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OE分析的校园广场优化改造探讨★

2016-12-03 02:16李陈贞毛致异
山西建筑 2016年11期
关键词:使用者广场校园

李陈贞 毛致异

(怀化学院风景园林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基于POE分析的校园广场优化改造探讨★

李陈贞 毛致异

(怀化学院风景园林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以怀化学院书山广场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该广场的使用情况和使用者的环境行为特征,并对书山广场阶段性使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行为模式特征、景观细节处理、校园文化植入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改造方案。

校园广场,基础设施,校园文化,景观

1 概述

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简称POE)运用于环境景观设计中,指对场地在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以使用者及其需求为重点所进行的评价[1]。在整个设计过程中,POE属于一种反馈机制,将场地的使用情况、使用者的行为特征等反馈给设计师,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设计者的设计构想和对空间使用者的预设,是否与场地使用者的需求相一致,并将得出的统计结果与原初设计目标做比较,进而发现设计上的问题,为优化改造和以后同类型景观的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使设计行为成为一种科学化、社会化、人性化的理性开放系统。

校园广场是具有一定主题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校园户外活动空间[2],是校园形象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常承载着校园文化的体现、校园主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产生等功能,被称为校园“起居室”。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书山广场位于怀化学院西区主干道的端点,背靠书山,东、南、北三面为校园主干道围合,面积约600 m2,地势平坦,有一矩形广场,处于学生食堂、宿舍、图书馆、教学区的中心枢纽地带,几乎是每一位学生“宿舍—食堂—教学楼”三点一线生活的必经之路,人流活动丰富。

2.2 调查方法与内容

本次研究主要以书山广场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者对场地的满意度评价为重点,调查形式以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

1)广场行为特征分析。选择一周时间,根据使用者(学生、教职工居多,附近居民占少量)的生活节奏,确定6个典型调查时点(6:30,7:45,9:45,13:00,16:00,18:00)对广场中的场所性活动和行为痕迹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每次调查时间1 h。内容包括:看书、读书等学习活动;聊天、谈恋爱、讨论等交流活动;经过、穿越等过往活动;散步、小坐等休闲活动;拍照、游玩等旅游活动及以跳广场舞为主的集体活动[1]。通过对数据的归类与分析,得到广场的活动类型分布、时间分布特点等结论。2)广场使用满意度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现场收回98份有效问卷,以坐着休息的人为主要调查对象,了解广场使用者的身份(职业、专业);使用者在场地中比较喜欢的区域;对座椅、休闲亭、台阶等基础设施的评价;对场地的整体印象等内容[3]。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使用者的行为活动

书山广场的使用者主要包括学生、教职员工和附近居民(含教职工家属)。调查发现,所有活动中,除以老年广场舞为主的集体活动外,穿行活动的比重最高(工作日66.66%,周末49.21%);其次是交流活动(工作日17.39%,周末20.31%);学习、休闲活动占一定比例,而旅游活动最低(见表1)。

3.2 场地活动的时间分布

表1 书山广场活动类型统计表

通过6个典型时间段的统计分析,广场的活动峰值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都出现在下午13:00和18:00,主要活动形式包括休闲交流和跳广场舞,显示出户外空间活动显著的时间特征:中午和下午是活动的主要发生时段。

3.3 活动的区域分布特点

调查显示,书山广场活动频率最高的区域是木亭周围和玻璃舞台。木亭周围的活动形式主要是交流、休闲;玻璃舞台上的活动主要是傍晚周边居民跳广场舞和休息时间的学生社团活动。

