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怀旧旅游开发研究

2016-11-29 04:02张宝华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人间 2016年16期
关键词:文化消费哈尔滨

张宝华(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哈尔滨怀旧旅游开发研究

张宝华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摘要:近年来,哈尔滨市从金清遗迹、欧陆风情、红色历史、关东风物等方面入手,大力开发文化主题怀旧旅游景观,旅游收益大幅增长,拓展了城市的旅游市场,保护了历史建筑与遗迹,更提升了哈尔滨的旅游竞争力和城市的文化品格。但因为城市化进程的高歌猛进和怀旧景观的过度开发,一些活生生的历史景观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

关键词:怀旧旅游;哈尔滨;文化消费

一、怀旧旅游概述

(一)怀旧理念的产生及发展。

“怀旧是消费文化的表征,是对隐性欲望操纵下的虚假幻像的迷恋,怀旧并不是真的追念过去,也不是心灵的真正回归,而是一种高度消费主义的文化现实。”怀旧是现代性的病症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结构性问题的表征。怀旧消费文化景观背后的文化逻辑是大众对快节奏现实生活的各种压力和问题的无力感和虚无感,甚至是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一路高歌猛进,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当整个社会被纳入资本逻辑的时候,他就建构了一个强大的利益结构,在里面是没有道德空间的。”住房、就业、买车等各种压力密织成一个巨大的压力网,特权阶层和资本媾和在一起,通过建构犬儒化的文化工业机械复制的世界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将每个人简化为市场中孤立的个体,期待着被消费,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往那种真实而具体的共同体的连带感消失了。”我们无法从当下现实中找寻到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所以才会选择逃避回过去的文化符号和历史当中、沉溺于对过往的怀恋中,似乎就可以摆脱一切,而事实上,资本的消费主义文化逻辑这只大手却更加牢固地钳住了我们。消费者和大众们认同了犬儒主义,内心对现实不满,可又无力反抗,无奈地选择遗忘苦难,接受了资本和少数人的摆布,似乎只有怀旧才能使疲惫的心灵暂时获得放松和愉悦,通过获得想象性的满足和抚慰,进而沉湎于物欲化的怀旧景观中,迷失在自己在心理建构的白日梦中,而接下来发生的可能就是“行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丧失——使社会化的空间被暴力截取,而我们的主体愿望和主体能力也会丧失。”

怀旧消费的目的“是要调动某个群体的集体记忆以实现经济效益”,所以“‘怀旧经济’欲长远火热,关键在于保持怀旧的大前提,融入更多现实情怀,并不断拓展怀旧的形式、提高怀旧的格调。”随着怀旧式的文化消费理念和大众传媒的紧密联结,怀旧消费不断为大众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塑形,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贴上了怀旧的标签。怀旧旅游也是如此,作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的怀旧品质日益突出。

(二)怀旧旅游。

怀旧旅游是“是现代人为了解决现实情境中的认同危机,时常记忆或回溯过去的自我形象和生存经验,并借助想象弥合和调整遭到时间侵蚀和现实割裂、破碎的自我形象,从而保持自我发展的历史不被中断,自成一体的自我世界不被分裂。”从另一个角度看,“怀旧引发的怀旧旅游其最终的指向即是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其最终之目的即为对抗现代性对主体的异化,保持主体自身的本土感和本土性。”

二、哈尔滨历史文化遗存与怀旧旅游开发现状

多年来,在怀旧消费思潮大背景下,哈尔滨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重新修葺和新建了大量具有怀旧特征的旅游景观,这些景观使哈尔滨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的名号更加远播,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认同。走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随处可以感受浓浓的欧陆风情和传统文化,可以看到来自各地的流连忘返的旅客,怀旧旅游景点的开发大大增强了哈尔滨市的旅游竞争力。

(一)哈尔滨历史文化遗存。

哈尔滨是金、清两个朝代的发祥地,有大量的传统文化遗迹以及留存,如位于阿成区的金上京遗址,还有道台府、哈尔滨文庙、极乐寺、萧红故居、石公祠、三光庵等景点。1896年开始,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进入了“辉煌”的俄侨时期,大批俄罗斯人长期侨居在“中东铁路哈尔滨附属地”,“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哈尔滨成了国际性商埠,也成了一个殖民者、流亡者和淘金者的天堂,俄罗斯人的欧式生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哈尔滨的城市特色,从随处可见的欧式风格建筑到俄式西餐、大列巴、格瓦斯等俄式特色饮食等,包括成为亚洲唯一的“音乐之都”与1908年旅居哈尔滨的俄国侨民组建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哈尔滨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是分不开的,“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也由此而来。1932年,哈尔滨进入长达14年的日据时期,日伪政权,并进行了惨绝人寰的人体实验,位于平房区的七三一部队遗址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示范基地,而赵尚志、杨靖宇、李兆麟、赵一曼等东北抗联在哈尔滨英勇抗日的事迹也使东北烈士纪念馆、赵一曼纪念园等红色旅游景区成为哈尔滨市重要的历史人文景点。

