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2016-12-03 19:49马彪
人间 2016年30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大数据数据库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临,大数据技术在医疗卫生、社会管理、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仍有欠缺。本文试分析大数据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契合点,探讨将大数据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性并给出其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生态文明建设;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039 -02

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一)什么是大数据。

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人类发展史划分为三次浪潮:即第一次浪潮的农业文明、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和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在这本书里,他将大数据称之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这是大数据的首次提出。步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已经完全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时代里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信息量巨大,每天都有海量而又复杂的数据信息产生,而传统的数据处理工具越来越难以承担对数据的收集、储存、检索、共享、分析和视觉化的功能。由此产生出“大数据”一词。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其报告《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中将大数据定义为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1]。

(二)大数据的特点。

1.种类繁多、信息量巨大复杂。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而又无穷尽的数据内容。迄今为止,人类生产的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量为200PB,全球人类历史上说过的所有话的数据量大约5EB,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90%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2]

2.速度快。

大数据速度之快,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大数据的产生和传播的速度快,例如我们每个人每天打电话、上网聊天、购物等行为,会迅速的产生许多数据。另一方面则是大数据处理速度之快,与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相比,大数据处理的“1秒定律”要求在处理大数据时要在秒级时间范围内给出分析结果,以避免时间太长而失去数据的价值。

3.开放性。

我们可以在利用网络查询政府的“三公支出”、工作报告、财政预算等政府信息,也可以观看诸如哈佛、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的公开课。这是我们作为个人可以掌握了解的数据,也是政府、高校等单位对全体社会开放的数据。反之,我们个人的数据也被其他单位、个人所掌握了解,例如,我们的购物喜好被购物网站所知晓以便对我们推销相关商品。这些都体现了大数据的开放性。

(三)大数据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成熟,使其自身不断应用于医疗健康、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英国的国家卫生与临床研究所利用大规模的临床数据研发较便宜的药以替代现有昂贵的药;通过分析网民的言论数据来研判网络舆情、舆论走势,可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购物网站根据顾客的浏览、购物记录定期给顾客发送邮件以推销产品,不仅节约了顾客时间,也增加了其销售量。可以说,大数据技术极大的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助力了商业经济繁荣、强化了政府管理,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我国学术界最早提出和阐释生态文明概念的是叶谦吉教授,他认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3]俞可平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4]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文明的本质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利共生,既要摒弃“人类中心论”也要反对“生态中心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隐藏在高速增长的GDP背后,是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水污染、雾霾、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问题的频频出现不仅给国家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也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党的十七大上,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了政治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十三五”规划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其中。上述党和政府的报告、文件和规划标志着党和政府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并且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骤、方法。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随着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制定了许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政策、法规、举措。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大幅下降,环境效益明显,“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5]要真正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就要充分利用好大数据,让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大数据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

(一)效率性一致。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关系到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我们要更进一步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建设领域我们要加强生态数据的搜集记录工作,记录每一天发生的各种生态变化,如监测河流湖泊污染物指数、统计森林植被覆盖率等工作,这些工作复杂内容多样。需要一个高效率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完成。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的采集、导入与预处理、统计与分析、挖掘这一系列的过程,可以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其数据处理遵循“1秒定律”,更是让其他数据统计技术望尘莫及。

(二)开放性一致。

随着我国的生态治理模式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前的政府控制型生态治理、到改革开放以后的政府管制型生态治理,在再到新时期的政府与社会合作型生态治理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已不再是光靠政府之力完成,而是要求在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政府与社会的互相合作,共同治理,共同建设。政府开放其掌握的各项生态数据,并与以企业、环保组织、公民个人等所掌握的生态数据相互共享,协同合作。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开放性意味着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之间都可以更容易获得彼此之间的的数据。这对于实现政府与社会、个人的数据共享,互通有无,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生态文明建设还关系到每个人能否健康幸福全面的发展,每个人都是其参与主体,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由于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因此只有在一个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基础之上,个人才能真正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而大数据技术恰恰可以实现这一要求。

(三)大数据揭示了环境保护的客观规律。

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可视化分析、数据挖掘算法、预测性分析、语义引擎、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等过程来搜集、分析各地区各类别的生态数据从而揭示出环境保护的客观发展规律,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技术注重因果性、确定性不同,大数据更注重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分析,预测到未来发展趋势。

四、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建议

大数据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可以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契合。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战略发展机遇期,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大力发展大数据技术及其产业,并广泛推广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

(一)整合生态数据库,建立统一开放共享的生态大数据库。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保护等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建立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生态数据库。1982年,中国科学院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建设科学数据库的设想,旨在将分散的专业数据库通过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建设实现集成、共建与共享,迄今为止建立了7个学科类别,1个应用平台,这些数据库和应用平台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但笔者发现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区域生态数据库基本仍未建立。(目前在网络上只找到了新疆资源生态环境数据库)另外,数据库的开放性各有不同,如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要素数据库,可以申请注册用户帐号登录查看相关数据,也可以人工咨询,十分便利。而于2014年6月建立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数据库,笔者在网络上无法查到其网站平台。可见我国生态数据库的建设、发展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国家应该大力投入生态数据库建设,科学布局,统一规划,整合现有的生态数据库,加速推进各省生态数据库的建设,建立一个生态大数据系统平台,在这个系统平台上既可以查到各省份的生态数据,也可以按照生态类别查阅到不同种类的生态数据,同时要提高开放性,方便社会、个人查阅数据,要按照有关规定,涉及到国家安全、个人隐私的,予以保密不对外开放,不涉密的应予以开放。实现与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享数据库。

(二)培养精通大数据与环境保护的复合型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最终要靠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生态文明建设更亟需一批既懂环境保护,又精通大数据的人才。当今大数据人才普遍稀缺,分析机构Gartner已经给出了预测。到2015年,全球将新增440万个与大数据相关的工作岗位,且会有25%的组织设立首席数据官职位。由于我国大数据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大数据产业还不是很完善,大数据人才也比较匮乏,单靠社会组织、企业自发培育相关人才,成本高、时间长,是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必须从国家层面将大数据人才培养纳入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发展大数据产业,培育精通大数据技术与环境保护的人才,可以在高校中开设大数据课程、试点开设大数据相关专业、培养具有相应学历的人才。政府应制定有利于相关人才培养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教育培养的成长体系,形成完整的人才成长培养链,打造良好的环境凝聚人才,通过优质的服务吸引人才,用合理的待遇激励人才,培养出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精通大数据与环境保护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纵观国际,我国的生态建设、大数据技术都还远落后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2009年,美国政府宣布实施“政府开放计划”(Open Government Initiative),其“一站式”政府数据下载网站Data.gov正式上线,按照原始数据、地理数据和数据工具三个门类,目前该数据库整合了近17万个联邦政府的数据库,包括了农业、气象、金融等近50个门类。其中生态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类别,涵盖了生物多样性资源、生态系统服务性资源、土地覆盖动态性资源三大资源。我们应该密切与这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汲取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与之建立高级别的大数据与环境信息合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邀请国外的专家学者为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咨询、培养人才。同时我们也要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契机,引导构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大数据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从生态文明观的视角看,我们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共同合作研究开发,才能提高对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共同建设好人类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郭晓科.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2]朗为民.漫画大数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页

[3]刘思华.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兼述我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4]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05/c_1115187518.htm.

作者简介:马彪(1991.6—),陕西西安人,回族,武汉理工大学政治学业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与政府治理。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大数据数据库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