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语文教材 妙教英语文学

2016-12-05 11:00杜锐
关键词:英语文学人文价值语文教材

杜锐

摘 要:文学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借助语文教材开展英语文学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教师可以依托语文教材选择一系列相关英语文学语料进行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充分实现英语教学的人文属性。

关键词:语文教材;英语文学;语料;人文价值

文学是语言、情感、思想以及文化等的结合体。正是这些元素使得文学教学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具有深刻的意义。首先,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能够激发其兴趣,塑造其道德观;其次,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悟识、哲理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摆脱“语言教学就是语言知识讲解”的狭隘格局;最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化的反映,阅读文学,就是在夯实双基、增强文化意识。

当前,高中阶段学业重、课时紧,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开展英语文学教学?笔者在此提出“借助语文教材”的策略。该教学策略,不仅具备上述文学教学的普遍功能,而且还具备自己独有的优势。其一,因为有语文课的铺垫,这种文学教学能够速启学生的已有图式。图式理论给输入型教学的启示是:教师在输入新信息时,最好能够启动接受者已有图式,从而为后续的高效处理信息做一铺垫。其二,这种文学教学,就同一意思、同一主题,提供了英汉两种表达形式,因此可以对比式地聚焦语言形式,乃至形式背后的文化、思维等差异,从而强化母语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一、借助语文教材进行英语文学教学的前期准备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借助语文教材进行英语文学教学,并不是所有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关的英语文学作品都可以拿来作为教学的材料,所以要对语料进行选择,而经选择的语料有时候又不能直接用于教学,就需要对语料进行改写,而英语文学教学又不是英语教学的全部,有时候教学的时机一样需要把握。因此,前期工作需要从语料的选择、语料的改写和教学的构思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语料选择

1.选择语文课文的经典英译

学习语文课文经典英译作品,可以使学生启动抑或拓展大脑中的原有图式,从而降低难度,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对语文课文和英译作品的对比中找出异同点,高效掌握中英文各自的表达方法和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像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再别康桥》《记念刘和珍君》等都有经典英译。

2.选择翻译作品的英语原文

现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有不小比例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相对于语文课文的经典英译,翻译作品的英语原文更加经典,更加地道。对这类英语文学作品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中英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和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且还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甚至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辨。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里的文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其中有一句: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这句话中的“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有学生认为表述有问题。从对应的原文“There is nothing I have to do in order to be loved—mothers love is unconditional”可以看出,翻译成“因为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更通顺。

除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新没有新闻》《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些翻译作品都能找到英语原文。

3.选择语文单元相同主题的英语作品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不足,温儒敏提出“1+X”的阅读模式,这里“X”指的就是附加的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1] 。这种主题式阅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趋势。笔者在此依照语文每个单元的主题,适时地补充一些相关的英语文章,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有一定意义。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描写自然,其中的《荷塘月色》《古都的秋》等文章都很优美。笔者在学生学习这一单元时选择了济慈的“To Autumn”(《秋颂》)进行阅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地道的语言,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中西文化对秋天的不同描述和歌颂。

(二)语料改写

受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现成英语语料中的一些词语、句式在现代英语中并不常见,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进而会消减其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前需要进行必要的改写,比如将一些生僻词、古词替换为常见词,最好是核心词,如果不影响理解甚至可以直接删除;将一些不常见句式替换为常见句式。当然,对语料的改动应尽量保留原作的美感,例如诗歌的韵脚韵律。

(三)教学构思

借助语文教材进行的英语文学教学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在课前、整节课或者由学生课后自学。如果语料简短,如一些简单的诗歌,可放在课堂内的前10分钟进行。如果教师觉得某篇语料,在形式或是内容方面特别有价值,值得挖掘、强调、训练,进而形成某个专题教学,大可利用整节课围绕其进行深挖拓展。对于有些篇幅较长的语料,可以印成资料作为课外阅读任务布置下去。当然,对于篇幅较长的语料,教师也可以先选择某些重要片段,在课前抑或整节课进行赏析,然后再将补充阅读放在课外。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教师能够挖掘出语料与日常教学内容间的衔接点,将英语文学教学与日常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整节课上起来如行云流水。

二、借助语文教材进行英语文学教学的案例举隅

【案例1】《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作为徐志摩诗歌作品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该诗以其出色的音乐美、形式美,还有真情实感,在现代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也博得世人的赞叹与喜爱。该诗在网络上也有对应的英文版与朗诵视频,这正是英语文学教学的资源。笔者在课前引入许景城的完全韵文版译文,并配上相关的朗诵视频,极力营造了一个艺术美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欣赏完毕,要求学生练习朗诵,尤其是诗歌的首尾两段。学生踊跃参与,把这音乐性的朗读教学推上了新的高度。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Just as quietly I came,

Waving gently farewell

To the western clouds aflame.

...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Just as quietly I came;

Waving gently my sleeve,

To clouds Ill leave with no claim.