(二)哈尔滨怀旧旅游开发现状。

2007年,哈尔滨关道衙门--道台府开始复建。同年,从复建圣·尼古拉大教堂开始,哈尔滨伏尔加庄园用了几年的时间“陆续复建了许多哈尔滨的俄罗斯老建筑,如太阳岛上的帆船形状的‘米尼阿久尔’餐厅、‘凡塔吉娅’俱乐部;而伏尔加宾馆、普希金沙龙、巴尼亚洗浴中心则是俄罗斯经典建筑的拷贝”,当然还包括一些在俄罗斯境内早已消失的老式建筑,如巴甫洛夫城堡、奥尔洛夫马房、圣彼得堡渔村等。如今,这个占地面积60多万平方米、拥有30多座经典俄式建筑的园林早已成为摄影爱好者们的天堂,成为是来哈度假旅游的外来游客心目中的世外桃源。2012年年末,位于群力南岸文化广场的关东古巷正式对外开放,关东古巷将金源文化、赫哲文化、巴洛克文化、关东文化等多种文化和谐地揉合一起,有人在此可以品尝老字号美食、购买龙江特色产品、饱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演出,关东古巷还和附近的泰姆凯迪快乐梦想城、北方展艺中心、山水书城、华谊兄弟影城、于志学美术馆构成了景点集群,形成强大的吸引力。2012年,道外区北起靖宇街、南至南勋街、西到景阳街、东到南四道街组成的围合区域作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建设完毕,张包铺、哈勒滨饭庄、李氏熏酱、范记永等餐饮业的老字号进驻其中,成为了闻名遐迩的东北民俗文化基地,中华巴洛克街区改变了以往老道外破旧不堪的景象,将老道外的市井风俗、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大都市的时尚便捷巧妙地糅杂在一起,吸引着越来越多地游客前来观光。

哈尔滨极乐寺是东北三省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极乐寺香火旺盛,尤其是在每年的农历四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这三天庙会期间,拜佛、烧香、还愿的善男信女人潮熙攘,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的极乐寺的庙会,每年的香客、居士达100万人,置身其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博大的佛教文化和浓郁的节日氛围。庙会还设有民俗文化艺术展演区和民俗文化展示区,有民俗文化演出团体、文化艺术团体进行表演;庙会上还可以看到皮影戏、二人转、泥人、剪纸、糖画、绣荷包、鱼皮画、木偶演艺等展示,一年一度的极乐寺庙会,已经凝固成哈尔滨的民俗节日。2015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6周年纪念日。为纪念孔子的贡献,东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哈尔滨文庙)9月28日9时28分举办“祭孔”大典。在哈尔滨文庙棂星门的右侧有一棵“祈福树”,上面挂满了红色布条,这里面有大部分是在每年中考高考前夕为学子们求取学业有成、事业发达的而写上的祈愿,如今,到文庙为考生祈福已成为哈尔滨的重要文化习俗。每年的二月二是传统的春龙节是冰城市民热爱的节日,在这一天,太阳岛景区天上放飞龙风筝,地上舞龙、赏国粹、看秧歌、品民俗,热闹非凡。

和上述案例相对应的是那些年怀旧音乐广场、致青春酒吧等大量怀旧酒吧和餐馆的涌现,酒吧里摆设着小人书、旧磁带、课本,驻唱歌手用心地演唱着曾经的老歌,这些老旧的历史文化的重换生机以及新生的怀旧文化景观都表明了无处不在的怀旧旅游和消费的巨大影响力。

三、作为底层生活文化空间的哈尔滨老道外怀旧旅游开发评析

(一)开发价值。

2014年6月,哈尔滨市政府举办了“百年经典历史传承”哈尔滨415座老建筑摄影、老建筑特点及故事征文大赛,比赛列出的415座老建筑只是哈尔滨众多老建筑中的一部分,在这其中,哈尔滨老道外拥有全国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它们是城市历史忠实记录者,然而在看不见的资本的强势驱动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政府对道外进行了大规模的空间改造,大量居住在老道外的城市底层人口被搬迁到远离市区的新城区,加上以“中华巴洛克街区”为代表的商业开放,传统老道外的老院子、老屋、老胡同和老街不停地被蚕食着。

