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蒿素获奖及其荣誉归属的反思

2016-11-26 10:20
决策与信息 2016年26期
关键词:抗疟青蒿拉斯

宋 磊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对青蒿素获奖及其荣誉归属的反思

宋 磊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为表彰她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一种抑制率为100%的抗疟新药,被授予美国拉斯克医学奖。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在中国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原本是值得学术界庆贺的事情,但随之而来的确是众多的争议,其中一项争议就是青蒿素获国际大奖的荣誉归属问题。本文对青蒿素研发全过程进行思考,试图解决青蒿素获奖荣誉归属之争的问题。

屠呦呦;青蒿素;荣誉之争

20世纪60年代初,越南与美国交战于亚洲热带雨林,疟疾肆虐东南亚,极大的削弱了双方的战力,因此控制疫情已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屠呦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危难时刻临危受命。作为研究组长,屠呦呦以身试药,终于在1972年第191次实验中找到100%抑制率的青蒿素及其第一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大大提高了抗疟药物的疗效。青蒿素的发现成功挽救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有效的抑制疟疾病情,2011年9月23日获得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在世界荣获的最高奖项。自此,屠呦呦及其青蒿素进入世人的眼帘。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再一次站在领奖台上──这个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生药学家。但是青蒿素的研发成功,并不是屠呦呦一人的研究成果,还应有药材的筛选人员、成分提炼人员、临床试验人员、结构分析人员等等诸多环节参与研发的科研人员。此外,在青蒿素整个研发过程中,对青蒿素的成功提取是采用先进科学仪器,而不是传统中药提取方法,因此,当公布屠呦呦个人成为诺贝尔获得者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对青蒿素获诺贝尔奖的归属问题的两种争议,究竟荣誉应属于屠呦呦个人还是屠呦呦集体?是应归功于中医还是归功于西医?

一、屠呦呦青蒿素研发过程

1969年1月,屠呦呦被引进到“523办公室”并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主要负责两项任务:一是寻找新药;二是在现有成果基础上继续研究,力求去掉常山碱上的毒性,解决服药后患者呕吐问题。屠呦呦凭借自己扎实的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和现代中药学知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历届与抗疟有关的医药典籍,同时阅读大量建院以来的人民来信,走访很多老中医,2个月的时间,屠呦呦汇总出包括内服、外治、植物、动物和矿物等2000多个抗疟药方,然后从中精选640个,编集成册《疟疾单秘验方集》。它的出现为屠呦呦日后抗疟的研究明确研究方向,是我国自主研究抗疟新药以来的一大突破。

1971年屠呦呦在东晋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中寻得蛛丝马迹,“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从中整理思路,改用温度60℃的乙醚冷浸法处理青蒿,随后把青蒿提取物注入患有鼠疟的小白鼠体内,结果鼠疟的抑制率提高不少。实验结果证明低温提取物质是保证青蒿药效的必要因素,随后屠呦呦进一步改用沸点更低的溶剂处理青蒿,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研发青蒿的第191次实验中成功获得了可以100%抑制鼠疟的抗疟试剂。并得出结论:植物青蒿的新鲜叶片中含有抗疟活性成分,同时采摘青蒿的最佳时节必须是青蒿即将开花的时刻。为进一步证实研究成果,屠呦呦把抗疟试剂运用在与人体结构最为相近的猴子身上,结果表明,抗疟试剂对猴虐的治疗效果十分理想。抗疟新药研制成功的曙光近在眼前,可是屠呦呦的三无身份(无留学背景、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以及实验室莫名的大火,把屠呦呦推到风口浪尖,人们对她的研究成果产生了深深的质疑。为证明自己,屠呦呦立下“军令状”,以身试险,勇敢的做青蒿提取物临床实验的第一人。屠呦呦的坚韧品质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终于谣言不攻自破。

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和同事们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取物质──一种白色针晶,并将之命名为“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合成了青蒿素衍生物,以证实它的抗虐性比天然青蒿素高出很多倍,1974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帮助下,用当时先进的X—衍射方法测出它的结构,这就是青蒿素第一代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成功挽救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性命,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并被授予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或医学两项大奖。