【案例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节选自美国哲学家佛洛姆《爱的艺术》一书。笔者在高一下学期学生刚学完此文之后,利用英语课的课前十分钟,展示部分原文,引领其欣赏。该段文字包含了大量的高中英语重点词汇和短语(见画线处)。

The infant, at the moment of birth, would feel the fear of dying, if a gracious fate did not preserve it from any awareness of anxiety involved in the separation from mother, and from intra-uterine existence. Even after being born, the infant is hardly different from what it was before birth; it cannot recognize objects, it is not yet aware of itself, and of the world being outside of itself. It only feels the positive stimulation of warmth and food, and it does not yet differentiate warmth and food from its source, mother. Mother is warmth, mother is food, mother is the euphoric state of satisfaction and security.

除此之外,该语段还包含if引导的虚拟条件句以及what引导的名词性从句。这些都为复习所学知识提供了契机。

【案例3】非谓语动词是高一重要的语言知识,但枯燥的规则演绎可能抑制学生的兴趣。倘若将语言知识依附在有趣的内容之上,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其理解,形成长期记忆。这些有趣的内容,就可以借助语文教材来选择。笔者在讲授这一语言现象时,就是利用了学生正在学习的杜甫作品《登高》。

On the Height

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steep, sad ape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beaches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Far from home in autumn, 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After my long illness, I climb along this height.

Living in hard times, 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rty, I gave up my cup of wine.

这首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作品被许渊冲翻译得高妙无比。其中最后两句,恰是运用了非谓语动词作状语。在“意义先行”的原则下,笔者先是引导赏析,然后聚焦形式,启发思维,最后再举例操练,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度很高。

【案例4】习题的设计同样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中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段内容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笔者将其英译改成相应的填空题,使学生对原先颇感头疼的填空题变得乐于接受了。

True fighters dare 1 (face) the sorrows of humanity, and look 2 (unflinching) at bloodshed. How 3 (sorry) and 4 (joy) they are! But the Creators common device for ordinary people is 5 (let) the passage of time 6 (wash) away old 7 (trace), 8 (leave) only pale-red bloodstains and a vague pain. And he lets men live on 9(ignoble) amid these, 10 (keep) this quasi-human world going. When will such a state of affairs come to an end?

We are still living in such a world, and some time ago I 11(feel) I must write something. A fortnight has passed since March 18 and soon the forgotten Saviour will be descending. I must write something.

(参考答案:1. face; 2. unflinchingly; 3. sorrowful; 4. joyful; 5. to let; 6. wash; 7. traces; 8. leaving; 9. ignobly; 10. to keep; 11. felt)

与此同时,从字面走向字里,教师也可设计一些超越语言层面的内容、思想问题,将英语教学推向高潮。如:

(1)Why did Lu Xun use a pair of antonyms “sorrowful” and “joyful” to describe true fighters?

(2)In this paragraph, Lu Xun mentioned twice that he had to write something. So why did Lu Xun mention this twice?

以上四个案例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习题四个层面展示了笔者借助语文教材中课文的相关英语作品进行的教学实践。其实可聚焦的地方远远不止这四个层面。例如笔者还利用朱纯深译文《荷塘月色》来进行英汉语言、思维对比,利用亚历山大·蒲柏的《独孤颂》(Ode on Solitude)同步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叩问我们的现代工业文明。总而言之,语文教材其实是蕴含无尽财富的,值得英语教师挖掘。

三、借助语文教材进行英语文学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英语教育的人文价值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始终禁锢在工具论思想之中。这种思想衍生的,还不完全是“将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从而进行的‘为用而教”,更多的是“将语言作为‘得分工具从而进行的‘为考而教”。在这种形势之下,补充相应的文学语料是一条有效的弥补人文性不足的途径。笔者借助语文教材的英语文学教学可以说就是这样一条“增加学生精神体验、提高其艺术鉴赏力”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它也并不是排斥“交际”与“应试”,而是同样包含与提供“聚焦形式,学习知识”的过程与平台。

(二)有利于母语文化的增补和传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了“文化意识培养”目标。但是这种目标更多地偏向于了解西方文化,与此配套的教材也毫无疑问地包容了更多的西方文化内容。“曾有人统计过,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英语文化内容高于本土文化内容一倍以上”[2]。笔者所选择的语料并非完全都是西方原著,不少语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篇英译,可以说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呈现母语文化,因此可以加强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了解,甚至加强母语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笔者在借助语文教材的英语文学教学实践中,深感语料在提高学习兴趣、促进理解背诵、开拓文化视野以及培养人文品位诸方面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因此,作为教学的重要参与者——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课程意识,从而能够挖掘符合学情的课程资源。在这一挖掘过程中,一面重要的旗帜便是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像许国璋教授说的那样,“我教学生,从来不会以教会几句英语或一种英语技能为目的,而是要教学生怎样做人,是英语教育,也即用英语来了解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3]。

参考文献:

[1]温儒敏. 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J].课程·教材·教法,2016(6):6.

[2]刘妍.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薄弱问题管窥分析[J]. 现代阅读,2013(1):156.

[3]王轶群. 高中英语诗歌选修课程开发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英语文学人文价值语文教材
人文价值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体现
原生态音乐的价值体现
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思考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英语文学教学中学生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策略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人文价值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