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分工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探析

2016-11-26 14:59刘艳新
长江丛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刘艳新



当代社会分工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探析

刘艳新

【摘 要】社会分工推进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深深烙印社会分工的痕迹。在当代复杂而新颖的社会分工面前,人的全面发展遭遇了新的课题。当代社会分工深入化、多样化、复杂化等新特点,使得人的全面发展陷入技术异化、贫富差距大、职业差距明显、群体差距突显的难题。如何破解难题,使得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促互进、和谐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分工将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社会分工 人的全面发展 技术异化 职业生涯体系

一、当代社会分工的新特点

历史发展历经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人的发展也经历了三次大分工的洗礼。当代社会分工呈现出新的特点,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分工深入化

纵观社会分工的演进史,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欧洲的呢绒、铁制品的流入东方这些具有区域贸易关系的社会分工,到现今打破了区域界线的全球化分工的形成,社会分工跨越了地理纬度的束缚。进入到了更深层次的空间,即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的频繁和分工合作的深入化。社会分工不仅有“量”的增多,而且有“质”的提高。社会分工把工人与原料分离,全球的生产资料可以共享,把工人变成真正的“世界工人”。当代社会分工所依赖的体制已经离开国家的轨道,开始驶向全球化这个大体制中,逐渐形成发达国家以高科技生产能力为主,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际分工新格局。

(二)社会分工多样化

当代社会分工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到产品内分工;从有形贸易分工到无形贸易分工。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同一类产品按不同规格、不同地域进行分工。产品的分工在贸易中体现的有形贸易分工,但伴随服务类经济贸易的激增,社会分工出现了无形贸易分工,使得社会分工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三)社会分工复杂化

科学的日新月异,大量新兴产业的涌现,推动着社会分工在国家内和国际上进行全方位的阶梯运动,新旧产业交织成一个复杂的立体分工网络。在很多国家内部既有新式分工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兼有陈旧落后的旧式分工产业;在国际上既有发达国家的高级社会分工又同时并存着发展中国家的低级社会分工。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冲击、对抗形成日益庞大的多层次网络。跟随着社会分工的网络扩大化和精细化分工的多层次性,社会分工中的动态因素——人,也呈现出了多层性,由行业、职业带来的多层次矛盾也油然而生。这就使得现今社会分工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复杂。

二、当代社会分工中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表征

在当代社会分工的洪流中,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技术异化问题

在社会分工的演进中,科学技术既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技术快速发展和推广使技术产生了异化,并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例如,核能技术的使用造福了人类,解决能源危机,但其给人类带来的危机也不容小视。科学技术把人类社会领入了信息时代,电话、手机、电脑、网络等现代化通信工具像凶猛的洪水一样涌入人们生活,影响人们生活,比如“手机控”或“电脑控”司空见惯。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异己力量与人相对立,控制着人的思想及行动。技术异化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二)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我国生产力不发达,地区资源不均衡,造成在当前社会分工形势下日益严峻的贫富差距问题。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这一警戒水平,有学者甚至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5。我国的贫富差距还表现:一方面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是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1]。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计算表明,200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而到2014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67835元,西部地区为37590元,绝对差距达到30245元;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贫富差距的严重程度,也进一步表明我国在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困境。

(三)职业差距问题

在社会分工中每一个劳动者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职业,劳动者从属的职业不同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财富、权利、报酬、职业环境都会具有差异。华中科技大学职业声望调查结果表明,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像科学家、教授、医生等职业稳居职业声望等级的上层,农民、保姆、勤杂工等位居等级的底层[2]。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中,证券业最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6倍。而电力、石油等国有垄断行业占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其收入总额却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这些数据表明,不同的职业形成不同的落差,且这种职业差距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四)群体差距问题

社会分工使人具有了群体化特征,这一方面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也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分工中产生的弱势群体主要有女性就业群体、残疾人就业群体、劳动移民群体及老年就业群体。现代社会分工激烈变化,企业自主权的扩大、所有制的多元化,激烈的人才竞争,都使女性成为企业减员增效、内退下岗的首选。残疾人群体在社会分工中的就业形式也不容乐观,在社会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面对这些大量的弱势群体,在当代社会分工中如何利用和发挥其优势,也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中需要解决的。

