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问妙答

2016-11-26 19:21王开林
喜剧世界 2016年19期
关键词:魏徵王孙尊师

★文/王开林

妙问妙答

★文/王开林

倘若妙问是开胃菜,妙答就是美酒、大餐。

妙问引人思索,妙答耐人寻味。

楚庄王初次近距离见识九鼎,两眼放出贼光,他颇有些猴急地发问:“鼎之轻重若何?”王孙满回答:“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名列“春秋五霸”之一,是个不折不扣的狠角色,他在洛阳城与周定王派来的犒劳使者王孙满会面,问鼎的底气可谓爆棚,其蠢蠢欲动、跃跃欲试的神态,凭此突兀一问,暴露无遗。周室大夫王孙满从容作答,拿捏分寸恰到好处,他明确指出:德比鼎(威权的象征)更重要,诸侯僭越礼数乃是败德之举,势必招致天怒人怨。楚庄王的野心指数已然临近爆表,但道德底线确然犹在,听罢王孙满的讽劝,不禁面红耳赤,赶紧顾左右而言他。

王孙满能撑过楚庄王设置的那道难关,并不是他的妙答极其雄辩,而是他掐准了楚庄王身为霸主有所顾忌的心理。数百年后,诸侯不再尊王进贡,周赧王债台高筑,他的共主地位分分秒秒间岌岌可危,摇摇欲坠,至此周文王的后裔耗尽了祖德的荣光,千秋基业不再固若金汤,终于被野心勃勃的诸侯连根拔起。九鼎之轻重若何?发问者实繁有徒,攫夺者来势汹汹。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询问秘书监魏徵:“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徵应答如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成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通也。”专制帝王所掌握的生杀予夺之权针对全体臣民,倘若暗于事理,只想听歌功颂德的美言,将批评声扑灭无遗,则逆淘汰规则盛行,劣币驱逐良币,奸狡邪恶之徒纷纷上位,国势必定江河日下。我们回首打量历史,似唐太宗李世民那样求贤若渴、从谏如流的皇帝少之又少,简直寥若晨星。数千年长夜漆黑,洵在情理和逻辑之中。

钱学森暮年发出过“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某位网友隔空回答:“因为我们的学校只生产螺丝钉。”这个答案未免简单粗暴了些。另一名网友慎思明辨,给出的答案更具理性色彩:“中国人讲求尊师重道,尊师是实,重道是虚;尊师是关键之关键,重道是陪衬之陪衬;尊师才有饭吃,有酒喝,有戏唱,有钱赚,重道却往往只能喝西北风,晒毒日头,受到同门师兄弟的口诛笔伐;所以亚里斯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复辟帝业的康有为写诗,将保卫共和的梁启超斥骂为噬母的鸱枭、噬父的獍、弑师的逢蒙,就是显例。自我作古竟与欺师灭祖画上等号,从事开拓性的工作,取得开创性的成就,把老师和同学远远地甩出了几十条大街小巷,就会引发众怒,被妒火中烧的师兄弟们清理门户。”这两位网友的观点容或偏激和偏颇,但我们很难将这样的答案视为无理取闹和恶毒攻击。

妙问和妙答,会心诚不远。古今非凡的智者,莫不是“问题中人”,亦莫不是“答案中人”,谁能使问题和答案适相匹配,双剑合璧,谁就能笑傲江湖。

编辑/刘万里

E-mail:xjsj2008@163.com

猜你喜欢
魏徵王孙尊师
争做少年好榜样
都是自负惹的祸
教师节品味尊师联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以诚相待
萋萋芳草忆王孙
尊师重教问题的浅探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