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与法基》教学中要注意“情感”因素

2016-11-26 14:59
长江丛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情感教学

谢 军



《思修与法基》教学中要注意“情感”因素

谢 军

【摘 要】《思修与法基》课程是高校每一个专业都要学习的课程,但是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却往往并不高,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情感”因素。在文中主要就《思修与法基》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思修与法基 教学 情感

当前,《思修与法基》教学提倡“问题”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主要是针对“讲授”教学法的。“讲授”教学法注重知识的传授,将学生当作知识的被动的接受体。这种教学法在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情况下,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则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与“讲授”法不同,“问题”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再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既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它在《思修与法基》课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提高教学实效。但是,由于“问题”教学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太重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因此,并不能完全解决《思修与法基》教学在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想让这种教学法在《思修与法基》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就应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充分注意“情感”的因素。这是由《思修与法基》课的特殊性目标决定的。

《思修与法基》课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它更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提高学生的政治、道德、法律的素养。换言之,《思修与法基》教学所要达到的实际效果,是所设定的教学内容能够内化于学生的心、外化于学生的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问题了,它更需要“情感”因素的介入。

要想内化于心,首要的要求是,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有一种真心想学的态度。这种真心想学的态度就是对所要学的东西在情感上认同。事实与意见不同。事实属于知识范畴,比如,这是一个苹果。意见属于价值范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着人的需要与喜怒哀乐等,比如,这个苹果很好吃。二者的这种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事实与意见的接受方式的不同。对意见的接受首先是情感上的接受,即接受者对所接受的内容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与认同。只有情感上接受了,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积淀为一种属于自己的稳定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是科学,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不仅仅是科学,它还是价值。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因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不同于对一般自然科学理论的接受,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首先是在情感上认同。这种认同不只是在接受开始之前要对它在情感上认同,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它的情感认同。而且,不只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整体上实现情感认同,还要对每一具体内容也要实现情感上的认同。

外化于行也受情感的影响。一般而言,自然科学知识只要适用的条件得到满足,就具有实践的动力。价值性知识与此不同。价值性知识只有真信了,也就是达到了真知,才会有实践的动力。王阳明的弟子曾说,有些人知而不行,王阳明回答道,还是未知,没有真知而不行的。这里的“真知”显然是就“信”而言的,如果口头上说知,而没有相应的行动,那说明他只是“知”而不是“信”。前面已说过,信属于人的情感范畴。此外,外化于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是实践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就实践能力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同。在已掌握了相关理论的前提下,前者的实践能力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准确把握现实问题并确立适用相关理论的能力,运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选择确立行为模式的能力、将所选择的行为模式变为现实的能力。现实中常出现的问题是,有些人也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比如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但实际上却选择了违背道德原则的行为并付之现实。之所以会了出现不一致的情况,王阳明的解释,是受私欲的遮蔽,所以他的药方的宗旨是克己、存天理去私欲。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所知的内容由于某种原因在当时未能启动或者失效了。未能启动或者失效的情形有几种,其中一种是人处于睡眠状态,或者饮酒后的醉酒状态,或者疯狂状态。造成人处于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强烈的愤怒或欲望。总之,知而不能外化于行的原因之一是知而不信,或信而不坚,易受情欲的干扰与破坏。

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就是让学习者对所学的知识有一种稳定的、真诚坚信的情感。因此,为了实现《思修与法基》的教学目的,《思修与法基》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情感、情绪等因素来巩固与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真诚情感。具体来说,就是以情启情,以境育情。首先,教学中,教师要有饱满的热情,通过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说服学生。这就要求:第一,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有感情。第二,教师要对学生有感情,教师要站在育人角度进行教学,而不是站在传授知识的角度进行教学。第三,要真诚,对自己所讲的东西自己首先要信。其次,在教学中尽量使用讨论法、辩论法等教学法,通过同辈群体相互感染,激发学生的对所学知识的情感。由于同辈群体的生活经历相似、年龄相仿、价值观相近,心理距离相对小,因此,他们更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彼此的观点更容易被信服地接受。其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塑造特定情境,刺激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与巩固情感。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情感教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情感小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