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渝中区红岩村国际化社区的探索与思考

2016-12-01 16:08傅奇志
重庆行政 2016年5期
关键词:红岩村外籍人士外籍

傅奇志

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片区作为渝中西部都市新核之一,正处于加快打造重庆国际商务区、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和国家会计服务业示范区的关键时期。该地区社会的发展和社区建设如何与经济发展同步、同向,特别是社区建设如何适应高端人群、外籍人士和现代服务型企业日益增加的趋势,如何满足其对优质便捷服务的需求,这是渝中区政府及化龙桥街道“十三五”期间要着重进行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一、红岩村社区基本概况

红岩村社区成立于2012年6月,东临重庆小镇,西与沙坪坝区(滴水岩)交界,南靠石油路街道,北与江北区隔江相望,面积约0.7平方公里,现有雍江苑、雍江艺庭、悦庭等5个高档住宅小区,户籍人口3900余人,常住人口近6000人,其中工作、居住在辖区的外籍人士200余人,占总人数的3%。

2012年12月,辖区内企业天地、重庆天地被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授牌“重庆国际商务区”。该区域东起华村,西接红岩革命纪念馆,北临嘉陵江,南靠虎头岩,占地128万平方米。截至2016年6月,已完成38.6万平方米商务载体建设,签约和入驻企业超过120家,包括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华西总部、施耐德、通力电梯、罗克韦尔、欧姆龙、大金空调、中建三局、索通律师事务所、国投页岩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重庆新天地”市级商业特色街汇集了餐饮、酒吧、茶舍、咖啡、艺术品、博物馆、娱乐会所等业态,已成为重庆时尚休闲娱乐的新地标。目前,该地区正在抓紧建设大化公路、山地公园,化龙桥立交动工兴建,红岩村嘉陵江大桥也已经复工,轻轨9号线将于年内开工建设,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配套。同时,区政府还在规划建设具有国际标准的医疗机构、学校及公办幼儿园、农贸菜市场等,将为国际化社区的建设提供更优质的环境条件。

二、打造红岩村国际化社区的探索工作

国际化社区。是指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聚居或工作(包括交往、休闲)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主要有业主国际化和居住方式国际化两层含义。随着化龙桥重庆国际商务区和跨境电子商务园的建设及国际化战略的推进,红岩村社区已初步具备了打造国际化社区的条件。如:有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档住宅小区;有一定数量的外籍人士在此居住或工作;有符合国际规划建设标准的高端商务商业楼宇;有高档物业管理服务;有大量高端人才、企业白领在此工作;有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系统等,新天地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海洋馆和舌尖上的中国文化美食体验馆相继开业迎客。总之,其功能的集聚性、时空的开放性、配套的超前性、多元文化的宽容性,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该社区的国际性。未来几年,更多国际化高端人才和企业将融入社区(其中外籍人士占较大比例),红岩村社区必然成为外籍人士聚居首选地,从而进一步彰显其国际化社区形象。

近年来,区级有关部门、街道和社区着手探索红岩村国际化社区建设之路,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学习先进经验。2015年4月至5月,代表组部分代表、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分别前往上海淮海中路街道和广州猎德街道,学习借鉴当地在社区治理、社区服务以及国际化社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考察学习,化龙桥街道结合实际探索推出了“每日社区工作法”、社区工作者培训、“一门式”受理等工作方法,完善了社区建设和服务体系方面的工作制度。

(二)开展服务需求调查。红岩村社区为了指导社区工作向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更好地为辖区居民和外籍人士服务,针对红岩村社区居民、外籍人士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发放近2000份服务需求调查表。调查表采用中英文对照,内容涉及法律法规、志愿者服务、就医就学、便民服务等诸多方面。此次问卷调查工作为下一步国际化社区的功能完善和做好居民服务工作提供了参考。目前,社区与重庆大学教授团队合作,正在调研并制定红岩村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力求创新我市国际化社区的模式,率先探索出一条内陆中心区建设国际化社区的新路子。

(三)硬件设施提档升级。红岩村社区居委会新办公房面积806平方米,按照国际化社区的要求和居住者的不同需求,设外籍人士服务管理站、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新天地社会工作室、社区养老服务站、青少年活动室、红岩文化活动室和警务室等功能区。除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功能设置超前外,社区还注重品牌文化培育,取得了辖区社会单位“红岩联线”及罗斯福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为社区量身打造红岩文化活动室,在社区设置罗斯福图书馆社区图书站,充分弘扬、展示红岩文化、抗战文化及国际友人“陪都”时期在化龙桥的活动情况,力求通过文化交流,实现共同治理,提高外籍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度。

