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家庭教育(家风)比较与启示

2016-11-29 14:30彭军
求知导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比较家风启示

彭军

摘 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家风)在孩子良好的道德品性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的家庭教育理论发展较之我国的家庭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和操作性,而我国传统家风也具有独特魅力。与各国家庭教育情况进行比较,将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发展会有良好的启示。

关键词:中外家庭教育;家风;比较;启示

一、中外家庭教育的综合比较

1.培养方式存在重大差异

中国的父母一般喜欢让孩子与自己的意见保持一致,希望子女按自己的意见去行事。父母希望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为孩子的学习创造一切条件,只要孩子肯学习,父母可以做更多的牺牲与付出。家长常常忽视孩子实际水平提出过高要求,是一种“望子成龙”的“龙化”教育,其本质是期望子女出人头地的“精英式”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

西方家长非常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他们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例如,英国是传统的家长制作风,家长以培养有教养的绅士为家庭教育的目标;日本家长喜欢安静听话的孩子;德国家长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加拿大的孩子们很少有家庭作业,家长注重的是让孩子轻轻松松地做游戏、玩玩具,在玩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价值观核心教育差异明显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以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美德为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点。中国家庭教育目标与“光耀门楣”相关联,更多地是强调一种“完人教育”。在中国传统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观念基础上,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长幼关系,整个中国传统社会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由传统的伦理道德做支撑和联系。

西方家长期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西方家庭道德教育目标是一种大众化的“凡人”教育。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各种想法、做法普遍表示理解和支持;二是注重对孩子自信心和勇气的培养;三是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四是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及健全的人格;五是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和自立能力。西方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和平等基础上的关系,注重在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中,把孩子培育成身心健康、追求幸福的人。

3.法治观念存在根本差异

我国当代相关教育改革的政策法律文件中,家庭教育常被提及,体现了家庭的义务和配合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参与教育改革体现为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保障儿童按时入学等内容,但是家长尚未经常性地参与学校事务,个人的法治观念相对比较淡薄。

西方家长对于家庭培养具有法制观念的公民方面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值,他们十分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公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家长以身作则,避免空洞枯燥的说教,“言传”与“身教”并重,且带头守法守规。家长从家庭日常小事做起,家庭中倡导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特别注重人权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主精神和责任感。西方家庭的宗教信仰熏陶着孩子,对其成为有德性、重理性的人有重要作用,其目的之一是培养孩子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4.非智力因素教育方式迥异

我国青少年在学业上不亚于西方青少年,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的缺点;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能力,有些人不懂得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有些孩子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中国家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被重视。还有部分学校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导向。

西方的儿童、少年,普遍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表现出很强的自立能力。他们 从小就养成不依靠父母、家庭,尽量靠自己的意识。如美国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德国6岁以上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参加修鞋草坪之类劳动的情况在国外少年儿童中比比皆是,孩子上大学后自己挣学费、生活费的现象也毫不稀奇。即使是那些相当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自食其力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在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西方家庭教育效果显著。

5.功利化与非功利化教育

我国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制度,是引导家庭教育方向的风向标,在其影响下,家庭教育呈现比较明显的重智育轻德育和功利化的现象。家长想方设法请家教补课,不惜血本地培养子女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家长为子女不惜牺牲一切,无微不至地关心其生活,家务劳动由父母承包的现象比比皆是;子女严重依赖父母,但父母往往得不到感激和尊重,孩子还认为是理所当然。

西方家长重视孩子的日常行为,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意识和品质。家长身先士卒,和孩子一同劳动,一同面对与克服困难;提倡乐于助人和为公众服务;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操和艺术素养,将德育与心育一体化进行;家长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西方孩子普遍性格开朗、自信,且综合素质较高。

二、国外几种家庭教育思想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注重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的构建,良好家庭氛围的创设,必须基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尊重,以及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平等。只有搭建好这个和谐的、平等的教育平台,家长才可能同儿童对话,进而对其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

鲍里斯·塞德兹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其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教育的本质是发掘潜能;第二,音乐教育应该摆在首要位置;第三,天才是从游戏中产生的;第四,自信是成功的重要途径。

斯托夫人指出,孩子能否成为杰出人物,完全取决于母亲施行了什么样的教育。最早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应该是家里的母亲,而不是学校的老师。家庭教育必须由父母来承担,不能委托给别人去做。她的“伟大始于家庭”的观念深入人心,使越来越多的家庭从中获益。

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提到:“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他认为,尽管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缺点,但比学校教育还是好得多,家庭教育就是达到教育上的主要大目标的最好最安全的办法。

被誉为“家庭教育之母”的英国著名教育家夏洛特·梅森的核心观点是,儿童是一个具备所有发展可能性和能力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儿童置于与自然生活和思想的活生生的接触中,父母应该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的习惯。

三、思考与启示

综合各国对于家庭教育的研究情况,发现国外的“家风”这一概念并不如我国清晰,欧美国家对此研究也很少。我国和西方的家庭教育确实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对比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可以发现很多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取决于不同的观念,而观念的不同又是由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诸多原因造成的。中西方的这些不同,使得各国的家庭教育能够适应本国国情。

1.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刻不容缓

“立德”即树立德业。树,栽培,“树人”即培养人。从家庭德育与成才关系来看,“立德”是“树人”的基础,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成才的前提条件。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正处于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特别需要家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学会做人,重视修养德行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古人认为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做人、立世的根本,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良知、懂孝道、有责任心的人是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2.实施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学校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导向,在这种环境里,家长仅仅关心孩子学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几门技能,一切跟中高考无关的活动都不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否则孩子就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等等。家长应彻底抛弃“以成绩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将重心从过分关心知识技能,转移到对孩子的全面培养上来。

3.构建优良家庭教育(家风)意义重大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要加强立法、规范制度,努力使家庭教育法制化、规范化;二要家长主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培养良好家风。

总之,我国家长必须重视以德为本的家庭教育,这有益于孩子的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家长应大力弘扬自强不息、重义轻利、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的价值观,减少青少年一代在人生目标上的迷茫和空虚,补救现代社会过分强调理性和效率所带来的冷漠无情和利益至上等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王 萍.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教育探索,2013(11):10-12.

[2](美)斯托夫人.哈佛教子枕边书[M].亚 北,蓝 黛,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

[3]徐 慧,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31(4).

[4](美)贝克尔.家庭论[M].王献生,王 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猜你喜欢
比较家风启示
家风伴我成长
当好廉内助,树立好家风等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同曲异调共流芳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