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雄情系古典

2016-12-02 09:18吴宗锡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长生殿西厢记书目

文/吴宗锡

杨振雄情系古典

文/吴宗锡

吴宗锡笔名左弦、夏史等。诗人,作家,戏曲曲艺理论家。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任上海评弹团团长、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著有多种评弹作品和评弹理论著作

评弹原属民间通俗文艺。新中国成立后,评弹艺人受了新文艺思想的熏陶,努力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书目,同时遵照“推陈出新”的方针,整理传统书目,并改编优秀的文艺作品,进而提升了评弹的艺术品位,使之趋于高雅化。对此,一些艺术家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其中,杨振雄致力于编演古典文学名著,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是贡献比较突出的。

杨振雄出身于艺人家庭。他的父亲是擅说《大红袍》《描金凤》的苏州弹词艺人杨斌奎。那时,评弹艺人收入不高,家境清寒。杨振雄六岁时,他父亲要他学唱弹词,他却羡慕同龄的孩子们背着书包上学堂。他的父亲无奈地说,如果他学了说书,帮父亲赚了钱,可以让两个弟弟上学读书。他只得听从了父亲,不久,他学会了乐器,能唱开篇了,他父亲就要他跟着上台“播边花”。他胆怯怕羞,他父亲又劝他说,你上了台,我就有钱买蛋炒饭给你吃。这样,童年时,他就抱琵琶,随父亲上台唱开篇了。童年上台,稚态可掬,称“童子戳”,很受欢迎。但到了十多岁,书艺依然青涩稚嫩,听众也就淡漠了。生性好强的他,开始考虑,要离开父亲,独自学艺磨砺。那时,他和父亲拼档已有数年,正好他的二弟杨振言读了初中,也随父亲学了评弹,可以充任父亲的下手了。他就凭着从父亲学的《玉夔龙》《描金凤》,放单档、跑码头。但一个初登台的年轻艺人,还没有被听众认可,也得不到书场老板的欢迎,演出时断时续。接不到书场时,他只好回上海,坐在茶会上等生意,行话叫做“看茶会”,实际上是处于失业的状态。他就利用这段时间补习文化,钻研书艺。他考虑到,自己说的传统书目,说的已很多,听众都已耳熟。而且他还觉得弹词书目离不开“落难公子中状元,私定终身后花园”的陈旧俗套,连他自己都觉得不能满意。他深感要编说新的书目,给听众以新鲜感。那么换说什么新书目呢,他想到,和父亲拼档,在“爱俪园”唱常年堂会时,为了应付书目不够,曾编说过一段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就联想到改编古典名著《长生殿》为长篇书目,演唱。

主意已定,他开始了边演出原来的传统,边着手编写《长生殿》新书。为了糊口,他奔走于江浙两地偏僻的小乡镇间,十分艰苦。他在乡间的小书场开始演唱新编的《长生殿》,听众稀少,生意清淡。不久,又染上了肺结核病,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不得不停演了,回沪养病。但是他不放弃对《长生殿》的编写,一头扎进了图书馆里,搜寻有关《长生殿》的资料书籍。利用养病的时间,他日以继夜地读书,做笔记,在三四年间,他读遍了《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等史书,和能找到的野史、笔记等,还研读了有关的唐诗。

这时,正值日寇侵华,抗战军兴。江南不久沦陷,他既身受异族统治下当顺民的痛苦,又目睹同胞被欺辱、蹂躏的惨状,这些都激起了他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的青年人的义愤和同仇敌忾之心。他在改编《长生殿》时,也要抒发他的爱国情愫,他没有把力量全部放在叙说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上。他也写大唐文化的鼎盛,那时的日本却多次派了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文化。他还写了为抵御也是外族入侵的安禄山,张睢阳、雷万春、颜杲卿、雷海青等忠臣义士,发扬民族正气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来激励同处于沦陷区的听众。他充满热情地写到了盛唐之世的许多大诗人、大艺术家、大书法家李白、杜甫、贺知章、怀素、张旭、颜真卿、李龟年等。他以一定的笔墨描述颂扬了盛唐的文明,以增强听众的民族自豪感。

