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和《长生殿》研究的世纪回眸

2010-08-15 00:42游路湘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12
名作欣赏 2010年35期
关键词:长生殿爱情研究

□游路湘(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12)

□游路湘(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12)

洪《长生殿》研究洪氏家族文化研究

20世纪文艺思潮的更迭演变深刻地影响了洪及《长生殿》的研究。以1916年钱静方刊登于《小说丛考》中的《长生殿传奇考》为发端,洪和《长生殿》研究围绕“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的争论形成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波浪潮。“文革”中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洪和《长生殿》研究趋于沉寂。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洪和《长生殿》研究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新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第一阶段:20世纪20至40年代,资料的发掘与研究的初兴

1916年钱静方刊登于《小说丛考》中的《长生殿传奇考》,应该算是本世纪可见的最早的洪研究文章,也是本世纪洪和《长生殿》专门研究的正式开端。该文详细介绍了《长生殿》的剧情,并把它与正史、野史、私家笔记等进行比较,从而追寻传奇的渊源。及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资料的广泛收集展开。研究者们陆续发现了《长生殿》的各种版本、《四婵娟》《天宝遗事》等;随着资料的逐渐积累,研究者们展开了对文本以外的历史的考证,产生了如觉庵的《〈长生殿〉本事发微》①,叶德均的《演〈长生殿〉之祸》②。另外,在文学普及的要求下,研究者还对《长生殿》的文字和曲律备加推崇。如吴梅的《〈长生殿〉跋》(1923年)、《中国戏剧概论》(1926)、卢前《中国戏曲史》(1933年)等,都侧重在推崇文字和音律方面对《长生殿》进行了评述。

总体而言,此一阶段的研究仍处于初兴阶段,主要工作在于资料的整理。

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洪研究的第一波浪潮

在讨论的过程中,大致可以归纳出三种基本的观点:即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和双重主题说。

爱情主题说,由关德栋发轫,有周来祥、徐文斗、丁冬撰文支持这一说。周来祥、徐文斗的《〈长生殿〉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对李、杨爱情的发展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李、杨对爱情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剧作者洪在总的倾向上是肯定、歌颂了李、杨的真挚爱情。虽然剧作中也表现了深刻的爱国感情和高度的民主思想,但相对于叙写李、杨爱情的厚重,这一内容还不能提升到主题的地位③。丁冬的《〈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到底是什么》则进一步深化了“爱情主题”说,认为《长生殿》是一出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是统治者的客观地位和生活方式决定的④。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研究者们特殊的思维方式,“爱情主题”说一出,即遭到了猛烈的抨击。否定者们言辞激烈,认为“把这种好色和卖淫看作是真挚爱情的表现,这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爱情问题上的无产阶级观点完全背离的”⑤。很快,否定意见完全占了上风,形成了一边倒的趋势。“爱情主题”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沉默。于是有人提出了“政治主题”说。事实上,在山东大学中文系的讨论会上,在批判“爱情主题”说的同时就提出了“政治主题”说的基本观点。袁世硕就是其中之一。不久在《试论洪创作〈长生殿〉》中他又强调,“洪创作《长生殿》的动机,主要是借以抒写抑郁在心中的亡国之痛”⑥。左明《〈长生殿〉的人民性》也认为洪是“远取唐代安史之乱的史实,借生旦恋爱排场敷演一番,隐约其事,以寄家国兴亡之感”⑦。赞同“政治主题”说一派的论者,大多以《弹词》出的李龟年的兴亡之叹,来挖掘《长生殿》的政治主题。过于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不免会有失简单和片面,所以,这一观点虽然适应当时的形势但也没有形成主流之势。

之后,有些研究者就综合了以上两者的意见,提出了“双重主题”说。影响较大的有徐朔方、游国恩、陈友琴、程千帆等学者的论述。徐朔方在《长生殿校注·前言》认为“爱情”和“政治”这一矛盾“在洪看来是可以统一的,其意义就在于此”;游国恩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中的观点则认为《长生殿》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作者批判了李、杨爱情生活所带来的政治后果,又歌颂他们的爱情生活,同情他们的爱情悲剧,形成了双重主题;陈友琴《读〈长生殿〉传奇》认为,所谓“钿盒情缘”,爱情确实是《长生殿》的主题,否则就不成其为《长生殿》了。“不过问题不是那么单纯的”,《长生殿》不止写男女恋情,围绕这个恋情而产生的一切矛盾和斗争关系到千千万万的人民生活,这才是本书的主题⑧;程千帆在《论〈长生殿〉的思想性——对目前有关〈长生殿〉评论的商榷》则认为可以把“爱情”与“政治”矛盾的双重主题统一到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的统一基础上⑨。应该肯定地说,围绕“双重主题”的讨论,避免了研究工作中的片面性和粗暴的做法,指出了《长生殿》研究中关于主题的复杂性,同时引出作者的民族情感和民主思想等与主题倾向的关系问题,将学术研究引向研究洪的生平思想和剧本的艺术,有助于洪研究的深入,也为20世纪80年代洪研究的第二次高潮做了学术上的准备。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洪研究的多方面收获