三、当代社会分工中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成因

当代社会分工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的困扰,背后有着各种深层次的缘由。

(一)科学技术原因

从科学技术的自然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它既把人类带入丰富的物质世界,也让人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威力。如哲学家F·拉普所指:“人类所创造的和未来要创造的一切技术都必然是与自然法则相一致的。”这表明科学技术符合自然规律的特性。同时他指出:“在原则上,现代技术服务的代价就似乎包括了一定程度的异化。” 这也表明科学技术具有反自然规律的特性。人作为科学技术的使用主体,其主观上的缺陷也会带来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报复。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也充分地说明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二)经济体制转变原因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无论是行业还是职业,都是由国家统一管理。当时实行的是充分就业制度,这一方面使得人人有其工,人人有其资,但却削减了人全面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多的人只是形式就业而不是内容就业。改革开放后,整个经济体制开始转变,为了适应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新的社会分工结构的调整,“充分的就业制度”被“有限的就业制度”和“必要的失业制度”所替代。开始把劳动力推向市场,开始了人和企业单位的“双向”选择制度。这种体制的转变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

(三)分配机制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平均分配”制度。这种制度带有平均主义色彩,体现不出人的劳动差异,也不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制度割裂人的劳动能力与收入之间的内在联系,无形中取消了公平与效率的区别,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后,从“平均分配”过渡到“按劳分配”虽然体现了劳动与收入之间的劳动关系,体现了人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我国初次分配领域的秩序还比较紊乱,分配制度还不健全,垄断行业的存在以及我国税收制度的不完善等等,使得一些违背市场经济原则、按劳分配原则及法制原则的行为屡禁不止。在社会再分配领域,由于分配政策和福利制度的缺陷,使得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逆向调节和向强势群体倾斜的状况,形成劳动者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这同样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受阻。

(四)社会保障原因

社会保障是人的全面发展能够实现的安全网和稳定器,但当前我国仍存在很多社会保障问题。如:社会保障对象狭窄、覆盖率低、形式有限等,这些都会羁绊人的全面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的差异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四、建构科学合理的社会分工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社会分工中,人的全面发展遇到很多新困境。建构科学合理的社会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促进社会分工的制度化

制度是建构科学合理的社会分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分工在科技、资本、利润的驱动下会产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因子,只有健全而良好的制度才能规范社会分工,使其向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路径前行。

(1)深化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在社会保障的人员范围上要继续扩大。要将非公有企业纳入参保范围;同时也要加速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统一规范协调一致的养老保险制度。此外,还要积极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建设。

(2)建立新型劳动关系。一是继续全面实行并巩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二是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加大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的力度。三是大力加强企业劳动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四是加强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制建设。

(3)实施户籍改革制度。我国现行的城乡分割、地区封闭的户籍制度,是横在社会分工演进中阻挡劳动力迁移发展的最大阻碍。建立专门的户籍管理机构;探索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人口管理系统,实现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

(4)规范公平就业制度。完善现行的人事制度,建立能进能出的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法律法规,管理约束企业的歧视行为,严厉打击非公平性就业行为;大力促进灵活就业;改善弱势群体的就业地位。

(二)发挥文化在社会分工中的作用

推动文化在社会分工中的促动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任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我们发展社会分工推动社会进步的指南针。要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及时反映当代物质和精神领域的优秀成果,引导形成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人的全面发展顺利实现的主体文化观。文化发展要以人为本,要坚持“人民”在文化中的中心地位,紧紧地围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从而更有力地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建立社会分工中的职业生涯体系

社会分工中职业生涯体系的构建对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需要打破陈规,把职业生涯设计从个人、组织的二维主体行为提升到个人、组织、国家的三维主体行为。根据人的全面发展以时间段来划分,分为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4~25岁)、建立阶段(25~45岁)、维持阶段(45~60岁)、衰退阶段(60岁以后)。个人、组织、国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级来设计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从不同阶段的关注角度到具体培养模式形成,都需要三者之间的合力,构建三维一体的职业生涯培养体系,从而形成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新格局。这既促使人与当代社会分工更加和谐,又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寻找出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F·拉普著,刘武等译.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刘光顺,顾玉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四个全面”的最终价值依归[J].理论月刊,2015(12).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学院航务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课题一般项目,项目名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4BKZZB25。

作者简介:刘艳新(1980-)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社会分工理论下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说
学校教育在技术时代信息化社会何以不可替代
体育审视:身体运动与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