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2016-11-26 21:07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马列主义斯大林大众化

黄 詹

(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7)

浅析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黄 詹

(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7)

作为一名“马列主义者”,斯大林在成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行政化以及庸俗化的问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深入分析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认清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利弊及其影响,不仅对于认识和研究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是有益的;而且对于今天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进程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提高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批判性

1 引言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其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通过组织团体建设,进行理论论争以及编撰通俗易懂的教科书等方法推进了马列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宣传、教育和普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但也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行政干预过强以及庸俗化的问题。因此,批判性的审视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辩证的看待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贡献与失误,对于今天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教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社会思潮,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基本经验

2.1 组织团体建设。组织团体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环节。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①但是要使群众掌握理论并转化为物质力量,就必须有一系列中间环节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转化,而各种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机构就是这个环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斯大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特别重视组织团体建设这一环节。

普列汉诺夫是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883年,其创立了“劳动解放社”,开始把马恩的经典著作翻译成俄文出版并在俄国传播,帮助俄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俄国语境下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为了使大众能够更快的掌握马克思主义,苏联于1922年组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翻译马恩的经典著作。斯大林执政后,仍重视马列主义团体机构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根据他的指示,苏联在1924年成立了列宁研究院,并于1930年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和列宁研究院合并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主要负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并多次重印、再版,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斯大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组建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机构,借助全国的资源和力量系统的翻译马恩经典著作,将马克思主义的大量文本转化为本国的文本,使大众在俄国的文化语境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2.2 编写统一教科书。斯大林在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特别重视编写社会科学各科的教科书,为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亲自领导并主持编写了作为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作为党史教科书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尤其是他亲自写的作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节《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后来以单行印发)。此书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可否认存在一些错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通俗化、大众化做出了有益的贡献,给千百万革命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2.3 理论论争。理论论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动力。20年代末30年代初斯大林领导苏联哲学界开展了对机械论派和德波林学派的批判。论战期间,学者们针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的诸多问题展开讨论,发表了大量文章,提高了苏联哲学界的理论水平。斯大林领导苏联哲学界开展对机械论和德波林学派唯心论的批判,使苏联的哲学战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积极地效果。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批判了那种否定列宁主义的倾向,提出了广泛宣传哲学发展的列宁阶段和切实研究列宁哲学遗产的任务。这学术论战为扩大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2.4 积极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积极开展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理论建设,只有通过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斯大林非常重视向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他不止一次的强调学校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群众、青年以及知识分子的马列主义教育。在学校教育外,斯大林还充分发挥党校、工会、苏维埃、合作社和共青团以及研究院与高等院校这些专门教育机构对大众进行马列主义教育的作用。

2.5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广泛的宣传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形式。斯大林说:“党的宣传工作的任务,对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所有工作部门中的干部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②可见,要使大众真正领会、接受并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就必须不断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方式。

毋庸置疑的是,斯大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编写通俗易懂的教科书,为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大众化做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进马列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由于时代的变化、作者价值取向、运用的方法论等因素的影响,斯大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实践中也犯了一些错误。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斯大林的大众化思想,以史为鉴,继续前进。

[1] 《斯大林全集》(1-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1958年.

[2] 《斯大林文选》(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注解: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 《斯大林文选》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47页.

黄詹(1991.10-),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陕西,学历:硕士,单位:西北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G640

A

1672-5832(2016)06-0297-01

猜你喜欢
马列主义斯大林大众化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你以为斯大林只剩这一条裤子了?”
斯大林看电影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的初始文本:《社会主义讨论集》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列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