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智能:数字化转型利器

2016-12-04 02:49孙杰贤
中国信息化 2016年1期
关键词:直觉决策预测

文 | 本刊记者 孙杰贤

商务智能:数字化转型利器

文 | 本刊记者 孙杰贤

这两年,商务智能BI几乎完全淹没在大数据的喧嚣中,我们也似乎忘记,发展大数据的目的之一便是实现商务的智能化。2016年,有关于大数据的喧嚣与纷扰将渐渐退去,而像BI这样的前端应用将进入我们的视野。

当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标配,数字化成为企业努力的新方向。

当代数字分析师与商业战略家布莱恩·索利斯提出了“数字达尔文主义”一说,意为:信息社会,达尔文“优胜劣汰”的进化观依然适应;面对数字化浪潮,那些观望、等待以及数字化能力和水平低的企业最终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因此,如果说“未来的每一个企业都将是IT企业”难免偏颇,那么,“未来的每一个企业都将是数字化企业”的说法相信无人反驳。

因为大数据,BI会更强大

“信息化的重点是企业IT基础设施和系统的建设,而数字化则是企业基于信息化而建立起来的、面向互联网的崭新商业模式,其中企业级的数据探索和发现变得至关重要。”“IT老兵”潘应麟这样理解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区别。

30多年的职业生涯,潘应麟从未离开过IT行业:在甲骨文工作了12年,之后进入微软担任大中华区企业和合作伙伴部门总经理;微软之后,他相继担任红帽软件大中华区总裁和SAP中国副总裁;现在的他是Qlik中国的董事总经理。相比微软、甲骨文、红帽和SAP这些路人皆知的行业大腕,Qlik这个名字不够响亮,但是Qlik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商务智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I,是潘应麟所看好的,而Qlik则是这个领域的翘楚。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Gartner认为,数字化时代,企业追求的是一个“快”字:对市场的反应要快,决策和战略调整要快,而这正是BI的核心诉求所在。

这里先简单梳理一下大数据和BI的关系。很多人都把大数据和BI混为一谈,认为大数据是BI的升级和替代,因为相对于BI,大数据的数据来源更丰富、处理能力更强(尤其对非结构化数据)、效率更高。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大数据和BI之间并不是竞争性的关系,所以不存在谁替代谁的问题。以Hadoop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是后端平台,关注的数据的管理和处理的高效性和安全可靠性;而BI是前端应用,进行数据的取样、建模与分析,既可以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关联,也可以与Hadoop等大数据平台关联。

因为大数据技术,BI会变得性能更高、功能更全。

BI有三大核心应用场景:描述性报表(即解决过去某一段时间发生了什么的问题)、数据发现(解决为什么会发生的问题)和预测建模(解决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的问题)。如果BI能够准确的做到这3点,对于企业来说绝对称得上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神器。

很抱歉,这些决策不一定是您想要的

所以,我们看到,在过去的几年,BI一直是CIO的首要技术任务。然而遗憾的是,当前的BI有点像几年前的ERP,企业对之又爱又恨。

看过美剧《全能侦探》的人相信对下面一句对白并不陌生——“您看,已经有多项计划制定出来,以此来帮助您通过适当的梳理和分析相关事实作出决策,而且这些事实都指向正确的决策。但是,很抱歉,这些决策也许不一定是您想要的。”

这也是BI目前处境的真实写照。BI的确有其独特价值,但部署后,企业却发现其犹如鸡肋,光彩全无,于是被束之高阁,造成投资的浪费。

究其原因,潘应麟认为是BI在某些企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最主要症结不在于BI而在于企业。“BI价值的发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高质量的数据,而部分企业由于在企业文化、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并没有为BI和数字化而做相应的调整,从而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数据:全面而准确。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多数企业在IT治理上还需更进一步。我们做过一项调查,在65%的企业中,当数据与直觉相矛盾时,管理层的决定是:忽略数据,相信直觉。在这种情况下,BI是无法发挥其应用的价值的。”

然而,“世界变化很快,BI却发展缓慢”,我们必须承认这一事实。传统BI的部署时间一般在18个月作用,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报告则需要6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所以BI需要与时俱进。

忽略直觉,相信数据

“数字达尔文主义”告诉我们,面对数字化的浪潮,不能观望和等待。可以预见,未来5年,企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将迎来一波建设高潮。

工业化社会的高度发展建立了既定的秩序,我们被禁锢在固定的、集中的工作和学习模式中,对于相关信息和知识的获取的渠道或者平台也更为固定且单一。然而,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显然这样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透过这种数据激增的现象抓住数据的本质,去分析、总结和预测未来,从而对我们的工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而所有的这一切对于我们固有的学习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颠覆。

所以,当大数据技术的日趋成熟,当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一种使命,包括大数据在内的技术将从概念炒作转向实践应用,而BI也将以崭新的姿态重回人们的视野。

对于BI下一步的发展,潘应麟持这样的观点。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将不断加速,而展望未来或预测可能性的结果将成为一种习惯和常态,这一点毫无疑问。在数字化转型动因下,治理有序的数据发现将变得必不可少。数据在优化的同时,来源也将不断丰富,而更多来自外部的数据将被提供决策分析。技术层面,支持多终端协作、移动化和数据可视化将变得更加重要。当然,开放的标准和开放的生态也非常重要。

不可否认,对未来做出准确的预测很难,但是随着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需要我们更快地做出更多分析和预测。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人们对于如何在诡谲多变的商业世界中做出正确预测的渴望,而做出更精准的预测的前提则是基于对于信息资源的及时、有效和准确的获取。而当前浓厚的数字化氛围和大数据技术的落地,将为此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相信,很快会有那么一天:当数据与直觉相矛盾时,管理层的决定是:忽略直觉,相信数据;而不是反之。

猜你喜欢
直觉决策预测
无可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直觉为舵 意象为帆——儿童直觉线描的“意象”表现教学实践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