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研

2016-11-28 21:06袁仕理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教研研究教师

袁仕理

教研活动是探讨教学问题、交流教学思想、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抓手。但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的教研活动存在着指令化、任务化、形式化的倾向,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实效性不强。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指出:“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以及由问题而发生的惊异。”由此,“问题式教研”应运而生。问题式教研指的是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载体,引领教师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发自觉地进行研究,从而提高教研效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组织教研活动时,凭借教学中的小问题、真问题及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引领教师踏上“问题式”研究的旅程,从而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一、问题式教研的操作流程

问题式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为“问题——计划——行动——反思”,以问题为出发点,拾阶而上,实现从问题到经验直至成果的转化与提升。

1.透过现象,聚焦问题。问题是开展问题式教研的核心和灵魂。教师要对教学中常见的、基本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聚焦为自己要研究的、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

2.团队合作,拟定预案。确立可研究的问题后,必须组建研究团队,拟定一个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并在实际研究中不断调整修正。

3.依托课堂,行动研究。根据拟定的行动预案,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开展实践研究,积累实践素材。

4.去粗取精,回顾反思。对某一教学问题的研究告一段落后,研究者要回顾问题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去粗取精的总结,整理成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要对问题、设计与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提升为具有规律性的教学经验,进而提炼为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教研成果。

二、实施问题式教研的“四大抓手”

1.提炼教学“小问题”,注重细微性

教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研活动如果缺乏问题的支撑,也就缺失了学术的魅力。许多教学问题往往被置于表层,或许因为它小,并不引人注目,需要我们展开“慧眼”,充分挖掘其研究内涵。

例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不难发现当下的课堂上学生动手动脑的契机丰富了,自主探索的平台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内容拓宽了,学生表达的机会多了……欣喜地发现学生爱说、想说的同时也发现学生表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生前言不搭后语,一些学生心里明白却说不出来,一些学生难以将意思表达完整……有些教师认为这是个小问题,只要学生领会意思了,就不必强求说的训练。为此,我们开展了“学生表达能力训练”的研究,许多教师积极探寻学生表达不畅背后的深层原因,如,教师观念的偏差、平时训练的不足、教材要求的弱化等。因此,教师要致力于让大多数学生拥有“表达欲”和“话语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交流中碰撞,在启迪中思考,进而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可见,教学研究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只要立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敏锐发现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并对其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聚焦为需要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而着力研究问题产生的背景,致力于解决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是有效的教学研究。

2.寻找教学“真问题”,凸显实践性

课堂理应是问题的集散地。教学真问题是指植根于教学实践,对教育教学具有切实作用的问题,而不是虚假、没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其主要特点为:真实而非虚假,实用而非作秀。有些教学问题也许并非新生事物,但因其来源于教学实践,对教学、对教师、对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发展意义,其研究也将历久弥新。

例如,在多媒体教学盛行的情况下,教学实践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课堂上不用看书,不用板书,课件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课上学生只动口不动笔,表面热闹的背后隐藏着教学的“危机”。于是,以“多媒体教学大家看”为主题的问题式教研引起了教师的共鸣,许多教师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必要的看书、板书和作业不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时候还应该强化;有的教师提出,读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课前让学生看书预习,在课中让学生看书自习,在课后让学生看书复习,都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还有教师认为,学生的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再如,许多教师发现班级中总是存在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步伐,学习成绩也因此受影响。究其原因,是受到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为此,我们开展了“不良学习习惯归因分析”问题式教研活动,旨在探寻问题背后的原因,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高教学效益。研究表明,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多种原因,一是有的家长由于长期在外忙碌,对孩子无暇顾及,采取放任态度,导致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二是部分学生长期以来对家长、教师的过度依赖心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三是有的学生由于个性原因,从小养成多种不良习惯,形成恶性循环……要想转化这些学生,就必须有的放矢地开展有针对性措施,从环境、家庭、学校各个不同方面入手,力求突破发展瓶颈,在一点一滴中转变、发展、提升。

真问题是从教育教学中提炼出来的,带有一定的归纳性和提升性,我们在研究中要以问题为中心,关注真实事件,挖掘事件自身的教研价值,促进教师探讨、交流和反思。

3.研究教学“难点问题”,彰显价值性

研究是在发现问题中起步,在解决问题中发展的。在教学中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如果在教研活动中倡导教师间的合作研讨,就能聚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帮助教师攻克难关,凸显问题式教研的价值所在。

例如,一些教师布置的作业存在机械、单调、重复的弊端,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展示学生的多彩个性。为此,我们开展了“减负增效型作业的设计研究”,一些教师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打破课内与课外、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作业,如,数学日记、问题银行、我编我做、我选我做、拾遗补阙、生活探究等;一些教师收集了学生的错题设计了“问诊练习”;一些高段教师设计了作文小练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这些立足实践的“草根”研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解决了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对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教师对教研形成一定的认同感,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4.探讨教学“热点问题”,突出时效性

研究的时效性是指研究的效度依赖于时间并有一定的期限,其价值的大小与研究成果的时间密切相关。实践证明,研究成果一经形成,所提供的速度越快,时间越早,其实现价值越大。问题式教研同样要把握时效性,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探讨中更新,在研究中发展,从而实现研究价值的最大化。

例如,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以来,“四基”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紧跟时代潮流,开展了“数学思想渗透的研究”,采取“课前研讨——课堂展示——二次研讨——课后反思”的研究流程,有效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素养,达成了基本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总之,教学研究必须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教育教学实践本身亟须解决的问题里,在教育教学的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或背离中,从教育教学理论的空白点与矛盾点,从教育教学内部与外部的矛盾处,精心选择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意义和存在价值的问题开展研究,使研究真正成为问题的集聚地、问题的集散地。

(作者单位:福建柘荣县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教研研究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