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完美女性
——论《纯真年代》中的女主人公埃伦

2016-11-26 17:04
长江丛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

袁 媛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完美女性
——论《纯真年代》中的女主人公埃伦

袁 媛

【摘 要】《纯真年代》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在女性主义中的“双性同体”视角下来分析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埃伦。埃伦作为一个女性,她具备优雅、温柔、感性等女性特质,但同时在她的身上也具备坚强、自由、理性等男性特质。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埃伦如何在双重特质的冲突下,寻求到了一种平衡,并且成为了一个完美女性。

【关键词】《纯真年代》 女性主义 双性同体

一、从女性主义到双性同体及其发展

始于18世纪的西方女权运动为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以1920年妇女终于获得选举权为标志,此前为第一阶段,属于政治女权主义,它抗议男权社会对妇女的束缚与压迫,争取妇女在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与男子享有平等权利,即争取妇女做“人”的权利;1920年后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文化女权主义,此时妇女不再满足于争取女权,女性在取得做人权利后不再以男性价值标准为自己定位,而是转向探讨女性自身的价值和经验,即解决如何做“女人”的问题,强调把妇女从男性价值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创造一种替代性文化来取代现存男性文化。

伍尔夫作为20世纪初的女权主义者,她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前期女权运动对男权统治的抗争精神,同时又为后期女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其颇具影响力的主张。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一书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她继承了柯勒律治关于伟大的头脑是两性兼有的说法,认为优秀的作家应该具有两性相融合的特征。

“双性同体”强调两性平等,和睦相处,这对于破除写作中存在的历来以男性价值为唯一标准的性别偏见具有重要的意义。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同体”思想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女性主义,特别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法国的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中“试图以创作中双性同体的实现来消除本质主义的男女二元对立”。“双性同体”的观念丰富了关于人的定义。

二、“双性同体”下的埃伦

伊迪丝·华顿(EdithWharton,1862-1937)是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女作家,其代表作《纯真年代》讲述的是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纽约上流社会中的一位女性与父权垄断的社会奋力抗争的故事。在《纯真年代》中,华顿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集中体现在了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身上。埃伦可以说是一位典型的“新女性”形象。她不像绝大多数妇女那样,成为丈夫的附属品,被动地接受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一个勇于担当、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当她正准备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纽兰私奔时,却得知梅已有了纽兰的孩子,她就毅然放弃自己所爱的人,断绝了和纽兰的情感纠葛,独自返回巴黎。

埃伦作为一名女性,具有她独特的女性特质,她有脆弱、感性的一面,同时渴望着被爱、被理解。但是她的男性特质也表现得十分明显,特别是面对阿切尔的爱情时,她表现得更为冷静、理智。虽然自己婚姻不幸,但是她总能坚强面对,并且最终选择了自己一个人勇敢地生活下去。“双性同体”下的埃伦才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的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出身于“老纽约”贵族家庭,是一位符合当时社会准则的标准绅士。他与门当户对的梅的婚约也被视为天作之合。当埃伦出现在他的视野时,他被她独立自主、热爱自由的独特气质深深吸引了。面对重重的社会压力和束缚,他们最终没有走到一起。我们将以埃伦和阿切尔的爱情为主线来分析埃伦的特质,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她如何蜕变为一个完美女性。

小说一开始就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埃伦的首次登场。“那是一位身材纤细的年轻女子,要比梅·维尔兰德矮些,浓密的棕色发卷耷在额边,扣着一条窄窄的镶钻发带。这种发型是当时所谓‘约瑟芬式’的装扮风格,这更体现在她那件深蓝色天鹅绒礼服的剪裁上-她胸下很夸张地系着一条带着复古大扣子的腰带”(P10)。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衣着美丽大胆,用她独特的女性魅力吸引着众人的眼光,但同时也表现出她自由不羁的一面。小说中多处对埃伦的着装进行细致的描写,并给读者暗示了她的性格。“奥兰斯卡夫人却对习俗不加顾及,她身着红丝绒长袍,用光彩夺目的黑毛皮镶边绕着整个下巴一圈连同整个前胸”(P141)。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她仅仅在着装方面就勇于冲破传统习俗的束缚;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她身上特有的女性魅力,通过她大胆的着装展现在我们面前。与之形成对比的就是阿切尔,在第一次见到埃伦后,他还担心梅会受到埃伦这样一位“不注意品味的年轻女子的影响”。这是他对于埃伦的最初偏见。