十年动乱,内地研究趋于沉寂,港台地区仍有人陆续撰写文章,如蔡义忠、卢元骏等,曾永义的长文《洪及其〈长生殿〉》,是港台洪研究中最有分量的篇章。

不得不提的是1987年6月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组织的为期五天的《长生殿》专题讨论会。因为有此前(1987年4月)上海昆剧团首演唐葆祥、李晓改编的《长生殿》作学术基础。这次有全国各地专家云集的讨论会,很快就掀起了洪《长生殿》研究的第二次高潮。虽然这次讨论仍旧是围绕着主题而展开,但由于学术气氛的宽松,与会的专家们畅所欲言,把围绕“爱情”和“政治”的主题讨论引向深入。

吴国钦率先叫板,认为《长生殿》“是个杰出的历史剧,又是个蹩脚的爱情戏”⑫;刘辉则不同意关于“历史剧”的定义,他从晚明文学重在写“情”写“性”的文学特点出发充分肯定《长生殿》描写“爱情”的意义,认为“《长生殿》在爱情描写方面是《牡丹亭》的继续和发展”⑬。黄天骥继续坚持他在《论洪的〈长生殿〉》(《文学评论》1982年第2期)里论述的“情缘”之说的同时,进而谈到了洪爱情观的矛盾现象⑭;王永健把《长生殿》同《桃花扇》比较,认为《长生殿》也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作品,其主题既歌颂儿女真情也突出兴亡之感,其中兴亡之感是主要的⑮;宋棉友更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认为《长生殿》的主题就是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展示他们的爱情对政治造成的影响,总结历史教训,“垂戒来世”⑯。总结这些讨论的观点虽然都是三十年来传统的关于“爱情”、“政治”、“双重主题”这三种看法,但在讨论过程中因为都结合了洪的时代、生平、思想,并且在手法上运用了外国文学研究的新理论,因而在主题内容的表述上也就呈现了多义性。宗宁一结合洪的生平,认为应该把《长生殿》看作是“洪的心灵史”⑰,还谈到了关于《长生殿》的哲学渗透问题。隗芾提出了《长生殿》表现出“优秀地主阶级的爱情理想模式”⑱的观点,提出了神妓文化的设想。讨论到后半段,还多次运用了模糊思维的理论,接受美学的观点,把《长生殿》的主题概括为永恒的遗憾等等。如此,将《长生殿》主题的讨论引入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

总之,这次讨论不仅会期长,讨论充分、深入,且因其学术空气的民主和谐,成为半世纪以来关于《长生殿》主题争论各种观点的一次大展览。王起在会上的最后发言,同意“双重主题说,不同意主题分裂说”。这双重主题一是国家兴亡之感,一是儿女离合之情,而且是“借兴亡之感写儿女之情”⑲。他代表的这一观点可以看作是对半世纪以来几次关于《长生殿》主题争论的一次历史性总结。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洪和《长生殿》研究的新成果

首先,比较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对《长生殿》的比较研究,20世纪30年代,建国后均有,但主要集中在《长生殿》与《长恨歌》的比较;20世纪80年代,比较的范围扩大到《梧桐雨》《天宝曲史》《牡丹亭》《桃花扇》《红楼梦》等各类文本。受《长生殿》主题讨论的影响,这些比较研究的内容均侧重在主题方面。至20世纪90年代不仅比较文章日多,而且比较的内容涉及作品研究的多个领域。我们从题目就可看出大概:唐皑《〈沙恭达罗〉与〈长生殿〉创作方法之比较》(《国外文学》1990,2)、邹自振《生死梦幻的奇情异彩:汤显祖与洪剧作比较论》(《文艺理论家》1990,2)、刘孝严《貌似而神离,形近而神远:〈牡丹亭〉与〈长生殿〉爱情描写的比较》(《东北师大学报》1991,5)、孙京荣《〈梧桐雨〉与〈长生殿〉创作心理同构初探》(《西北师大学报》1992,2)、赵成林《感伤时代的感伤文学:〈长生殿〉与〈桃花扇〉感伤主义浅论》(《社会科学家》1995,3)、张哲俊《论〈梧桐雨〉和〈长生殿〉:两种悲剧形式》(《文学遗产》1997,2)、马建华《真情的追求与人性的复归:〈长生殿〉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爱情的比较》(《福建师大学报》1998,6)、蒋德均《〈长生殿〉与〈桃花扇〉结构艺术比较》(《重庆大学学报》2003,3)等等。从以上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文章参比的对象虽然只有《梧桐雨》《桃花扇》《牡丹亭》等不多的几种,但是比较的角度各异,他们分别从情感、意蕴、艺术、心理等多个方面对洪及《长生殿》展开论述,为新时期的洪研究增添了亮色。

