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条约杂谈

2016-11-26 14:59谢玉梅
长江丛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国耻上海大学民族主义

杜 祎 谢玉梅



中国近代条约杂谈

杜 祎 谢玉梅

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好像是由硝烟不停地“战争”和大大小小的“条约”串联起来。在这一个世纪里,中国政府与世界上数十个国家签订了数百乃至上千个条约,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平等的条款。这些不平等条约构成了中国大众“近代中国沉沦史”的基础,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国屈辱,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难忘的痛楚。长期以来学者们关于不平等条约的研究著述,大都从条约文本本身着手,而王栋先生的《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耻与民族历史叙述》一书,则是将“不平等条约”作为一个切入点,通过对于不平等条约的不同历史解读,寻求民族主义思潮对中国政治的深刻影响。

全书共五章,作者考察了晚清、民国北京政府、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共合作破裂直到民国在大陆统治的末期这四个时间段的条约历程,以及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另外为了把握百年来中国人对不平等条约的认知历程,作者也在前四章中提出了三种对条约的解读模式:分别将其分为到道德、法律和政治宣传。本书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论证有理有据。阅读本书会不禁赞叹作者扎实的功底,缜密的论证,独特新颖的见解,令人颇受启迪。

细想其实不平等本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签署条约时,缔约的双方总会有相对程度的不对等,总会有一方在某些方面或款项上处于劣势或自觉受损。而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考证的,“不平等条约”这个概念,其实也是后人不断认知的结论,至到20世纪20年代才定格为现在我们所了解的含义。

历史往往都是在后人不断对前事所做定义中发展下去的,而我们进行历史研究的目的可能需要通过剥开前人不断层累的定义与叙述,来达到历史的真实。但我们真的能做到剥开这层层的赘述,达到历史的真实吗?作为历史研究者的我们尚且做不到研究中完全抛开主客观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人,也同更是如此,他们身处在历史中根据自身的主体来诠释过去。所以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的反映,两者之间常常相互作用,而往往一些现在看起来重要的历史,都是被后人所认知和诠释出来的。乔治奥威尔曾经说过:“谁控制过去,它就掌握了现在和未来。”这句话一语道破在历史上其实所谓的真实,所谓的历史的“车轮向前进”的背后其实是人为的指挥和导向。

不平等条约归根结底是一个具象的符号象征,控制历史的人旨在用它唤醒大众的民族主义意识。而现代民族主义思想兴起之后,立刻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在近现代的改革、革命斗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任何一种政治势力的兴起,都与民族主义宣传密切相关,民族主义的威力,就如余英时先生所说:“现代三次政权转移的原动力无不来自民族主义。”民族统一与独立同对政党和政府的支持相互结合,使得关于民族主义的宣传成为每个政党获得支持的灵丹妙药。对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的不平等条约作择取、重塑和宣传,也成为知识分子、革命家和政党唤醒普通民众,凝合中国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排他感,追求民族自救和民族自强的百宝锦囊。

作者对不平等条约认知的梳理,也就是对民族主义构建脉络的梳理,更加清晰的认知了近代以来对中国的民族认同的构造。另外,作者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新颖的史学方法,也对学界今后的研究学习深有启发,有助于打开更广阔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龚志伟.国耻叙事与近代中国的民族构建——〈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叙述民族历史〉评介[J].史林,2011(3).

[2][美]王栋.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耻与民族历史叙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4~66.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作者简介:杜祎(1990-),女,汉,河南洛阳人,上海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谢玉梅(1991-),女,汉,浙江丽水人,上海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猜你喜欢
国耻上海大学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国耻教育的社会动员力量(1895-1927)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谢文利作品
铭记国耻
韦萍作品
“民族主义”的老问题与新困惑
勿忘国耻,听奶奶讲
韩国历史编纂学中的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出版 聚焦老上大的红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