埃伦不仅在外表上树立了一种自由勇敢的完美女性形象,而且她还拥有着强大的内心。首先我们可以从她小时候的经历看到她这样性格形成的一种根源。埃伦从小失去双亲后便跟着姑妈一起到处游历。接着埃伦又经历了不幸的婚姻,这样的婚姻并没有使她变得脆弱,而是使她变得更加坚强。这也是她为我们树立的新女性形象中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可以从她身上为现代女性的一些问题带来启示。在她的离婚事件中,埃伦最初也展现出了自己女性柔弱的一面。阿切尔第一次去埃伦的住所,和她讨论她的离婚事件时,埃伦卸下了自己的防备,展现了最真实的自己。“但是我认为,我过去生活得太自我了,不管怎么说,我要按部就班-我很渴望被关爱和安全感”“住在这儿,你会觉得,就像-像是-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在做完全部作业之后,被带去旅行似的”(P99)。她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她的孤独与脆弱,她渴望被呵护和关爱。阿切尔走进了埃伦的内心,这激发了他的男子气概,他认为自己有义务去保护她不受

伤害。他认为“她站在他面前,像一个弱者没有人保护,为了不让她在与命运的疯狂对抗中受到更多的伤害,他要去拯救她,不论付出什么代价”(P128)。由此可以看出阿切尔对埃伦真挚的爱,这远远超过了他对梅的感情。在阿切尔与梅婚礼即将举行之际,阿切尔向埃伦表达自己的心意,说道埃伦才是他想要娶的女人,并且冲动地对埃伦说“没有定论,事在人为。我还是自由身,而你也即将自由”(P227)。由此我们看到了阿切尔冲动而对梅的不负责。相反,埃伦却担心这一切带给家庭,带给他和梅的狼藉声名和丑闻。她最终意识到“只有放弃你,我才能够爱你”(P230)。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她身上所具备的男性特质,理智清醒的一面。这样的表现与阿切尔形成对比。接着阿切尔借各种机会接近埃伦,即使在和梅结婚了以后仍然抱有幻想。他认为在他乏味单调的婚姻生活中,埃伦是她的一丝阳光和希望,他甚至想和埃伦一起逃走,但被埃伦再一次理智地拒绝。

在梅告诉了埃伦自己怀孕时,埃伦选择了离开,而阿切尔也最终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家庭和婚姻。即使多年以后,埃伦邀请阿切尔,阿切尔还是没能有勇气面对埃伦,只在她的楼下默默地望着她的窗口。他们之间的爱情暂告一段落,但是可以看出双性同体下的埃伦和阿切尔如何选择了这样的爱情之路。这对他们而言或许是他们爱情的最好结局。

三、结论

本文以“双性同体”理论为指导,分析了《纯真年代》中的女主人公-埃伦,从而我们看到了埃伦这样一个丰满鲜活的完美女性形象。埃伦作为一个女性有着她独特的魅力所在,同时她在面对自己的生活及埃伦的感情时又表现出了男性的特质,这也使得她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生动。由此作者伊迪丝·华顿成功塑造了埃伦这样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这对我们现代女性的人格塑造也能带来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C.S.霍尔,V.J.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弗吉尼亚·伍尔夫,王环译.一间自己的屋子[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

[3]吕洪灵.《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及双性同体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2002(01).

[4]伊迪丝·华顿,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纯真年代[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

[5]杨莉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

[6]袁素华.试论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J].外国文学评论,2007(01).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

作者简介:袁媛(1989-),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生态女性主义在霍桑《红字》中的研究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女人,要学会掌控自己——小说《朗读者》背后的女性主义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电影《时时刻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韩静慧儿童小说创作的女性主义立场
析《父亲的微笑之光》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