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领导讲话语言的修辞艺术
——以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为例

2016-11-26 14:59李艳霞
长江丛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讲话领导艺术

李艳霞



提升领导讲话语言的修辞艺术
——以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为例

李艳霞

【摘 要】领导讲话要力求准确、简练、严谨、严肃,但是讲话内容也要充实生动,有艺术感和时代感。领导讲话的艺术主要体现在恰当运用修辞。运用排比、比喻、引用、借代等修辞手法,增加讲话的艺术水平,增强号召力、感染力、影响力,提升领导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领导 讲话 艺术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交流的媒介,语言艺术和领导艺术息息相关,领导讲话的水平,既是其思想和能力的体现,也是其态度、立场、情感的表达,更是领导艺术和技巧的反映。领导讲话平平,往往引起听者的不满,达不到讲话效果,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尤其那些倚着高高在上的身份,长腔长调,一堆空话、套话的领导,更是拒人以千里之外。习近平主席为首的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积极反对官话套话不绝于耳、形式主义大张旗鼓的现象,要求尽量即席发言、脱稿发言,扭转一些领导讲话的不正之风。习近平主席以身作则,他的重要讲话,充分展现了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独特语言风格和人格魅力,讲话内容用词严谨,铿锵有力,同时也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言人,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下面就以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中的修辞艺术为切入点来探讨领导讲话艺术提升的方法。

一、讲究构词艺术

领导在讲话中,多用两个以上构词相同的三字格、四字格等词语,充分体现语言文字写作与应用水平,而且这些构词可以增强语言气势,令人耳目一新,还蕴涵节奏美和韵律美。尤其是四字格词语,它以格式整齐,节奏鲜明、组合紧密、语义独立,语用经济等优势在领导讲话中占有独特的优势,中国的成语就属于四字格中的典型用语,代表了汉语言文字的精华,使“句中无余字”。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这里“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个三字格词语,只是换取其中一个动词“敢、能、想”,从客观实际和心理变化的逻辑顺序把握,换词恰当,合乎逻辑,且气势强大,对腐败现象有着极强的震慑力。

我们纪念……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这里的四字格,构词非常齐整,都是“动词+名词”的构词方式,而且词与词之间形成递进关系。此次讲话中还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等四字格语句。语势恢宏,令人印象深刻,都体现了习主席用词的精心和讲究。

二、适当采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即修辞格有几十类,利用多种语言手段和表达形式使语言更加准确鲜明、形象具体、生动有力。领导在讲话中适时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文辞贯通,也使讲话内容更易被接受。下面主要从排比、比喻、引用等方面来分析如何在讲话中具体恰当应用修辞手法。

(一)排比

排比,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排比的作用在于增添语言的韵律美、形式美,使语言整齐匀称,音律铿锵有力,感情洋溢充沛,气势雄浑强大。在讲话中使用排比能增加语言号召力和说服力。

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

——同上

三个“必胜”的排比,增强了真理的气势,同时体现了我们民族追求正义、维护和平的决心;三个“永远不”的排比,体现了中华民族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追求和平、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善良民族。

我们党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四个“全面”排比的使用,体现了党的决心之坚决,目标之伟大。

(二)比喻

比喻,即打比方,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来说明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从而使表达的内容生动鲜明。 在讲话中运用比喻这一修辞,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博得听者的注意力,印象更加深刻。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 “达摩克里斯之剑”源自古希腊历史传说。爱慕虚荣、贪欲无比的达摩克里斯作为国王迪奥尼修斯王的宠臣,得到国王委托的王权宝座,却在宴会上抬头发现宝座正上方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一把锋利的沉甸甸的长剑,只有一根马鬃系着剑柄,吓得他失魂落魄,仓皇而逃。后人就用“达摩克利斯之剑”来喻指危机无时无处不存在。这里,习主席用“达摩克里斯之剑”形象地比喻人类潜在的危险,即战争,这个喻体生动形象又恰切地表达了他对世界形势的认识:战争是潜藏在人类背后的,和平是弥足珍贵的。

