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性开发:搭建课程意识到课程行为的桥梁

2016-12-01 03:13曹加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拟题文本资源

曹加明

在教学一线,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对实际教学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即使具备了一些课程意识也并不意味着教者必然会将之转化为课程行为,因此,一线教师极有必要搭建课程意识转化为课程行为的桥梁——对语文文本资源进行语用性开发。

图片式文本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新闻、视频、影片、宣传展览图片、广告图片等等却是学生日常生活绕不过去的重要存在。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图片文本资源,充分感知利用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图片存在,对其进行语用性开发,切实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以苏教版必修二教材中的《图片两组》为例,浅谈图片文本资源的语用性开发,以期从微观层面实现课程意识向课程行为的转化。

针对图片文本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开发图片式文本资源:

一、观察

对图片文本,首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总体感知图片的大体内容,同时抓住细节,突出图片所展示的主旨内容和感人心魄的情感力量。如对第一组图片中第一张王小亭拍的照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上海火车南站被日军轰炸机轰炸后一片狼藉的惨状,更要突出在轰炸中坐在血泊中嚎啕大哭的幼儿,这是极其震撼人心的镜头——是一个被蹂躏的民族在孤独无助中的哭泣!以学生细致充分的观察,来为深入挖掘图片文本资源作语言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双重准备。

二、搜集

要想较为全面地感知图片文本资源的丰富内容,除了仔细观察图片,还需要发动学生积极自主地搜集相关的资料。例如对于第一组图片中的第四张照片,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整理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关押屠杀犹太人及被占领国其他民族人民的集中营的相关资料、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南京人民的“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加深对文本中图片的认识和感受,并且以此对文本内的图片资源作丰富和补充。

三、讨论

探讨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图片两组》这样的文本,以照片、图片为主,文字为辅,能够直接传情达意的文字极少,有的甚至只有一句话,例如第一组图片中的第三张照片,文字部分只有“1945年4月25日,德国,被俘的德军第11装甲师士兵,这些少年在几天前被强令穿上军装”,文字部分相当简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对这些少年士兵的表情、年龄、生存状态等展开讨论,以互相触发对图片的认知和思考。

四、联想

对于图文俱简的图片文本,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将那些图片、文字之外的丰富的相关内容补充出来。如第二组图片中的第三张照片,文字介绍部分相当简短、图片内容又看似简洁,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联想镜头之外的家园是怎样的、联想战场生活的情况、也可以联想战前的家园和家中甜蜜温馨的生活场景,揣摩这个士兵战前、战时、战后可能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通过联想,把图片之外的信息补充出来,完善图片资源。

五、反思

反思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把握现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对第二组图片中的第一张照片,应该启发学生在感受图片所展示的经过坚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打败侵略者的中国民众的喜悦之余,思考人们是否遗忘了那艰难的抗战岁月——人们应该以何种方式记住那些伤亡的战友甚至只是那些普通的民众、国家层面该如何协调与那些并肩战斗的盟国的关系、战后的安排中是否有必要将日本归还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正式添写在归还台湾、澎湖之后,列入《开罗宣言》和《雅尔塔公告》等正式的文件,要引导学生深入反思图片所表达的得与失,用反思去挖掘图片文本资源的深刻内涵和历史、现实意义。

六、展望

人类不仅仅需要总结过去、把握现在的反思,更需要对未来的展望。正如即使在寒冬里,如果还有对春天的渴盼,就会依然把日子憧憬得有滋有味。例如对第二组图片中的第四张照片——勃兰特总理下跪,既要引导学生关注:在勃兰特总理的惊人一跪中,能够看到勃兰特本人反思的行动和他所代表的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更要激发学生思考——勃兰特和德国对未来的展望以及这种展望对这个世界的现实的启示意义。因为一个鼠目寸光的人和民族是没有未来的,那些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个人和民族才是更有希望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图片,展望图片所隐藏的未来和方向;这样,既拓展了图片文本资源,又启示了人生。

如果说上述只是大体阐述了图片文本资源的开发方式的话,那么,学生语文课堂的语用的落实无疑还需要可操作的具体形式。

从切实易操作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可以采取如下具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一、拟题

