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6-12-06 15:57向菲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49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内容课文

向菲

文质精美在新的初中语文课本中,编排了大量文质精美的文学作品,我们完全有条件利用这些文学作品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下面谈谈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一同探讨。

第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的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了“黑线”,微风送来铃铛“叮当、叮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 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方面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大力量,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第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尽能恩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就“接轨”要求教师在 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同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 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回忆”和“联系”。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 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的本身。

第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笔者认为,每一篇课文都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奸妄;有的鞭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 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内容课文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