经过四年苦学和勤奋的编写,《长生殿》有了初稿,可以进入演出了。但开始排练时,他发现对于这部新书,他原来会的说噱弹唱都难以应用了。拿说来讲,从词汇、语气、语调都要有所变化,而弹唱,也必须加强其抒情性,为符合人物性格而有所发展。后来,也就是在排练书中“埋玉”书回时,为了使唱调更好地抒发人物感情,对唱词一再反复苦吟低唱,创出了具有鲜明风格的唱腔“杨调”(又被听众称为“龙调”)。

在实践中,他悟到了《长生殿》这样的古典名著,改编的弹词,其说唱重要的是要能体现其古典性,而在其对人物的刻画,角色的表演上,保持这种古典性尤为重要,对此,他又认为,要体现其古典性和历史感,就在于借鉴、吸收昆曲的表演艺术。他认为“如果《长生殿》的表演没有昆味,就像金石篆刻没有汉味”。于是他就潜心向昆曲学习。昆曲大师俞振飞,原是苏州评弹的爱好者,早与杨振雄相识,当然乐于辅助,并且还为他引见了当时寓居沪上的京昆界泰斗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等。后来排演《武松》,他就得到了盖老的帮助。《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李太白原是俞振飞的擅场,他也很鼓励杨振雄编说《长生殿》,所以就处处热情点拨,后来与杨振雄建立了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

有一位京昆名票徐凌云,也是书场常客。杨振雄下了台,常去请他辅教各种角色的手面动作,书中说到唐明皇的十八子李璘,年轻孔武,英勇轩昂,属于雉尾生行当的角色。杨振雄为了起好这一角色,就向徐凌云讨教。徐凌云便热情地为他示范,并手把手地教他。可是教了半天,杨振雄的动作还是不得要领,不能到位。徐凌云心直口快,咕了一句:“倷这个人,笨得啦。”当时,在场的还有几个老听客,杨振雄觉得失了面子,一言不发,扭转身就走了。回到家里,想想,自己向他学艺,没有学好,一两句意见就受不了了,怎么还能学得好?于是,第二天一早就赶到徐家去,表示歉意,请徐老继续教他。徐凌云原也不介意,见他这样虚心,就又一遍一遍地反复教他,终于杨振雄掌握了雉尾生的各种手面,领会了其要领。后来结合演出实践,更为娴熟,终于,雉尾生角色成了他的拿手。这件事,杨振雄还得出了一条经验,他说:“台下怕丢面子,台上就没有面子,台下不怕丢面子,台上就有面子。”

他向俞振飞学艺,更仰慕他的书卷气。他觉得演唱《长生殿》这样古典文学改编书目,演员必须具有儒雅的气质。杨振雄知道这在于提高自己的学养与交游。他除了苦学,和向京昆艺术家结交和学艺之外,并开始与上海、苏州等地的书画名家刘海粟等交往,并拜国画家申石伽学画竹。青年的杨振雄就是在诸多年长的文学艺术家的熏培和多种艺术的陶冶下,提高了情操与气质,从而也提高了其演出的质量。

具备了书目的质量,也迎来了良好的机遇。本来他还在江浙码头演出新编的《长生殿》,一次,他在上海“新仙林”书场听父亲说《大红袍》,他父亲下台后,下档先生因故误场,场内听客见无人上台,开始有点起哄,他父亲情急之下,就让他上台代书,演唱了一回《长生殿》,大受听众欢迎。这样,杨振雄的《长生殿》就“一炮打红”。之后,上海的书场,争相延请。有的书场还为他演唱《长生殿》置备了鹅黄缎子的椅帔桌围。从此《长生殿》成了杨振雄的代表性书目,蜚声于上海及江浙广大听众中。

