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了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硬指标

2016-11-27 09:40IUD中国政务案例研究中心
领导决策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宜居文明生态

■IUD中国政务案例研究中心

北京有了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硬指标

■IUD中国政务案例研究中心

1月14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推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总体改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取得重大突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5%左右”的目标。同时,推进实施老城重组,降低人口密度,适时提高垃圾、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积极推进生活垃圾计量收费。今后,北京将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支撑,着力解决“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出一条人口经济密集地区内涵集约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主要目标

●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加协调,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广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率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趋优化。常住人口总量、空间开发强度、城市建设规模得到有效控制,经济、人口布局更趋均衡,生态空间得到较好保护和拓展。全市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实现负增长,生态红线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达到70%左右。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消耗水平持续下降,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7700万吨标准煤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4年下降18%左右。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总体改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取得重大突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5%左右。重点流域水环境和水生态得到改善修复,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7%,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生态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44%,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5平方米以上。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建成源头有效预防、过程科学控制、损害必须赔偿、责任必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

发展目标

PM2.5浓度五年内下降15%

为保障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5%左右目标的实现, 《意见》给出了一系列综合措施的保障:今后5年将全面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以统筹治理PM2.5和臭氧为重点,持续推进控车节油、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清洁降尘,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北京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推进国际一流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和谐共生发展格局

●全面提升城市宜居性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全面推进产业绿色化改造。组织开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循环经济示范行动,分类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积极发展绿色产业

全面夯实各项基础工作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

●加强统计监测。建立全市资源环境监测预警平台,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数

●强化执法监督

协同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生态环境规划标准有机统一

●加强生态环境区域联防联控

●开展生态环境区域合作共建

●强化资源环境领域协同创新

责任追究

探索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为从根本上杜绝打着生态文明旗号而建设的“形象工程”,《意见》还将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内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责任制,探索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对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进行问题追溯,实行“党政同责、终身追责”。

为实现这一目标,《意见》也给出了明确的路径,就是必须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逐步开展价值评估计算。同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研究完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推行第三方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机制,探索环境仲裁制度,规范赔偿资金使用。

北京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亮点举措

推进老城重组降低人口密度

进一步提升城六区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实施老城重组,通过疏解存量和改造提升,降低人口密度,增加生态空间,提升城市品质

淘汰国Ⅱ以下标准老旧机动车

实施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车用燃油标准,淘汰国Ⅱ以下标准老旧机动车,城市货运车全部达到国Ⅳ以上标准。继续压减燃煤,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削减至900万吨以下高标准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和污泥处理设施,2020年全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5%以上。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实现清河、凉水河、坝河、通惠河等河流还清。深化水、电、气等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分类推行阶梯价格制度

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5%以上

全市新增城市绿地2300公顷

恢复和新建湿地1.1万公顷。实施20万亩宜林荒山绿化。在平原地区建设一批郊野公园和森林公园,到2020年,全市新增城市绿地2300公顷,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生态红线区占国土七成

到2020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趋优化。常住人口总量、空间开发强度、城市建设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实现负增长,生态红线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达70%左右

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实现“零增长”

探索推进生活垃圾计量收费,到2020年,全市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实现“零增长”,垃圾焚烧比例达到70%,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市、区两级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43亿立方米以内

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主要举措

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全面提升能效水平

●率先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建立完善市、区两级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强化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有效治理空气污染

●全面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

●着力提升城乡绿化美化品质

●切实改善市容市貌。积极推进城市立体绿化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建设生态文化首善之区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实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制度 ●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 ●加快推行第三方市场化机制

●建立损害补偿和责任追究制度

●“立体绿化”——积极推进城市立体绿化,鼓励实施公共建筑屋顶绿化,推动建筑墙体和立交桥垂直绿化。

●“韧性”城市——构建“韧性”城市,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及安全运行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高农业与林业适应能力,提升公共卫生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服务水平。

●“绿网系统”——继续推进森林、绿地建设,划定绿地系统线,构建城市绿网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两线三区”——统一土地分类标准,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增长边界,确定生态红线区、集中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实行“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

●“通风廊道”——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科学规划城市通风廊道,提升城市的通透性。

猜你喜欢
宜居文明生态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请文明演绎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