此次讲话中还提到“这一伟大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 、浴火重生的新征程。”“凤凰涅 ”出自古阿拉伯的一个传说,凤凰是一种不死的神鸟名曰“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最终得以重生。在这里用来比喻中华民族饱经战争苦痛之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而且变得更加不屈不挠,稳重坚强。

如果守着我们对过去中国实际的认识不动,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我们就难以前进。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用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来喻指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和固步自封、不知变通的落后认识。这两个成语分别出自《韩非子·五蠹》和《吕氏春秋·察今》。这里成语的使用也是上面提到的领导在讲话中善用四字格的构词艺术的表现。

(三)引用

引用也是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为了更深刻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思想情感,恰当引用成语、古诗句、典故、格言等。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1.巧妙引用中国经典古诗文

这类引用有利于增强讲话的辞采美,展现领导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作为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起到了引领作用,他擅长引用经典古诗文,这实际上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打造中华文化名片,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中国历史文化意蕴深厚的,古人用典更是非常考究,崇尚“无一字无来历”。习主席传承了这一民族传统文化,时时处处传播经典,增强了经典的生命力,让它们从古籍文字中“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进现代社会生活,走向全世界。可以说,习主席的讲话是激活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生动范本。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突变。

——同上

这里的引用出自战国韩非的《韩非子·喻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

有些同志会出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况,经常会冒出各种主观主义的东西,有时甚至头脑发热、异想天开。

——同上

诗句引自众所周知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习主席艺术性地表达了领导干部要抵制纸醉金迷的乱象,要端正客观,实事求是。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自《诗经·大雅·荡》,指做一件事即使都有良好的开端,但善始善终的人却很少。习主席是在告诫我们,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光明前途的道路上即使困难重重,险象环生,也要坚持不懈,善始善终。

2015年12月16日,在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的精彩讲话中有三处引用:“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分别引自《道德经》、《墨子》、《周易》)。这三处引用生动形象、内涵深刻,增添了主席讲话的艺术色彩,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悠久古老的文化。

2.引用国内外谚语

领导人要具有开阔的见识和丰富的阅历。全球化的发展,势必要求领导者不仅要着眼国内,也要关注国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在讲话中引用外国谚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卓越的外交智慧和才能,春风化雨般在世界民众心中引发共鸣,谆谆告诫,语重心长;殷殷期望,寄寓深远。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越南《人民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中国有句古语:“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越南有句俗语:“独木难成林,三树聚成山。”我期待着……中越关系行稳致远。习主席使用中越古谚语来表达加强沟通合作,实现两国携手共进,实现中越两国共同繁荣发展的殷切希望。

还有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提到: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里,同时用了引用谚语和对比两种修辞手法。在2015年重要国际讲话中,习主席先后引用十多次外国谚语,使用中外谚语,拉近了世界和中国的距离,表达了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态度,体现了高超的外交才能。

在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中还经常采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其他多种修辞手法。在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

三、结语

综上所述,习主席讲话的语言风格十分明显:务实求真、义正言辞,剖析道理鞭辟入里,用词凝练、语言灵动、意味隽永;引用古典中外名句驾轻就熟,恰到好处,而且起到画龙点睛、振聋发聩的效果。领导讲话就应该如此。充分发挥个人语言魅力,提升语言艺术,使讲话风格个性鲜明,务实而不失生动,注重辞采美,吸引听众,达到讲话的最佳效果,绝对不能隔靴搔痒、隔山打牛,这样只能事倍功半,而且也是怠惰的体现,因为一场精彩有吸引力的讲话是需要讲话者精心思考,精心构思和精心撰写的,蜻蜓点水式的平庸讲话,只能使领导的威信倍减,魅力荡然无存。正如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说:“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为?”[1]

领导要在讲话上下大功夫,使语言充满生机活力,增强号召力和感染力,更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是响应党和国家呼吁的创新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王振复.中国美学重要文本提要(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文学院)

作者简介:李艳霞(1981-),女,高校讲师,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猜你喜欢
讲话领导艺术
“注水”讲话
纸的艺术
2016重要领导变更
男朋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