4 场地评价与优化改造建议

4.1 场地综合评价与分析

综述分析,结合访谈结果,书山广场作为一个校园节点型空间,主要只起到了穿行的功能,而在展示校园人文环境、形成具有向心力、凝聚力、亲切感的校园精神场所等方面有所欠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设计之初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行为模式特征,草地上有很多人为踩出来的小道(见图1);2)周边为校园主干道环绕,在边界空间的处理上没有形成领域感;3)场地内空间划分过于简略,缺乏交往气氛;4)植物散点式布局,群落效果不理想;5)场地内基础设施过少或破坏严重,原有场地的细节处理不够细致,如入口广场看似很有形象,但是从路面人流留下的脚印可以发现,很大片区域因为阴角的存在,得不到合理的使用,甚至长上了青苔(见图2);场地内部有多处带尖角的花坛边缘,不但使人产生紧张的心理,也给路过行人带来不便(见图3);场地中虽设有多处座椅,但紧邻道路,没有处理好广场静坐与穿行的关系。

4.2 优化改造建议

1)考虑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特征。a.抄近路。书山广场位于学生宿舍到教学区的必经之路上,是学生“抄近路”行为模式的典型场所,由于上课时间的固定性,必然形成某个时段、某个方向的人流量特别多的情况,在集散区域和道路线形的处理上应充分考

虑大量瞬时人流的通行,可考虑根据人流走向开辟适当的开阔区域,在道路线形的选择上将最短路径的穿行线路与游步道综合考虑,形成赏心悦目的近路。b.边界效应。人总是希望处于自己可以把控的环境之中,既能有效的控制自己在场地的进退,又能观望到周边环境的情况,往往边界就成为了理想的场所。可以考虑在广场边缘设计一些凹形的小空间,既与主干道分隔又满足使用者的行为需求。2)打破均质空间,丰富场地空间类型。大学生作为校园广场的主要使用人群,其活动形式非常丰富,既有人数较多的集会、社团活动,又有3个~5个小团体的交往活动,还需要围合性、私密性要求相对较强的个人空间,均质的开敞空间显然不能满足上述需求。可增加半私密空间,如通过植物群落的分割、地形的改造等,形成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公共空间的空间层次,丰富场地空间类型。使用绿篱或其他方式对场地进行适当的围合,一方面增强空间的领域感,另一方面隔绝过往车辆、人流的嘈杂声。3)完善景观细节处理。完善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增加亭、廊等既能遮阴避雨又能使人停下来、静下来的设施;增加促进交往的座椅及辅助性座椅等,促进场地交往气氛的形成;改善尖角形的花坛形式。4)校园精神文化的植入。校园广场是集中展现校园文化的场所,校园精神文化的植入,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场地认同感,还能增强场地的凝聚力和亲和感,可采用主题雕塑、文化景墙等多种象征、隐喻的手法将校园的精神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凸显场地的精神内涵。

5 结语

现代设计程序不应在项目实施完成之后就画上句号,通过POE的分析能够帮我们证实设计的合理性,为方案优化和同类型的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是真的做到以人为本的有力手段,是一项值得在设计领域推广的方法。

[1] 冯蕙萌,何韶瑶,张 洋.基于POE研究的校园开放空间优化性改造——以湖南大学三个小型广场为例[J].华中建筑,2012(3):112-118.

[2] 李 震,肖 鹏.营造校园“起居室”——以若干在汉高校校园广场为例看我国大学校园广场规划设计的法则[J].建筑,2002(4):83-86.

[3] 谢秋兰,梁 兰.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校园绿地使用状况评价[J].中国园艺文摘,2013(8):74-75.

Discussion on campus square optimization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POE analysis★

Li Chenzhen Mao Zhiyi

(LandscapeArchitectureSchool,HuaihuaInstitute,Huaihua418008,China)

Taking the Shushan plaza of Huaihua Institut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mad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usage situation of the square and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user, and mad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o Shushan plaza stage use situation, from the behavior mode characteristics, landscape detail process, campus culture implanted and other aspects, proposed the optimization reconstruction scheme.

campus square, infrastructure, campus culture, landscape

1009-6825(2016)11-0003-02

2016-01-29

李陈贞(1983- ),女,讲师

TU244

A

★:怀化学院课题“大学校园广场景观环境设计与行为研究——以怀化学院书山广场为例”(课题编号:HHUY2014-04)

猜你喜欢
使用者广场校园
布鲁塞尔大广场
在广场上玩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抓拍神器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
梦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