新中国成立后,评弹艺人一度自动停演传统书目,杨振雄的《长生殿》虽非传统书目,也被目为“封建性”的“旧书”而停演。但《水浒》这样的题材,因反映的农民起义,是能演出的。于是,他选择了《水浒》这部古典文学中的“武十回”,改编为长篇书目《武松》演出。虽然也是古典文学,但表现的内容、人物,已完全不同于《长生殿》。杨振雄知道换一种题材,是要换一种说法的。《水浒》苏州评话、扬州评话的传统书目都已有了,但是用苏州弹词来表现,他不想走现成的路子,他要创出自己的路来。他借鉴昆曲以及京剧、川剧等,来刻画人物,编写书回。作为“英雄书”,他改换了说《长生殿》的词汇和语气语调,改用遒劲大气的音色音调。在角色表演上,他摹学昆曲中的细腻生动的角色,在表演武松时,借鉴从盖叫天学来的面风、眼神,在“挑帘”中,他起的西门庆出场,先以武生口吻念“挂口”:“春色撩人关不住,寻花问柳到街头。”接下来又以丑角的苏白说“说道紫石街头啊,有一个标致格女人”,最后又用狰狞的武生声口,说出:“大官人闲下无争,且经紫石街头,这么溜达啊溜达。”使这个外表俊美、内心丑恶的好色恶棍的嘴脸,跃然活现于听众眼前。就是用各种创新的说唱和表演手法,杨振雄把《武松》长篇中的许多回目,如《打虎》《挑帘》《别兄》《访九》《杀厌》等,演成了深受听众欢迎的保留性选回。长篇弹词《武松》也成了杨振雄的代表作。

杨振雄停说了讲述帝王嫔妃情爱故事的《长生殿》,改说英雄侠义、梁山起义的《武松》,但还是未能满足他编说古典名著的意愿、抱负。那时,评弹界虽然停说传统书目,但是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西厢记》,因其追求恋爱自由,反抗包办婚姻的反封建主题,黄异庵仍在演唱,杨振雄一直向往着能演唱这部才子书。它的原改编者朱寄庵熟谙古典诗词,颇具文才。它成书于光绪三年,代代传承,直至民国,数十年间,迭经具有文才、善于编写的艺人,结合演出,补瑕加工。到黄异庵又对说表唱篇作了丰富修饰,已成了一部优秀的传统书目。其对人物刻画的细腻,情节演绎的淋漓尽致,文本语词的雅驯,正符合杨振雄演唱古典名著改编本,使评弹高雅化的理念。于是,他不介意拜同辈黄异庵为师,学说长篇《西厢记》。后来又为了揣摩和交流,就与黄异庵拼档演出,并担任下手,以便实践起好主要人物张珙和崔莺莺角色。后来,他与兄弟振言拼档说《西厢记》,也仍由杨振言做上手,自己抱琵琶坐在下手,把表演重点放在主要人物张生、莺莺身上。在说《长生殿》之初,他感觉原来说唱的手法不敷应用,不适应表现古典名著。经过了演唱《长生殿》《武松》到《西厢记》长期实践,他丰富提高了自己说噱弹唱的表现能力。他运用放单档时积累的娴熟的说表能力,以丰富的语词、语气、语调来表现《西厢记》最后,刻画和抒发人物内心的长段说表,多角度、多层次、多色彩地发挥了评弹说表的魅力。他又借鉴、吸收昆曲表演生旦角色的深入内心的细腻、儒雅、幽美的手面动作、眼神等来塑造张生、莺莺等人物形象。他演唱的委婉幽雅的“杨派俞调”,也是很有助于刻画和抒发人物感情的。他更发挥评弹虚拟性写意型表演的特色优长,使一些“关子”回目,加强了其戏剧性和感染力。如在《回东》书中,表现张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信时的“大悲大喜”《大哭大笑》,真是使满场听众动容。后来,他又曾以单档来演说《西厢》,兼起书中红娘、法本长老、法聪等角色,陈云同志听了录音后,给了“极好”的赞语。