(四)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国际化社区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街道社建科组织全体社区工作者开展培训,按照“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思路,通过邀请学院教授、讲师、科室负责人授课以及外出参观学习等培训方式,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着力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全科”社工队伍。

(五)国际社区模式试运行。为了便于为居民群众提供“零距离”的贴心服务,街道在社保平台探索开展“一口式”社区事务接件制,明确后台办理部、综合服务部与“一口”接件人员的职责划分及办理程序,方便群众进一个门办好所需待办事项,打造便捷、高效的服务窗口。

三、对打造红岩村国际化社区的思考

在渝中区建设国际化社区是一种创新,一种探索。要实现国际化社区建设目标,应当说还面临许多困难问题和挑战。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两手抓,即一手抓服务、一手抓管理,从搭建平台、细化管理、建立新型服务模式、整合资源、文化传承与重构等多方面着手,持续推动红岩村国际化社区建设。

(一)整体思考谋划。把国际化社区建设纳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听取知名专家、学者有关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的建设意见,科学合理制定国际化社区发展的工作方案,明确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指标体系、工作要求和保障机制,并争取各方面支持关心,整合资源信息,通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国际化社区建设协调发展。

(二)设立外籍人员服务窗口。将外籍人员的服务和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单独设立服务窗口,并设专人管理。同时,要以服务管理点为载体,针对需求,做好摸底调查、住宿登记、宣传咨询、建立档案、提供紧急求助服务、走访了解等工作,主动提供就学、就医、就业、租购房屋、证件办理、文化交流、法律等多项服务,并把管理融入服务中,使外籍居民感受到生活的便捷与温馨。

(三)以“便利、快捷、温馨、现代”的服务宗旨,努力打造“多方位服务、面对面交流、跟进式访问”服务格局。一是多方位服务格局。与派出所共同建立外籍人员数据库,及时准确地掌握地区外籍人员居住情况,为街道和社区开展对外籍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提供基础条件。二是面对面交流服务格局。“服务站”内硬件布局力求人性化,适合外籍人员文化氛围。“服务站”内配备外语能力较强的外事管理人员和外籍人员义工,实现管理人员与外籍人员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做到第一时间采集各类情况信息,做好服务需求登记,并争取在“服务站”内解决更多问题。三是跟进式访问服务格局。服务站受理的外籍人员事项,都通过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入户走访、电话访谈、网上交流和联系协调服务单位,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四)构建“公共服务+专业化服务+智能服务”新模式。一是要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探索成立“社会组织之家”,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提高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辖区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二是要抓好义工(志愿者)队伍建设,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和群众需要,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吸引外籍人士成为社区志愿者,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来,并建立健全义工(志愿者)招募、管理、服务、激励机制,促进义工(志愿者)广泛参与社区服务管理活动。三是要在依托街道社保平台和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外籍人士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引入专业技术型服务公司,适当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如政务办理、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四是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新思维新方法,打造智慧型社区,通过云端社区政务(可网上办理社区业务)、移动商业(提供各种便民优惠信息、商家店铺网购)等服务平台,打造方便、快捷的一体式生活,最终形成红岩村国际社区“公共服务+专业化服务+智能服务”的新模式,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国际化社区建设路子。

(五)培育社区文化品牌。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深化“520邻居节”活动,开展中外文化、民俗文化交流,吸引海归人士来新天地、企业天地就业创业和旅游休闲,增强文化的开放包容性,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邻里互助活动,繁荣社区文化,培育社区文化品牌,着力打造好红岩文化活动室和社区阅览室,传承并弘扬本地区特有的红岩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生根、开花、结果”,不断提升国际社区的开放度、吸引力和影响力。

(六)全面融入党建工作。一是要把工作理念融入到国际化社区打造中,把红岩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特色的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中的理念,构建文明、法治、开放、和谐的国际社区。二是要把创新工作模式融入国际化社区打造中,在红岩村社区除设立“党员服务岗”、“外籍人员服务窗口”外,还设立党员服务中心(平台),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及党员的服务职能。三是要把形象标识融入到国际化社区打造中,在社区办公用房的装修风格上用“红色元素”体现红岩精神,将红岩村国际化社区打造为红色旅游文化景点,通过红岩文化传播,宣传红岩村国际化社区。四是要把工作内容融入到国际化社区打造中,将非公经济党建、党员队伍建设、流动党员管理、党员志愿者活动等党建工作融入国际化社区建设中,增强党组织在国际化社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街道办事处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红岩村外籍人士外籍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Preface of “Trend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Fundamentals,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Yiu-Wing Mai's 75th birthday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从卖柿子到卖“生态”
——“柿乡”红岩新变
缅甸联邦政府将整顿外籍人士未经允许租赁土地种植水果的问题
从红岩村“美丽乡村”创建史探索桂林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深度解析
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