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大发展理念”视野下的民生实践

2016-11-29 11:39葛亚坤
求知导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

葛亚坤

摘 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其内涵丰富,意蕴深邃,是指导我国民生实践的“指挥棒”。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民生实践面临着现实境遇:思想认识上的“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一时难以摆脱,导致民生目标定位过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短期内难以实现,引发民生举措空心化;环境污染的治理与资源短缺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降低了民生建设的实效性。为此,我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布局,突出重点。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民生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为民生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分析

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不言而喻,对“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审视,必然要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

其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相继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五大发展理念”则承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贯穿着辩证法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产物。具体而言,“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世界历史”视域,彰显了发展旨归。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不容分割、不能切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髓,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其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民本思想等构成“五大发展理念”的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①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五大发展理念”的思维方式。②“五大发展理念”带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以民本思想为例。从盘庚的“重民”、周公的“怀民”、孔子的“爱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汉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民本言论,民本思想得以不断充实、丰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大多是睿智的政治思想者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到民众对于巩固统治阶级政权的重要性而提出的见解和主张。他们通过上书谏言,希望统治者对民众施以恩惠,以顺民心,得民意,进而维持国家政权的稳定。

近代以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权民主思想的影响,中国民本思想逐渐掺进西方民主元素。孙中山先生把近代日本和欧美民主思想与中国古老的民本思想融合起来,给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注入新鲜内容,发展了中国几千年的民本思想。他尝试唤醒普通民众,希望下层人民团结起来,奋起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自己当家作主。这就把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即由被动享有转化为主动争取。这些为中华民族民生思想留下了精神遗产,成为中国共产党兴国理政理念的文化基因。“五大发展理念”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思维、和合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鲜明体现了人本思想、和谐思想。

其三,我国现阶段发展实际是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基础。“五大发展理念”植根于中国发展实践过程,是在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得以形成,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五大发展理念”是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应运而生的。“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形势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等。面对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及矛盾叠加期的新形势,把握机遇、化解风险、协调矛盾成为当务之急。“五大发展理念”正是针对发展中的新矛盾新挑战而提出来的。

二、“五大发展理念”视野下民生实践的困境

“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推动民生建设必须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南。当前,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民生实践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而是面临着难点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思想认识上的“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一时难以摆脱,会导致民生目标定位过高。从改革开放至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GDP增速大体保持在9%以上,尤其是2007年,GDP增速甚至达到了14%以上,金融危机之后 ,GDP增速稳定在9%~10%,这样的增速一直维持到2012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持续高速增长使人们习惯于追求速度快。而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彻底舍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必须抛弃把经济发展等同于数量增减、简单重复的想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衡量经济发展好坏,不是速度高一点,形势就好得很,也不是速度下来一点,形势就糟得很。要准确到位地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扭转某些领导干部单纯根据高增长速度做出民生目标规划的片面认识,以免做出脱离财力支持的难以兑现的民生承诺。当然必须看到,某些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上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主动适应、把握经济发展发展新常态更是需要时间。

第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短期内难以实现,结果会引发民生举措空心化。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则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曾经在我国发挥了较大作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果仍然按照粗放型高速发展,习惯于上项目、铺摊子,发展则不会持久。发展并不是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是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同时,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准确到位地理解发展的内涵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如果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在民生实践过程中偏离“五大发展理念”,固守已有发展思路和方式,片面追求“形象工程”“非环保工程”“政绩工程”,而非“民生工程”。另外,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牢记以人为本,对老百姓负责,而不是政绩优先。这需要一个逐渐认识和落实的过程。

第三,环境污染的治理与资源短缺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结果会降低民生建设的实效性。“五大发展理念”核心是发展,通过发展着力于满足当代人的需求,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以及绿色发展保证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既不能“吃祖宗饭”,也不能“断子孙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过去,人民群众“盼温饱”“求生存”,现在人民群众“盼环保”“求生态”。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习近平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而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国情。比如,“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全国一些地区持续遭遇雾霾袭击,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现高发态势”,这些成为民生之患、民生之痛。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事关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其进程事关民生成就。

三、“五大发展理念”视野下民生实践路径

以“五大发展理念”推动民生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布局以及突出重点。

1.坚持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民生实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民生实践必须由发展理念来引领。而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了民生实践的实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对于我国现阶段民生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回答了民生实践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人民是发展的实践主体,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视野下的民生实践过程,必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激发人民群众创业创新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一方面,民生实践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价值取向,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2.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视野下民生实践的“牛鼻子”

2016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创新,他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四个版,即“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板,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一种创新,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创新。“五大发展理念”视野下的民生实践必须坚持理念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创新。具体而言,其一,解决民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速快而不优。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往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转变到依靠科技创新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直接决定民生实践进程的效能和可持续性。如果动力解决不好,民生实践会缺乏基础和前提。其二,机制和手段创新是民生实践的保证所在。“五大发展理念”视野下的民生实践,“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创新手段。民生实践过程中要坚持中央原则性要求与依据实际具体化相结合,在民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空白点时,可以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勇于试验,遇到思想阻力和工作阻力,要努力排除,寻求突破。

3.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五大发展理念”视野下民生实践的必然要求

解决民生问题是服务型政府的职责所在。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其社会服务职能,尤其是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对解决民生问题至关重要。在传统政府模式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政治统治,虽然政府也提供社会服务职能,但是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是维护其政治统治的手段。而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的服务型政府不同于传统模式,社会服务职能不是手段而是服务型政府的目的所在,社会服务是服务型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是其主要职能。服务型政府必然把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民生问题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服务型政府应及时了解群众呼声,倾听群众意见,体察群众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有效解决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

4.精准帮扶是“五大发展理念”视野下民生实践的重要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突出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按照共享发展要求,必须着力保障基本民生,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其中,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民生实践最突出的重点。如果现有的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的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以令人信服,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流于形式。完善各项保障制度保障一千八百万左右的城镇低保人口的基本生活;逐步改善两亿多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改善上千万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等其他常住人口的居住条件;逐步增强一亿三千万六十五岁以上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服务的便利性;逐步解决九百多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难;等等。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民生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特定人群面临的特殊困难实现精准帮扶,提升他们的现实获得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6.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五大发展理念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论五大发展理念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融合
跨越拉美陷阱: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五大发展理念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究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把握“五大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