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之要义

2016-11-26 15:04朱传棨
党政干部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恩格斯马克思

朱传棨

论“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之要义

朱传棨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1)

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即研读经典著作的现实基础;是新形势下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思想理论基础;是精准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宝库,是理论创新的理论前提;以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是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研读著作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多次强调指出,党的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他在2011年5月13日出席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到2013年1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他又十分明确地强调指出:“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论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这里,强调“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其含义深刻,意义久远。

一、“原原本本”的首项要义:以历史地、完整地、忠于原著的态度研读经典著作

要真正领悟和理解经典著作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原和基础”,必须持历史地、完整地、忠实于经典著作的态度,这也是“原原本本”的内在要求。因为,经典作家不是为著作而著作,也不是为制造某种理论体系而构造一种绝对真理性的教条公式,而是为了从理论上论证和阐明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就是要研究和克服为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极端不公正、不平等,以及种种阻碍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异化”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任务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所以,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相反地,我们应当尽量帮助教条主义者认请他们自己的原理的意义。”[1]这里,深刻表明了经典作家创立理论的意义,在于使工人阶级掌握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科学理论。所以,他们的著作都是从维护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立场出发,针对当时面临的社会基本矛盾和思想理论原则问题,从理论上予以分析和阐明,揭示出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产生的根源,以及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造成的灾难,并依据历史发展的趋势,指出消除社会基本矛盾的条件、途径和方法。同时,对一些错误的思想理论问题予以批驳、批判。对此,我们举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略作说明: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神圣家族》,针对布鲁诺·鲍威尔一伙青年黑格尔派在《文学总汇报》中,把整个德国思辨哲学的全部谰言推进到极端的荒谬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们指出,布鲁诺·鲍威尔一伙把“自我意识”绝对化,认为“自我意识”是唯一的存在,是绝对的主体。揭露他们从抽象的“自我意识”推论出现实事物、改变现存社会制度的唯心史观,批判他们放弃工人阶级物质的经济利益,要求停止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斗争,转向纯理论斗争的荒唐主张。马克思在批判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和对费尔巴哈及其唯物主义“征讨”中,创造性地明确提出了“物质生产力是历史的发源地”科学命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鲍威尔把自我意识看成是历史的发源地,就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类历史的起源问题。因为,它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把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排除于历史运动之外,就不可能科学说明历史时期。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与自然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是考察历史起源的前提,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关系,表明了人类历史就是人类实践的历史,因为自然科学和工业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着重批判了鲍威尔否定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唯心史观,指出:鲍威尔认为,群众是自我意识的真正敌人,是历史发展的阻力的观点,这是对社会历史现实的歪曲和颠倒,必须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予以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中,明确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科学命题。

这样,物质生产力是历史的发源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两个科学命题,都显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本原和基础问题。物质生产力是历史的发源地,这是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它主要是对历史客体的科学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明了物质生产力怎样成为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问题,它主要是对历史主体的科学说明,二者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本源和基础。这深刻表明,坚持历史地、完整系统地研读态度与方法,即原原本本研读经典著作,才能够理解和掌握其中“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原和基础”。同时,还要认识到,坚持历史地、完整系统的研读态度与方法,既是经典著作的内在要求,又是避免和防止对经典著作片面性的解读或误读的有力工具。

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第三卷写的“序言”中曾说:“一个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2]这就是说,对经典著作不能片面性的研读,要忠实于原著的思想内容。可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却不是完全这样的,曾存在对经典著作采取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片面化解读,而且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第二国际的伯恩斯坦等对经典著作采取机会主义的解读,把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曲解为经济唯物主义,受到恩格斯的深刻批判。斯大林时期对经典著作采取教条主义的解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简单化、条条化、特别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予以抹杀和否定,是很错误的。现代西方出现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等错误理论,都是建立在对经典著作的肢解和误读之上的。综上所述,正反两方面充分表明,“原原本本研读经典著作”的首项要义,就是坚持历史地、完整系统地、忠实于原著的态度与方法,反对机会主义、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肢解和误读。

二、“原原本本”的基本要义: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思维能力

当前,强调原原本本研读经典著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是为研读而研读。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重要关键时刻,既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为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准备好各项条件。但是,与这种史无前例的繁重历史任务存在的同时,还有许多纷杂的社会矛盾和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国际间的矛盾问题,需要很好的予以化解与克服。所以,习近平在强调原原本本研读经典著作时,还明确提出党的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有全局意识、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要牢固树立起这些意识,提高这些思维能力,就要原原本本研读经典著作,这是必修课。因为,每部经典著作,都体现着经典作家对面临的问题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历史地辩证视角,予以分析、研究和阐明,对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予以理论指导和思想武装。如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阐述关于德国社会革命性的批判与改造时,其批判的主要对象是反映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格尔哲学对“低于历史水平”的德国制度的批判与改造,是站在高于资本主义时代的批判,这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德国现状是旧制度的公开完成,而旧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隐蔽的缺陷。”马克思在对比了德国和法国进行革命的实情后,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未来的眼光做出结论:“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3]