其次,文化研究的介入。文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学术思潮。90年代也被运用到洪和《长生殿》的研究中。其实中山大学的讨论会上已经有学者提出关于《长生殿》的佛、道文化的思考,但由于受“主题”中心的限制,这一论述没能展开。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和模式来研究洪和《长生殿》也别有一番情致。苗怀民《〈长生殿〉、〈桃花扇〉与清初遗民心态》(《晋阳学刊》1997,2),从反思和感伤两大文化主题来论述两剧表现的清初遗民心态;刘继保《补恨与悟道:谈〈长生殿〉的宗教意味》(《天中学刊》1998,6),透过李、杨爱情故事的表层试图挖掘中国宗教文化的深层意蕴;黄南珊《〈长生殿〉的情爱文化视界》(《名作欣赏》1999,5),则把批评的聚焦定在李、杨的“情场”视界、“情缘”焦点“、情至”本旨,从而发掘剧作所表现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和内在的超越”⑳;钟东《道教文化与〈长生殿〉》(《中山大学学报》2001,4),着重发掘剧中道教文化的意义;郎净《历史的艺术解读方式:谈古典戏剧〈长生殿〉》以探究作者的文化心理、民众的思维定式为切入点,认为洪是把“安史之乱之史事以帝王之事,甚至是帝王家事来取而代之”㉑。

值得一提的,随着地域文化研究的兴盛和杭州西溪湿地的开发,洪及其洪氏家族文化研究成为本时期洪和《长生殿》研究一道亮丽的景色。

2005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周膺主编《洪氏家族与西溪湿地》。该书以洪及其《长生殿》研究为引子,从家族史的角度,对自宋代以来对杭州西溪湿地建设卓有贡献的洪氏家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介绍。主体内容为“洪氏家族及其研究”和“洪氏家族史料选辑”两部分,其最新研究成果和所汇编的以往研究成果,在洪研究和洪氏文化研究领域属较为全面、深入之列。其“洪氏家族文化研究”一说,在以往的洪和《长生殿》研究中属首次引用。所汇编的许多十分重要的古代文献,如《四洪年谱》《敦煌郡洪氏宗谱》,为首次校勘标点出版。2007年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杭州洪氏家族文化研究》丛书。丛书分周膺著《钱塘望族:杭州洪氏家族文化史》、吴晶著《嶷然人杰:杭州洪氏人物》、王庆、周膺著《韵含水石:杭州洪氏家族文化遗存》、周膺编校《烨烨斯文:杭州洪氏人物作品》四种。洪氏家族文化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洪和《长生殿》研究的新领域,

游路湘,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①如觉庵《.长生殿》本事发微[J].津逮学刊,1931,(6).

②叶德均.演《长生殿》之祸[J].戏曲论丛,日新出版社,1947,(6).

③周来祥、徐文斗《.长生殿》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J].文史哲,1957,(2).

④丁冬《.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到底是什么[N].光明日报,1957-04-07.

⑤周琪.评《长生殿》的“真挚爱情说”[N].光明日报,1964-12-27.

⑦左明《.长生殿》的人民性[N].新民晚报,1954-07-2-4.

⑧陈友琴.读《长生殿》传奇[N].光明日报,1954-09-21.

⑨程千帆.论《长生殿》的思想性——对目前有关〈长生殿〉评论的商榷[J].文艺月报,1955,(4()5).

⑪⑫⑬⑭⑮⑯⑰○18 ⑲中山大学中文系《.长生殿》讨论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1).

⑳黄南珊《.长生殿》的情爱文化视界[J].名作欣赏,1999,(5).

㉑郎净.历史的艺术解读方式:谈古典戏剧《长生殿》[J].文史杂志,2001,(7).

㉒冯文楼.对话与整合:《长生殿》多声话语的辨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6).

㉓王丽梅.论《长生殿》的人文精神[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1).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猜你喜欢
长生殿爱情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长恨歌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从《长生殿》看帝王恋
锦袜易生尘 何处觅长生——《长生殿》中“看袜”情节的文化解读
高云连环画 《长生殿》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