充分调动学生,尝试着为每张图片拟题,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图片的针对性和专注度,学会更准确地提取图片的基本内容,养成语言梳理和概括的习惯,在拟题中培养学生推敲语言的意识,在斟酌比较中切实提高语言概括能力。如对第一组图片中第一张照片,可以激发学生基于文本,联系背景及文字简介进行拟题,在拟出的诸如《哭泣的幼儿》、《血泊中的无助儿童》、《大轰炸的血泊中嚎啕大哭的中国幼儿》等题目中进行甄别、比较、选取、修改完善。借助图片文本,进行类似的拟题或是概括主要内容、提取关键词等语言训练,提高的将不仅仅是学生的语言概括力。

二、推介

立足于文本中的图片,发动学生收集与该图片相关的视频、图片、书籍、博客等等资料,然后鼓励学生个人或是学习小组进行甄别、整理、分类、归纳,然后整合出以文本中的图片为核心内容和主题的班级或年级推介会。如第一组图片中的第二张照片,即可指导学生收集文字、其他相关图片或是视频材料,然后制作成PPT或是主题视频材料,在班级中召开以《抗战中的中国劳工》为主题的推介会,进行播放、介绍。活动中,由同学自己收集整理材料、自己主持推介会。推介会之后,还可以组织同学谈谈活动感受和收获。亦可以鼓励学生将相关文字材料整理之后油印出来,在校内分发传阅;或是将整理好的《抗战中的中国劳工》的材料发在个人、班级的博客上,也可以鼓励学生向相关报刊投稿。

三、点评

如果说,召开推介会,只是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话,那么对文本中的图片进行点评,则是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引擎。如对第一组图片中第一张王小亭拍的照片,可以引导学生从照片作者王小亭拍摄照片的选材角度、照片的背景、捕捉重要瞬间的意识等角度点评,还可以从照片发表在美国之后产生的世界性的重大影响的角度进行点评,也可以从战争中的宣传工作角度点评,还可以从战争中的普通人甚至是儿童、老人的命运的角度进行点评,或是从反对侵略战争的人性角度点评,更要从图文转换即照片、图片等所蕴含的丰富的语言内容的角度进行点评。

四、演讲

点评启动了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演讲则会将这种观点更动情地、更撼人心魄地表达出来。激发学生以《图片两组》一文中的单幅图片或是全文的图片为主题,撰写演讲稿,修改之后,在小组内部先进行试讲,小组成员提出修改文稿的意见或是提出有关演讲的语速、语气、体态语言等完善建议,集思广益,修改完善之后,在班级内部的展示中或是学校的演讲比赛中演讲,展现个人风采和对图片文本的理解,也展现小组成员的智慧。通过演讲,挖掘图片资源,训练学生的文稿写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辩论

演讲只是个人或者小组观点的单方演说,辩论则是双方或多方观点的激烈交锋。如针对第一组图片中第三张以及第二组图片中第三、四张,组织学生分组以《勃兰特下跪可以替纳粹赎罪》和《勃兰特下跪难以替纳粹赎罪》两个观点展开辩论。辩论之前,指导各个小组成员广泛收集选取相关资料,提炼语言,整理思路;辩论中,请班级同学和老师担任评委和主持,指导学生评委从语言表达、体态、例证、服饰、思维逻辑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辩论最终的胜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充分开发利用了文本中的图片资源,从语言表达、思维逻辑等方面历练了学生。真理越辩越明,语言越辩越丰,学生对文本中的图片资源的关注和开发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六、观访

参观采访可以更为直观地感触现实,剥除历史与当下之间的一些隔膜,更重要的是可以拉近文本中的图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有条件的学校和地方,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与文中的图片相关的纪念场所,如和二战相关的一些纪念遗址或是纪念馆;也可以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或是抗战老兵,倾听亲历者的真实心声;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参观采访活动,加深对文中图片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在参观咨询、访谈主持或是采访互动交流中,搭建文本图片与现实生活、语言表达之间的桥梁。

总之,如果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能够带着一点课程建构的意识,增强课程意识向课程行为的转化的自觉意识,着眼于学生的语言运用,积极挖掘《图片两组》这样的图片文本资源,在教学中适时开展拟题、推介、点评、演讲、辩论、观访等具体可行的语言训练活动,来丰富、拓展图片文本资源,图片文本资源的语用性开发也许可以走上一条切实可行的探索之路。由此,包括图片式文本在内的各式文本资源的语用性开发,庶几可以成为课程意识转化为课程行为的实用的桥梁。

[作者通联:江苏灌南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拟题文本资源
拟题的四把金钥匙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资源回收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画外音大蜗牛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高考作文的拟题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