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研究综述

2016-11-26 14:59青雪燕
长江丛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综述

青雪燕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研究综述

青雪燕

【摘 要】伴随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影响力日益凸现,“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提法逐渐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学术界围绕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探讨也逐渐升温,角度多元、成果颇丰,同时也存在争议。本文将围绕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

【关键词】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选择 综述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从20世纪80、90年代起逐渐升温,特别是2004年“北京共识”被提出后,对道路问题的研究更是逐渐走向高潮。形成的代表性专著有:冯秉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研究》、张希贤《中国道路的四次飞跃》、辛鸣《道理中国道路中国说》、郑德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问题研究》、萧东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等等。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相关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宏观研究,又有对具体问题的阐释,研究内容向纵深发展。

一、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历史选择的研究

学术界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历史选择的研究,较多见于相关主题的专著中,代表著作有:顾培根《国情与道路》、张永通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高宝柱《近代中国道路选择史论》、欧阳康等《中国道路思想前提价值意蕴与方法论反思》、尹汉宁《社会主义历程与中国道路》等等,透过道路的历史选择过程,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和应然,坚定道路自信。此外,学者们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过程进行了划分,基于现实或历史的不同依据,研究起点也不尽相同。大致归纳为四种:

一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研究起点。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诞生,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其研究的源头应当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学者们将道路的选择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持二阶段论的学者观点呈现两种倾向,一是以新中国成立为界指向“社会主义”的百年求索和彰显“中国特色”的百年雄起[1]。二是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界,划为对道路的“被动选择”和“主动选择”。三段论的学者则围绕“救国路径的探索、国家建设路径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道路选择展开论述;四阶段论的学者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分为:早期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个时期。另外,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道路》课题组(2011)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为大背景,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历程分为选择(1840-1921)、奠基(1921-1949)、开辟(1949-1978)、突破(1978-2002)和发展(2002至今)五个阶段。

二是以1921年中共成立为研究起点。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从逻辑顺序上讲,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才最终得以开创、坚持、发展。[2]因此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起点,应着眼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三是以建国初期为研究起点。此种观点学者将研究视线定位于新中国成立之后,认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之路。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路径经历了实行新民主主义、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五次选择。呈现出两个过程,即走入传统社会主义到走出传统社会主义,走上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

四是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研究起点。此种观点学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分为:转折与奠基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2002年)以及深化和拓展阶段(2003年至今)。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严书翰、陈扬勇、郑德荣等。

无论将目光置于何时,以上学者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进行逻辑梳理,透视曲折而漫长的道路选择过程,从而充分论证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独特优势。这对于结语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特征的研究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特征,国内学者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着眼点各不相同,也存有不同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研究视角:

(一)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特征的系统研究

部分学者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特征进行了全面的系统性研究,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全貌。朱炳元等(2011)用“摸着石头过河”来概括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特征,他们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实际出发,不断向前推进的,中国道路在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戴木才(2013)指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中,包含主义要素、价值要素、世界要素和国情要素四大特征[1]。蒙云龙(2013)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基点是求实、融合和创新。陈晋(2013)认为中国道路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4]。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优越性的研究

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同中国成功的关键是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而这条道路的持久活力源自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优越性。高建(2011)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结语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5]。张维为(2012)认为,解读中国道路要抓住四个重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间的互动关系,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战略以及中国共产党[6]。郭万超(2013)论述了中国道路的关键秘诀是科学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7]。王国敏(2014)等认为中国道路的表层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内层是中国制度无可比拟的优势[8]。

(三)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比较研究

部分学者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置于世界发展视野,对比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与世界其他国家社会发展路径,通过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论述,归纳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特征。形成如下观点:一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立足于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二是中国道路基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其成功实践促进了全球“和谐力”的生成和发展。三是中国道路是人类文明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有相同的规律性。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国情,使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9]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特征的研究角度和内容均呈多元化发展,为我们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全貌。同时,需要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本就是在不断前进和发展中,因此,学术界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特征的研究和认识,也会伴随着发展的变化而向纵深发展,不会停滞。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未来走向的研究

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未来走向的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研究成果较多,观点也存在争议。学者们充满期待和信心,也抱有担心和忧虑。

一方面,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景,学者们从多种角度分析和展望,基本上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纷纷建言献策。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是“中国人民抓机遇、迎挑战、促创新、谋发展的过程”,立足基本国情,以改革和创新化解当前及今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成为理论界的普遍共识[10]。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张曙光、刘新玲、方芳、李君如等。

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未来走向的研究中,争议较大的是“老路”和“邪路”的问题探讨。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就面临几条道路,包括了:“老路”,即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封闭僵化的发展道路,突出表现为“两个凡是”;“邪路”,即转向资本主义道路;还有新路,就是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走向何方,这一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热点所在。有的学者提出,中国今天走的道路实际上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也有学者意图将中国的未来发展引向计划经济的过去时期。

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未来走向的这个问题上,虽然学界还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声音,但基本上能够冷静理性地看待前行道路中的问题,这有利于我们从容应对当前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而大多数学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认为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复兴、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就大有希望,这有利于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直前、坚韧前行。

四、研究述评

纵观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这一主题的关注和讨论是开放、深入且具有建设意义的。从整体上看,呈现两大特点:一是研究范围广泛、研究视角多元、研究内容逐步向纵深发展。学者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从历史、现实到未来,从特征到意义,都做了研究和概括。二是不同阶段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改革开放初期,学界研究更多集中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进行阐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越来越注重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内在的特征和意义,视角逐渐延伸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近年来,学界出现了更多联系当下热点的相关研究,且更加关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环境和未来发展。

从具体问题的研究看,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历史选择的研究中,系统研究居多。但大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对历史过程的回顾和结语上,对历史选择过程的规律性研究较少、深度不够;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特征的研究,学术界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内容丰富且见解深刻,学界对特征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参考价值。但学者们大多各有侧重,系统性分析相对较少;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未来走向的研究,学术界基本上能够理性看待道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且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报以乐观、自信的态度,但对于“老路”、“邪路”的争论中,还未完全达成共识。总体来讲,所有讨论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和方法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道路》编写组.中国道路 我们为什么自信[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2]闫志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的选择[J].红旗文稿,2011(13):8~12.

[3]萧冬连.筚路维艰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陈晋.关于中国道路的几个认识[J].党的文献,2013(02):22~33.

[5]高建.“中国模式”的争论与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1(03):72~85.

[6]张维为.在国际比较中解读中国道路[J].求是,2012(21):42~46.

[7]郭万超.论中国道路的五大特性[J].党建,2013(09):34~36.

[8]王国敏、梁晓宇.关于“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问题的再探讨[J].理论探讨,2014(01):170~173.

[9]朱炳元.论中国道路研究的若干问题[J].观察与思考,2014(11):41~45.

[10]张曙光.“中国道路”:理解与展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12):15~16.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作者简介:青雪燕(1988-),女,四川成都人,法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综述
手机依赖的干预与对策综述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董源研究综述
国内外氢冶金发展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