二、来自国内外的争议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只是含糊的说:北京中药所。2009年,屠呦呦出版《青蒿素及青蒿素类药物》,因在引文中署名自己,于是有人撰文批评她:没有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自己研发小组其他成员的作用。这正是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在当时,很多科学家认为屠呦呦用低沸点提取青蒿有效物质,虽然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集体在整个研发环节中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仅从屠呦呦发表的文章来看,她夸大了自己所在的研究组在“523”项目中的作用,突出了自己在研究小组中的领导地位。而且国内很多学者认为,国际大奖拉斯克奖的评委会不了解中国的实际国情,片面的把来自全国“523”项目组的数十个抗疟课题组都划归屠呦呦的领导,因此拉斯克奖和诺贝尔科学奖荣誉应归属集体,而不是屠呦呦个人。显然这些学者的争议在当今科技爆发的大科学时代并不合理。

正如1965年9月17日,我国首次用化学方法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一样,这是世界首例人工合成蛋白质的研究成果,标志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旅途上的重大突破。在杨振宁博士的推荐下,人工合成胰岛素以“集体”的研究成果参选诺贝尔奖,可是最终无缘落选。分析原因,社会主流说法是因为诺贝尔科学奖评选规则上有明确规定:“每项奖一次最多只能推荐3人。”美国Lomalinda大学的周勇教授就在2001年1月8日的《北京青年报》中谈到:“由于人工合成胰岛素是“集体”研究成果,参加的主要科学家有10余人,最后平衡的结果,国内方面推荐了4位获奖候选人,而诺贝尔科学奖评选规则上明确规定,每项奖一次最多只能推荐3人。诺贝尔科学奖再次与中国科学家擦肩而过。”由于国内科研墨守成规坚持群众路线,无法明确提供集体与个人间对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过程中起的决定作用,并且忽略科学规范,因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与诺贝尔科学奖失之交臂。

屠呦呦研发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类似,存在最大争议是在科学研究进展中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社会进步使人类的观念改变的结果。在七八十年代,我们对知识的观念是公有的,是大家共同的财富,人人都可以随便使用。而现在,知识私有化,变成私有产物,因此在研发过程中创新理论尤为重要。青蒿素和人工胰岛素虽然都是以集体形式参与研究活动,但屠呦呦个人在整个研发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她是第一个从古典书籍中成功找到青蒿素的有效提取时节、提取部位的人,是第一个运用化学方法提取具有100%抑制率的有效成分,第一个把研究成果运用到临床试验,并以身试药的人。我们不能否认在研制过程中科学共同体为青蒿素的研究做出的努力,但是屠呦呦个人在研制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和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使她对拉斯克奖、诺贝尔科学奖的荣誉归属当之无愧。

屠哟哟获奖理由是:“发现青篙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美国拉斯克评奖委员会的评价是:屠哟哟领导的集体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中国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把最宝贵的研究成果带入21世纪。他们提出三点依据:一是谁先把青篙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篙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米勒·路易斯在《细胞》杂志上撰文解释授奖予屠呦呦的理由,“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教授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由此可见中国的科学要想得到欧美范式的认可,必须脚踏实地,甘于寂寞。屠呦呦研发青蒿素尽50年,凭借自己的专业和智慧,不懈努力,艰苦思索,为世界提供新的创新理论和科学发现,给全人类带来福祉。屠呦呦的研究是为科学而科学,为解决人类困苦的疾病而研究,不涉及功利,是追求真理纯粹的科学。

三、对青蒿素获奖归属问题的反思

首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做出的三点依据即授予屠呦呦以大奖的理由是毋庸置疑的,是对屠呦呦在青篙素及其衍生物研究过程中的领先地位和创新思维肯定。拉斯克奖是美国的奖项,他们的价值观念与中国不同,因此我国科学家有一些不同观点不足为怪。在七八十时代,我国的科学共同体把科研成果荣誉归属问题视为禁区,长期以来无人敢于触碰。只要科研工作者间彼此尊重,成果就是集体共有的,因次提出荣誉归属问题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在科技发展的大科学时代荣誉归属的问题并不仅仅关系到科研工作者的荣誉和声望,同时更关系到我国的学术共同体在世界的威望与民族自信心,同时也关系到人类对科技发展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从根本上说,它关系到人类科技事业的进步与兴旺。因而无论从发明者、管理者的立场还是从国家与整个人类的立场来看,都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因此,在判定青蒿素的荣誉归属应主要看在研究新问题或造新物质的前提上,是谁最早提出新发现与原物质的不同的特殊属性。根据我们对青蒿素研发的过程析可以清晰地得到结论:屠呦呦有自己的创新理论、通过古典书籍有目的地从青蒿中成功提取青蒿有效物质,进而用化学技术得到抑制率更为显著的青蒿衍生物并且临床试验获得了成功。在科研活动中屠呦呦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利用乙醚的低沸点的特性提取的物质是青蒿素,屠呦呦把青蒿素注射到患有鼠疟的小白鼠体内验证了青蒿素抗鼠疟的高效性,随后的猴疟也获得了同样的治疗效果,因此得出结论:青蒿素就是抑制疟疾的有效物质,是青蒿素的重要性所在。基于此我们可以十分公正地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是名副其实的!