老道外是哈尔滨作为一个城市的发源地,这里有始建于1905年的哈尔滨关道-道台府,是哈尔滨市第一任行政政府所在地。20世纪初,沙俄建成中东铁路后,一批有识的民族工商精英开始在道外开商铺、办实业,他们效仿洋人建筑的风格,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

“南岗是神,道里是人,道外是牛鬼蛇神”是哈尔滨的一句流传已久的话,从诞生之日起,道外就是三教九流杂居的区域,如今,住在道外破旧老房子里的居民也都是城市的底层,或者是外来打工的人,以老人和孩子为主。和改造后的南二、三、四、五道街相比,这里的居住条件恶劣,没有暖气、没有自来水,房屋时刻有坍塌的危险,在老道外,拾荒的老人、在阳光下下棋的人、流浪的猫狗、在江边洗衣的妇人、在推杯换盏的好友、在认真修鞋的修鞋师傅等随处可见,居住在老屋里人们乐观平静幸福地生活着,他们将居住的房间打扫得干净整洁,他们在喧闹的市场上买菜、在简陋的小店里吃饭、在破旧的二人转小剧场里观看演出,这种活生生的老市井才是真正的老道外,才有真正的生活和趣味,是物欲化的当代都市之外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历史人文景观是厚重的,但总能给后人教育和启迪,但是因为有了普通人的市井生活、活生生的才能真正撼动游客的心灵。多年来,有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们走进市井的老道外、走进普通人的芜杂的日常生活,用影像和文字纪录了这里的建筑和人们的生活。

(二)开发建议。

老道外的衰落与哈尔滨城市化的进程紧密联接,因为没有保护措施,道外不断有老建筑坍塌,政府没有保护的措施,反而将其看作是与当代大都市的地位及城市的现代化格格不入的存在,把它们拆掉建成商业化景观,以为老道外居民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道外中华巴洛克商业街区建成后,去街区里张包铺等老字号店铺品尝美食的游人络绎不绝,经常要面临这没有座位的情况,而老区里的升平混沌等店铺则因为破旧简陋的接待环境而日益门庭冷清,商业化的百年老店与老道外日益分离,宁静的生活方式被旅游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摧毁。

虽然看起来破败不堪,但道外却仍是生趣犹存的家园,感受这些充满历史沧桑的建筑,感受住在如此破旧的建筑里人和他们的处境,发现普通底层的老道外具有芜杂性、包容性、生长性、并非是机械化的单一,相反讲求消费能力的商业化的怀旧旅游景观却是非包容性的,它将各种生机勃勃的旅游景观变成整齐划一地商业化的消费景观,这种力量是绝对的、强大的,也是非常需要警惕的。

四、结论

怀旧旅游是饱含情感寄托和文化情结的一类旅游,古人就经常通过登临古迹抒发乡愁,所以怀旧景观并非完全是金钱可以打造出来的,开发怀旧旅游最需注意的便是要注重情景的氛围的营造,要“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地方性的材料、传统性的材料或是老地点营建“老韵味”,要提供高水平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服务,让游客的内心真正得到抚慰和疗愈,感受到真实历史存在过的痕迹。要警惕景观化、商业化的多度开放从而使得最为珍贵的“老韵味”变成恶俗的“铜臭味”,配套的旅店、娱乐等配套设施等都要慎重开发,尽量将原汁原味的历史景色呈现出来,如果为了商业利润而迎合游客,只会适得其反。

近年来,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不惜重金打造怀旧旅游景观,哈尔滨市也是如此,这种做法大大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但历史人文景观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原汁原味的真实感,可以使游客通过斑驳沧桑的建筑中感受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果只把充满厚重历史感的文化遗存改造成商业化的怀旧景观,而忽视甚至放弃更为珍贵的历史情怀和情感寄托,那么这种改造无疑是失败的,这是哈尔滨开发怀旧旅游景观、增强城市旅游竞争力不能不高度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市情概况[EB/OL]. http://dqw.harbin.gov.cn/2012gailan1. htm

[2]孙娜.伏尔加庄园:织就文脉 承载梦想[N]黑龙江日报2011-11-29

[3]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歌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19页,2013年

[4]戴锦华.叩问六十年代[EB/OL].http://myy.cass.cn/news/705905.htm

[5]胡磊.大众的怀旧情结与文化消费[J].文化月刊旬刊, 2013(1).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24-02

作者简介:张宝华 (1999.04-),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3级本科学生。

基金项目:2014黑龙江大学创新训练项目:哈尔滨怀旧旅游开发研究(2014LS03)

猜你喜欢
文化消费哈尔滨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刘派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哈尔滨冰雪之旅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消费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