经典著作不仅体现经典作家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历史地、辩证思维方法分析、研究和阐明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且更为重要的体现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和武装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关于这一特点,我们举出恩格斯的一段话,加以说明。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1870年第二版序言补充》中,依据当时的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心转向了德国,对德国工人同欧洲其他各国工人分析比较后,认为德国工人有两个优越之处,占据了有利的地位,使得德国工人在工人运动中处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前列。恩格斯指出:“形势究竟容许他们把这种光荣地位占据多久,现在还无法预先断言的。但是,只要他们还占据这个地位,我们就希望他们能履行在这个地位所应有的职责。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斗争和鼓动的各个方面都加倍努力。特别是领袖们有责任越来越透彻地理解种种理论问题,越来越多地摆脱那些属于旧世界观的传统言辞的影响,而时时刻刻地注意到: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来对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布到工人群众中去,必须不断增强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团结。”[4]在这除了具体表明经典著作体现着以科学理论指导、武装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特点外,还深刻启示我们:工人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一刻也不能脱离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而且还要时时更新思维观念,特别是在客观形势发生转变时期,更要加强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从而使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对客观形势发展变化时,具有清醒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也就是说,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从而表明,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不是为学习而学习,也不是为研读而研读,而是要从经典著作中学习和掌握到其中的基本理论,提高思维能力。正如习近平所指出:“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5]这里,要强调指出两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深刻提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依然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和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威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6]就是说,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首要的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牢牢掌握住这个强大思想理论武器。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讲的更为具体:“要立根固本”,“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二是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要着重研究和掌握其中的方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质的要求,也是方法本身意义的要求。恩格斯曾多次强调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裁剪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1]697、583这里深刻揭示了方法是理论体系的灵魂,是用来指导研究历史事实的工具。方法之所以重要,不在其本身,而在于运用它可以做出一些新的论断或新的结论,以推动现实实践的前进;同时,方法还是改正原有论断或结论中不适用现实实践发展需求的成份。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习近平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学习毛泽东当年为中央写的决定《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在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既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理论、新思想和新战略,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很值得我们深入领悟和学习研究。

三、“原原本本”的根本要义:以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

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的根本要义,或者说根本目的,在于理论创新。一方面,依据现时代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进一步完善、丰富、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在研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应当说,这是对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讨经典著作根本要义的极好诠释。现时代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现象和特征,是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所没有过的,所以,对经典著作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研讨,要依据新的实践经验,对经典著作中某些理念、论断和某些原理,中予以完善、发展和创新。这既是现时代实践发展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属性的体现。恩格斯在批判对待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化时指出:“德国人一点不懂得把他们的理论变成推动德国群众的杠杆;他们大部分连自己也不懂得这种理论,而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它,认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满足一切需要。对他们来说,这是教条,而不是行动的指南。”又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1]557、562恩格斯不仅反对别人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他和马克思的著作和理论,而且总是根据实践的发展来修改或补充他和马克思已作出的结论。恩格斯和马克思同样,每一次从社会政治舞台退回书斋或对新情况、新问题作理论探索时,总是依据实践的新发展,概括出新的思想观点和新的论断,按照新的社会实践发展的进程,来修订或补充原先的观点和结论。因为,恩格斯认为,包括他和马克思在内的人们的认识,都是受时代和科学文化发展情况的制约,都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他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7]现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更繁多、更复杂、更难化解,无论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信息、生态等领域的新发展、新情况,以及带来的新问题,都是前所未有过的。因此,当前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必须以创新精神为主导,加强理论武装,提高思维能力,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我们指导出了方向和具体理路。他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这里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当下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的重心,不是对其中的论断、结论或某些原理的阐释和说明,而是在新的实践应用中对其中的某些论断、结论和原理的完善、发展和创新。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不断地获得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之所以在中国的实现,并取得震惊世人的巨大成就,而且对当代世界发展的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国情和时代发展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增添了新内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硕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巨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又一次巨大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所作的全面系统论述,涵盖广泛,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具有系统性的科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创造。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的根本要义、或根本目的,就是对其中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丰富、发展和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新境界。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1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8-219.

[5]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N].光明日报,2013-12-5.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5-1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4.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彭坤

A8

A

1672-2426(2016)11-0004-04

朱传棨(1928-),男,山东滕州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顾问,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恩格斯马克思
走进经典著作的深处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一部需要所有中国大学学生和教授阅读的经典著作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