其次,对于青蒿素的获奖的荣誉归属另一个争议是青蒿素的研制成功,应归功于中医还是西医的问题。屠呦呦研制青蒿素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研究方向来源于古籍东晋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曾记载“细黄花,大如麻子”,其味苦、截疟等性味功能的记载。青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十分常见,为屠呦呦研究提供原材料的同时也带来繁重的研究任务量。对此屠呦呦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根据《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把研究重点逐步转向青蒿的处理方法上,包括品种选择问题、采收最佳季节、药理的具体部位、提取有效物质的方法等,把传统中药处理方法中的煎、煮、熬改用低沸点乙醚进行处理,目的是防止高温破坏疗效,同时去掉无效的酸性部分,保留具有药效的中性部分,最终药效得到明显提高。青蒿素是一种仅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全新的化合物,它的提取虽然通过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的提取方法,经历了提取物提纯、测定化学结构、分析药效、动物体试验、临床试验等严格的制药流程,和传统中医方法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没有中医古籍的理论指导,是很难做到的。这是我国大胆的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同我国传统中医的精华结合起来的原创成果。因此,青蒿素能够得到世界的认可,中医功不可没!由此,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中医药是巨大的瑰宝,是我国古代医药学者智慧的结晶,很多被人熟知的疗效药都来自中草药如:麻黄素、奎宁、阿莫斯林等,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够给现代科学家们带来启发。经过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中草药对于疾病的治疗将取得很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应该更好的传承,通过创新,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进而为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获得世界的认可。

最后,在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离不开多种学科的共同作用。科学研究的结果会影响人类的前景与命运,减少科学发展中的争议,明确荣誉归属,使科学健康发展尤为重要。人类需要的不是为了获奖而科学的科学家,而是对科学艰苦思索,追求纯粹、为社会提供新的科学发现和创新理论的科学家。屠呦呦正是这样,此次获奖贡献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甘于寂寞,屠呦呦从事青蒿素的研究尽50年,半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她对临床试验的精益求精使得青蒿这个在中国大地上非常普遍的植物变成了治疗疟疾的重要药品;二个是发扬中国古代“神农尝百草”的不畏精神,在640种植物中,成功找到有效抗疟植物;三是创新理论,利用的乙醚低沸点萃取技术,将青蒿素提炼出来,并制成无毒的、具有100%抑制效果青蒿素衍生物,是第一个把青蒿素作为抗疟药剂进行临床试验,并得出结论的人。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挽救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是我国的骄傲,是我国一个时代杰出科学研究人员的杰出代表。屠呦呦在领奖台上多次指出荣誉是大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也肯定在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中“523项目”组的每位参与者,都有着不可抹灭的功劳。但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而1%的灵感却是最难得可贵之处。屠呦呦以她特有的方法,获得抗疟疗效显著的青蒿素,用她独有的创新意识和敢为人先、以身试药的勇气把中国的生药学展示给世界,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和学习的。因此,青蒿素获奖荣誉归属屠呦呦实至名归!

[1]孙秋霞.屠呦呦:让青蒿素走向世界[M].中国科技奖励,2015-06,192(25).

[2]周勇等.新世纪里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有多远.北京青年报,2001-01-08.

[3]靳士英,靳朴,刘淑婷.抗疟药青蒿素类的研发与屠呦呦获拉斯克奖的启示[M].现代医院,2012-03-12.

[4]宛菊.屠呦呦获拉斯克奖激起的……[J].创新科技,2011,(6):34-37.

[5]黄松平,朱亚宗.科技发明权与屠呦呦青蒿素发现争端的化解[M].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01-01.

猜你喜欢
抗疟青蒿拉斯
五月雨
白米青蒿社饭香
青蒿素的合成方法研究
泰国改变用药策略应对耐多药疟疾,抗疟效果有所改善
“抗疟”卫士:勇越生死线 丹心铸科研
——记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潘卫庆
屠呦呦获诺奖赞
乡野里的青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