时刻不忘做人的道德律令,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要按照仁义礼智信的标准为人处世。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的动荡让人们头脑中的传统道德信仰也开始动摇。曾子在这时提出“反省内求”的修身之法,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针砭时弊。君子慎独,即使无人监督,自己也要在独处时保持谨慎的态度,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以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自省的方法我们的学习生活也很有益处。苏格拉底曾说:“未经过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在自省的同时,提高修养的另一种有效的方式是与别人对比,找出不足。《旧唐书·魏徵传》中记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别人成败的教训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他人的长处短处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君子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还要想不善者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看到别人的言行举止,要及时反省自己。正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三,修身还要持之以恒地学习,达到文质彬彬的境界。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也在《劝学》中说道:“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学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助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思想、开拓眼界,这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充分地利用资源,同时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耻下问。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孔子那里,学习并不是一个包袱,而是令他感到快乐的事。从“学”到“习”,也包含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学习不应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要经常实习,理论联系实际,也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修身要求君子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改其志。《论语·子罕第九》记载:“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认为君子要像松柏一样,即使外部的环境如何变化,也不会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操守,能够经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孟子•告子上》中所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君子和中人的区别就在于此。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孔子曾多次赞美颜回高尚的品格,就是因为他能忍受别人无法承受的贫苦,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改对道的追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过着贫困的生活,自己却不觉得苦,反而保持着快乐,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颜回好学乐道,心中充满着对道的激情和喜悦,其心不为外物所役,处在一种贫困潦倒的境况中,他仍能安贫乐道,始终不渝地坚守着他心中仁爱的理想。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生活的条件是简陋的,但颜回心灵的居所却是富足的。这种仁以为己任的求道精神,实际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论语》中记载的许多孔子的言语都围绕着修身展开,正所谓“古之学者为己”,学习本就是为了提高自己、丰富自己,这种不带功利色彩的学习才是孔子所提倡的。孔子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也和当时世风日下的社会背景相关。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孔子希望人人都通过修身来完善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再由己及人,将仁爱的思想在全社会推广开来,最终达到天下治的理想境界。我们应当看到,注重自我修养的观点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也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为提高自己的修养做出一些努力,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猜你喜欢
颜回仁爱反省
颜回偷食
壹月记事簿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记事簿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
三八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