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正学习的魅力而站在场域的边沿

2016-11-28 21:00杨建芬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6年11期
关键词:场域共同体个体

杨建芬

教师的专业学习或者专业研究,一直是一个模糊地带。因此,“学习场域”作为创新尝试,不仅仅是在名词上出新,更要在真正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行进。毕竟,进入“学习场域”的关键一步,是使教师扎根于专业携带着成长品质。

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方向上看,语文教师期待创设的“学习场域”,说到底就是围绕语文的学科性质,进行全面的知识、技能、人文等方面的奠基和提升。

“学习场域”的出现,最初表现为(师师或者师生、生生等)共同体的特征,但最终成就的依然是教师的个体专业水平和品质。本文无力从理论层面对“学习场域”的内涵和广度进行全面论证,而是力图结合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选取教师个体、共同体和“情感场域”三个不同的角度,略加阐述。

一、从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教学总是发生在个体与公众交汇的地方

课堂教学是场域的边沿区域。每一位教师,如果想要实现真正的学习,就必须要站上讲台,面对学生。这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首要条件。

课堂上,通过师生、文本的课堂形成“学习场域”,并且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力争让教师也得到专业、有效的提升——要做好这件事是很困难的,而且,每一节课都是那么难。也许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带着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走上讲台,却只能依赖我们的积淀、洞察力、勇气和反应来完成一节节课;同一个教师,第一天上课可能精彩万分,第二天却也可能教得一塌糊涂。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作者请每一位教师撰写一篇短文,简述最近的两个教学片断,一个是“课上得如此精彩以至于你认为你天生就适合教学”,另一个则是“如此糟糕以至于你希望你根本没有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这个练习,教师个体与公众(学生)交汇,片断写作的分享能够加深教师共同合作的感觉,真正的“学习场域”正在形成。

每一次教学,其核心不仅包括你讲什么,而且还包括你怎么讲。如果你不能吃透教材,这节课将很难实现师生的融通,创建“场域”也就更加艰难;如果你不能及时选择良好的技法,课堂也会冲突不断。如何一直保持着进取心和灵感,把课堂做到一个稳定的较高水平,并且不断追求极致。这就是课堂教学成为“学习场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应该是知识传递、技能转换、情感融通的有效综合“场域”——这需要艺术化的分析综合。“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一节语文课上,学生记住了并且能准确默写某篇古文。但是这样的一节课,学生未必能够充分理解这篇古文的思想内涵;而这篇古文,最能够促进学生成长的可能就是其蕴含的思想——这才是教材收录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那些具体的学习目标,如默写全文或者理清文章结构思路等,不过是这篇文章需要学习的一个无关紧要的侧面。好的教学,教师必须重视课堂场域的形成:在课堂的某一时刻,师生针对课堂的某一问题,能够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二、从共同体互相促进的特点纵观,专业成长是追寻与发现的碰撞性启蒙

共同体的研讨过程是场域的另一个边沿区域。每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无论是名师工作室区域性活动、网络研究室主题研讨还是教研组备课组上课交流,都是“学习场域”的真实载体——“场域”具备跨越不同形式的特点。

共同体的碰撞,或者说最佳的共同体“学习场域”,对语文教师来说,应该是一个读书人的“场”。我还记得锡山高中的唐江澎校长说过:“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史说到底就是他的阅读史。”

我曾经组织过区域的读书会活动。我们在“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系列活动中,共读《教学勇气》或者《学会教学》等理论书籍,也一起悦读《目送》或者《巨流河》。这种松散的共同体,一般由我来主导,大家都非常主动而且活跃地参加讨论,甚至有教师能够定期交上读后感悟内容。这种开诚布公的具体阅读目标形成的集束式“学习场域”,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感到有趣而且富有真知灼见的,而且他们认识到这种个体阅读基础上的共同体研讨,对每个人都是很好的促进:正是在这种相遇之中,每一个个体都渴望获得最能结出丰硕果实的挑战和刺激。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阅读应该成为日常行走方式——阅读对一个语文教师的改变来讲,如春日之草,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这个过程是对专业成长的基础性追寻;慢慢打开阅读之门,能够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性突破。我做了粗略的统计,在我们区域的部分语文老师,被我集中在课题组或者工作室内,注重通过共同体的专业引领,激励他们不断阅读,坚持写作;经过近十年的“碰撞性启蒙”发展,正是这些教师成为区域语文教学的中坚力量。这些年,在各级各类教学基本功竞赛、优质课评比中获奖,以及在各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的语文教师中,90%以上的教师都在课题组或者工作室内——这也片面说明了一些问题。我们通过个例衍生、统观,也发现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区域间甚至跨区域的共同体发展,网络共同体不断壮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获得平时无法获得的清晰、明确的知识,更获得了更具成长特质的缄默知识、能力以及成长的使命感。

三、从情感和精神的层面扩展,“学习场域”是教师的重要精神归属

“情感场域”是教师获得成长的核心区域。职业的最佳内涵,是工作中的深层愉悦。场域的真正影响是内在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在教学中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

立足于场域的核心区域,这个过程呈现的不是无关紧要的教学内容,而是最关键的理解、领悟和心灵触动。优秀的教师必须通过自我的透彻认识,不断作用于环环相扣的精细教学。“学习场域”的形成,是一个师生主动走向学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得到积极支撑,需要师生在课堂上具备更新的教育视野。教师要主动捧起那些“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理论专著,力争将专业话语转化为经验言辞。这在一开始可能是艰辛的,但慢慢会成为一种有效的成长途径。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如果在一个沟通、研讨的氛围中,我们尽力地靠拢、对话,力求每个人都获得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和滋养,这样能够加快这个成长过程。我一直以来都被一个事实打动,这就是在“学习场域”中收获最多的人,往往也正是在这个共同体中付出最多的。在“学习场域”中,我们通过自觉地努力而获得的收获,往往源于这个共同体的整体知识、多角度洞察和多元分析。这个知识、洞察和分析从何而来?很显然这源自对群体发展的责任感,这是精神的定向归属。

即便没有不同形式的“学习场域”,每一位在专业上有追求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也依然有着一个精神归属场地。一个失去了精神归属的语文教师,如荣格所言:“就像一个居住在内陆而忘记了大海的人,他们并未生活在坚实的土地上;他们脚下的土壤如此易于破碎,以致洪水任何时候都可以从裂缝中涌出来围困了他们。”当我们不能确定一个稳定的精神场域,我们也就很容易失去了教育教学的极大乐趣。

“学习场域”,在当下的基础教育现实下,不但是教师共同体的一种显性联系,还包括了教师之间隐性的共性联系:它促使参与其中的教师,为真正学习的魅力而不断努力,有能力负担起认知、教学和育人的教育使命。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高中部)

猜你喜欢
场域共同体个体
爱的共同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查无此人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