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校女性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2016-12-06 14:53秦琴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6期
关键词:现状及对策云南省心理健康

秦琴

摘 要:对云南省高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云南省高校女生普遍存在的各种心理失衡现象,并探讨了社会和高校如何针对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各种有效的心理调适,帮助其克服来自社会和自身的障碍,从而培养高校女生优良的心理素质。结果显示: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于大学女生的全部求学阶段;将女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德育工作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女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积极创新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云南省 高校女生 心理健康 现状及对策

近代教育学家张骞说过:“女子教育是家庭之根本,女子无学则家庭教育不良,家庭教育不良,则社会趋向不正。”可见女子的文化素质已经与整个民族兴衰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高校女生作为中国女性的一部分,其整体素质也会影响整个社会民众的素质水平。而女大学生作为高校校园的重要群体,受其自身性别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是要应对社会日益剧烈的竞争;另一方面是还要承受社会对女性存在的普遍性歧视。不仅因为几千年封建传统和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的社会、文化和生理定位,使高校女生比男生将面临着更多元的压力,还因为当代社会要求知识女性在成就事业的同时要肩负起家庭的重担,更因为高校女生在发展成才过长中必须不断克服自身认识上的局限性和弱点。本文通过对云南省高校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云南省高校女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总结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缺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以云南省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玉溪师范大学、大理大学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是1973年由Derogatis编制的,由王征宇于20世纪80年代翻译成中文并引入中国。该量表共包含90个项目,有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每道题均采用Liter 5级评分制,1代表“无症状”、而5代表“非常严重”。总分≧160分表示心理状况为阳性。该量表包含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症9个维度。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用于中学生群体,其同质性信度在0.6796~0.8792之间,分半信度在0.7029~0.8532之间,各分量表与总量表分的相关系数在0.7322~0.9009之间,说明该量表适用于中学生群体。[2]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查阅收集高校女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文献。

2.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参加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估工作老师进行访谈,探讨实际评估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交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见。

3.观察法和实地考察法

对部分院校进行实地考察与观察,验证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并直接调查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数理统计法

对获得的数据根据统计图、表的形式进行整理分析,以便找到显著原因,进而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策分析。

5.调查问卷法

本次调查每所学校发放200份问卷,五所学校共发放1000份问卷,问卷随发随收,百分百回收,共计有效问卷988份。[3]

四、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

该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10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988份,合格率为98.8%。如表1所示,988名有效被测的女生中,汉族(92.3%)明显多于少数民族(7.7%);农村学生占82.2%,明显多于城市(17.8%)学生;昆明地区(63.3%)多于其它地(39.7%)区;大一(24.6%)和大二(51.3%)学生多于大三(24.1%)学生;独生子女的学生(18%),少于非独生子女的学生(82%);大部分学生(96.3%)的父母没有离异;文科(58.2%)多于理科(41.2%);有少数贫困(18.6%)。

2.云南省高校女生是否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比较

由表2可知,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着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再加上成长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很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造成心理失衡,妨碍他们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此次调查中,贫困大学生有184 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8.6%;结果显示,贫困生的人际关系得分高于对照组,这可能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经济拮据、家境贫寒的环境中,不仅对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影响,也让他们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和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及过分内向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和冷漠心理油然而生, 对人际关系也变得敏感多疑, 不愿让别人多了解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 害怕被别人看不起, 总是把压力埋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从此次调查研究所使用的( SCL-90) 量表结果显示, 抑郁的表现尤为突出。从而导致了贫困生情绪低落、忧郁,对生活的兴趣减退、缺乏活动愿望、丧失活动动力等特征,也包括失望、悲观以及与忧郁相联系的其他感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 贫困大学生存在着普遍的抑郁心理遇事易从消极方面进行归因有的甚至会走向极端。同时,来自于经济上和学业上两方面的压力而导致贫困生的焦虑情绪也不容忽视。如果对自我不能形成客观的评价,往往会产生错误的思维定势,对周围人和事的看法发生偏执。这种心理在大部分贫困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贫困所带来的挫折感, 使他们对社会对他人都存在着一种戒备心理。[4]