《西厢记》弹词,传承、演唱了半个多世纪,历代传人对文本和说表都有所加工,但不重角色表演,杨振雄说唱《西厢记》时,既传承了前辈的艺术,更由于其演唱《长生殿》《武松》等的经验和形成的说唱兼重角色的表演风格,却大大地提高了《西厢记》的表演性和雅俗共赏的感染力。评弹书目往往在传承中,经一两位艺事精湛的名家演唱加工而为广大听众欢迎,而成为经典。杨振雄便是以其精湛的书艺,对《西厢记》的加工和表演,使《西厢记》鹤立于众多的优秀传统评弹书目之中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去北京、香港等地巡演之后,这部长篇书目经删除冗芜,更趋精炼,其“挂口”、唱篇,更为雅驯。他提出了整理《西厢记》弹词演出本的计划,得到了上海评弹团领导的支持。于是,他暂停了日常的演出,在费一苇的协助下,修润整理出了《西厢记》自《游殿》到《长亭》完整的演出文本,并誊抄成册,由团保存。

经历了“文革”浩劫,杨振雄历经了磨难,恢复演出。他所倾注了心血的自古典文学改编的三部长篇,其中《武松》的许多“选回”,都已整理出版。《西厢记》的整理文本交在团里,“备战备荒”时,被几位青年瞒着“工宣队”装进了“备战物资”的箱子,运到“小三线”,幸得保存。“文革”结束之后,有上海人民文艺出版社出版,由杨振雄和领导写出序和跋,并请爱听评弹的名画家程十发画了插图,出了精装本。为了传承其艺术,杨振雄还和兄弟振言、幼子杨聪拼双档,录制了若干回《西厢记》的影像,并且人民电台又为他录了单档演出的《西厢记》全部,作为珍贵资料保存。

唯有杨振雄花了半生心血,含辛茹苦编演的长篇《长生殿》,却命途多舛。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杨振雄编演《武松》后,就很少演唱了。在上海评弹团整理选回时,杨振雄演了一回《咸阳献饭》,原想表现老农爱国的,演出之后,有听客来信,批评说是“宣扬忠君”思想。从此,有关唐明皇内容的书目,除了一回《絮阁争宠》和全段《李太白》外,杨振雄几乎就不说了,脚本搁置起来。“文革”中,由于杨的家庭矛盾,全都被人销毁。身陷“牛棚”的杨振雄痛心疾首也无可奈何。“文革”结束,许多传统书目得到恢复。杨振雄心系这部自己呕心沥血编写的《长生殿》,要想把它也像《西厢记》那样整理出来,争取出版。于是,他开始收集资料。主要是凭自己的记忆,日以继夜地伏案奋书,一回一回默写出来。有一位在外省文化馆工作的杨振雄艺术的爱好者杨毅,自愿帮他誊缮稿件。一天,杨毅从外地到上海来看他,谁知来到他家中,却发现他倒在书桌边,急忙送医院抢救。原来杨振雄因劳累过度,脑溢血中风了。虽然经及时医疗,得以痊愈,但却落下了后遗症,他的半边手足,行动不便了。杨振雄没有因此屈服,他还是坚持着,在杨毅等人的帮助下,继续《长生殿》的默写整理工作。其间,还产生了因拆产纠纷,他的一位家族成员拿走了他整理的一部分《长生殿》稿纸的事件,终经调解,得到归还。杨振雄所整理出来的文本,许多刻画人物内心的说表和唱篇都已忘失,只能以话本形式,附了部分唱词,交给出版社,得责任编辑的帮助,终于印行出版。有人为此套用前人的诗句,发出感叹:“可怜一部《长生殿》,‘艰苦辛劳’到白头。”

杨振雄在电台

除了上述的三部长篇外,杨振雄还曾为古典文学改编过中篇《包待制三勘蝴蝶梦》《赵氏孤儿》等,他都亲自参加演出,在听众中有一定影响。

杨振雄注力于编演古典文学名著,发展提高了评弹的表演艺术。他的精湛的书艺并没有得到全面的传承,但是他为评弹艺术的高雅化,极其表现力的提高,是功不可没的,必将永远留存在评弹发展史上。

猜你喜欢
长生殿西厢记书目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长恨歌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锦袜易生尘 何处觅长生——《长生殿》中“看袜”情节的文化解读
高云连环画 《长生殿》选页
西厢记(下)
洪和《长生殿》研究的世纪回眸
《西厢记》赏读之一:惊艳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