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鼓掌方式谈戏曲演出中的良性互动

2016-12-02 09:18越慧贞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剧种剧场京剧

文/越慧贞

从鼓掌方式谈戏曲演出中的良性互动

文/越慧贞

越慧贞包头作协会员。包头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散见于《草原》《鹿鸣》《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包商时报》《新一周》等报刊

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到包头大剧院演出,在我印象中越剧这样的南方剧种来北方演出是绝无仅有的。观看过程中,演员演到高潮之处,富有变化的长拖腔,充沛的情感投入,令人忍不住要喝彩。但周围的观众静默无声,是他们对演出没有好感吗?显然不是,从他们投入的表情、沉醉的神态,可以看出他们被震撼了,只是选择了克制激动的情绪。

这一幕结束后,场内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此时方有所悟,长期以来,观众这种听音乐会形成的鼓掌习惯,意在不打扰乐曲的进行,不破坏音乐的完整。但这种矜持的态度,用在观看戏曲的过程中是否合适?有些时候,个别观众看到自己喜欢的演员出来,呼喊尖叫,甚至狂热到叫着演员的名字:“某某我爱你!”引得剧场内人人侧目。这样的方式又是否符合当代戏曲的演出氛围?除此之外,有些“铁杆戏迷”不仅在演出中随意鼓掌叫好,还向舞台抛掷鲜花,或是演出中场还未结束时向演员献花。以上几种,都是戏曲观众与演出的不同类型的互动方式,这些方式是否适用于当代剧场演出?理想的观演互动又是怎样的?

笔者认为,观赏戏曲演出,与演出的互动既要尊重传统,又要随着时代有所发展。观众与演出互动的前提是要了解戏曲剧种特点,了解剧种已形成的观演互动方式。在戏曲演出中,尤其是传统戏演出中,观众更多注重的是戏里的“玩意儿”。以京剧为例,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声曾经说过,同样一出《长坂坡》,谁也唱不过杨小楼,观众看的是角儿扮演的赵云,而不是赵云这个“人物”。“玩意儿”包括演员长期锤炼付诸舞台的妙腔和绝活等。一个受欢迎的名角一出场,观众就会鼓掌和叫好,唱完下场也会有掌声和叫好声。唱腔中的高潮部分和一段精彩的唱腔结束,武戏中高难度打斗和有范儿的亮相,琴师完成的一段高难度伴奏,观众都会给予热烈回应,这样就形成一种京剧特有的剧场气氛。昆曲的武戏氛围适合鼓掌,这样可以激发演员的激情,激发其爆发力;文戏则适合在安静中进行,有利于观众听清曲调、展开想象、代入情绪,不至于掌声叫好声打断表演。越剧的名角一个起腔就会让掌声雷动。如果是专场表演,可以以一个“碰头彩”以示尊重鼓励。如果不了解剧种特点,将给京剧喝彩的方式用于昆曲越剧,那就不能给演出增彩,而是捣乱了。往细说,喝彩还要分戏码、分场合、看具体情形,要了解演出类型,要懂戏。

观众与演出互动是剧场文化的一部分。戏曲的老观众对自己喜欢的剧种演出,已经有惯用的回应方式,年轻一代初进剧场,应该尊重不同剧种的互动方式,合理地承袭传统互动方式。日本歌舞伎演出中,观众就有一种和中国戏曲叫好类似的喝彩方式,有些著名的歌舞伎官网就有专门页面提醒,可见这种喝彩方式是被允许和鼓励的,也是一种受保护的剧场文化。此外,他们还会对专门社团的人员进行“观看表演中喝彩”的培训,以便每场演出都有这样的社团成员在,带动大家喝彩。细致到什么时间喊,喊什么词,电视里放视频跟着反复练习。我们国家对戏曲观众目前还较少培训意识,那么作为年轻观众,或是初进剧场的观众,应该悉心了解传统的观剧互动方式,对那些有利于演出现场、有利于剧场效果的方式方法加以继承。

观众与演出的互动要合乎演出节奏,才能对演员的现场表演形成良性刺激。传统剧场演出,演员也十分看重彩声的多寡。老话称观众不鼓掌为“台下冷”。越是台下反应热烈,演员演得越是卖力气;演员越是“卯上”,观众的掌声和彩声越是火爆,形成剧场沸腾的效果,演员使出浑身解数,观众释放了全部激情。这样的互动是相得益彰,既是对演员演出的莫大鼓励,又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演员和观众的亲密度。相反,如果演员演得精彩,观众矜持了,演员心里会有一点失落,那些准备鼓掌的观众也会别扭,也许整个演出团体会找原因,误以为演出状态有问题,观众不够满意。这是戏曲长期以来的认识习惯所致。另外,戏曲的唱腔设计,在有些唱词的开头起腔或结尾拖腔是有一定难度的,也往往是最出彩的部分。更有甚者,同一句起腔,同一流派的不同演员,演唱中艺术处理不同,产生独一无二的艺术效果,观众应该了解这些“节骨眼儿”,给予相应的反应。

戏曲观众要对旧有观剧模式中不合理的方式和落后的做法予以摈弃,逐渐培养新时期的观剧礼仪。戏曲剧场观众和演员的互动行为中,也有一些陋习。比如观众对自己喜欢的演员极尽吹捧,对自己不喜欢的演员表演发出嘘声,或是品头论足等。时代在进步,京剧的演出场所多已换成现代化剧院,干净整洁的环境已不便于“扔毛巾把”、嗑瓜子等,虽然有些剧场还设有茶桌,但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剧场环境。在演出中叫“倒好”已经不常见,在剧场里旁若无人地寒暄、聊天也十分稀少。演员经过艰苦的练习为观众奉上艺术作品,观众花钱买票观看演出,各有付出,各有所得,同时互相依存,因此观众和演员应该相互尊重。对喜欢的演员大肆吹捧,会影响演员的进步,不利于演员沉潜于表演艺术;不顾方式地对演员表现反感,会造成演员的尴尬,使之产生挫败感,严重干扰到现场演出。对于演出不满,观众可以借助新的工具、手段来与演出互动,比如:利用微信网络、微博、剧团剧场公众平台等提出意见和建议,起到监督、鞭策演员演艺艺术、剧团管理、剧场文化建设的作用,同时摒弃陋习,如谩骂、侮辱演员,传播演员八卦等。

演员是戏剧艺术创作的主体,观众既是艺术的欣赏者,又是创作的合作者,观众与演员的互动要与时俱进。戏曲离不开观众的想象与合作。拥有会欣赏的观众,一出戏才能最大限度地完成。如传统京剧《三岔口》这样的戏,两位演员只借助一桌一椅一灯来表现摸黑打斗的场面,这就需要观众通过想象去还原这个环境完整的剧情。过去所言“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种说法已经跟不上时代,新时期的戏曲表演方式与理念更加多元化,观众也应该随着戏曲的进步而成长,既能入得剧情、又能主观能动地思考剧情传达的问题。比如近几年的实验京剧的创编,就不是单纯要求观众“入戏”,也要求观众“出戏”,既能感性地沉醉,又能理性地思考。

戏曲的改革,观众早已参与进去了,改革的成功与否,观众是最终审判者,审判的方式小到鼓掌喝彩的态度,大到是否走近剧场。呼唤戏曲改革的今天,我们也要呼唤观众的成长。成长为一名优质观众,从善于与演出互动开始。只有戏曲生存的各方面因素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健康、旺盛的戏曲艺术发展生态。

猜你喜欢
剧种剧场京剧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开心剧场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论《日出》的剧场性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