3.云南省高校女生不同年级心理健康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大学生9 因子分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 均为0.0 0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障碍以大学二年级最为严重,一年级和三年级最轻。本次调查发现大学二学生心理问题相对较多,以二年级尤为突出。大一学生成功考上大学后,来到了高校,以高度自信和兴奋的心情去感受新环境,二年级学生表现出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下降的情况,在此期间大学生对异性的交往、困惑是突出问题。三年级是大学生心理转变成熟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学校园环境逐渐适应,知识阅历不断丰富,自我意识渐趋成熟,自我调节控制能力日提高。大多数大学生心理发生转变,学会适用、独自解决问题、独立思考。三年级学生S C L 一90 得分的下降,表明大学生明显的心理成熟过程。[5]

4.不同民族各高校女生的心理健康的比较

结果如表4所示,不同民族高校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P<0.05。对云南省高校女生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进行比较,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少数民族学生比汉族学生更容易产生躯体化、压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因子和精神病性等心理问题;云南少数民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活学习等各个领域内存在其自身的特点,由于时间、费用等原因他们很少有机会参加娱乐活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学校外的人,同时从心理问题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比汉族学生高,这与国内已有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结果相同。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问题中,除了压迫症状外,总体心理阳性、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症状,比汉族医学生的出现可能性要高。这些可能与少数民族面临的学习及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应激源较多有关。

综上所述,云南省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汉族学生;除了恐怖症状外,躯体化、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总体心理阳性症状比汉族学生出现率要高,各种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汉族学生。总之,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忧,应关注他们特有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6]

5.不同地区高校女生心理健康的比较

表5显示,与其他地区相比,昆明地区高校学生各因子均分大部分高于其他正常成年人,只有人际关系因子均分略低于其他正常成年人。但是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均分上与其他正常成年人相比呈现明显差异(p<0.05),该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明显多于一般人,而地处经济相对发达的昆明地区,大学生感受到的各种压力更加明显,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与人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昆明地区高校学生SCL-90 各因子均分大部分高于其他正常成年人水平,说明昆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比一般公众差,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高校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要高出其他普通

民众。[7]

6.不同户口高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

表6所示,不同家庭居住地的高校女生在心理健康及其各维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8]

7.云南省不同专业高校女生心理健康分析

表7显示,理科生在躯体化、抑郁、偏执、强迫、依赖、和精神病倾向的方面,理科生高于文科生,但差异不显著; 在人际关系和敌对两个方面,理科生高于文科生,而且文理生之间差异显著; 在焦虑维度上,文科生高于理科生,但差异不显著。[9]

8.父母是否离异高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

表8显示,离异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在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心理不平衡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且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因子均分在三项上均是高于完整家庭的。在对接受调查的37名离异家庭背景的高中生的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所以, 对待离异家庭背景的大学生, 学校和家庭两方面都要负起责任来。一方面, 在学校, 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中, 我们除了传授给他们一些主动与人交往的技巧外, 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利用这些已经获得的交际资源来满足个体内在的心理需求。此外, 在学生进校时, 我们应该首先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其中一定要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对于这种离异家庭的大学生,班主任与学校心理教师应尤为关注。另外, 教师还特别需要与离异学生的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 因为单亲家庭父母在对待孩子方面更易走极端, 要么是过分溺爱, 生怕关心不够, 有所亏欠, 要么是全身心付出, 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要么是组建新的家庭, 忽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教师通过与离异家长保持紧密联系, 可以引导家长们采取恰当的、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 家长要让孩子正面现已形成的这种家庭格局,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承担适当的家庭责任, 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与能力, 让他不至于在混乱的家庭关系中迷失自我方向。[10]

9.是否独生子女高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

表9显示,独生子女相对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除躯体化、焦虑、敌对、偏执项目外,独生子女在其他各项上的得分均低于非独生子女。对于这样一个结果,必须理性地看待:首先,独生子女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这说明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人口的质量,独生子女的教育也逐步趋于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独生子女没有心理问题。从测验结果来看,独生子女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方面存在轻微的心理失调。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好只是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其次,独生子女大学生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密不可分,也与独生子女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成长得较为顺利有关。也就是说,该测验结果只反映了他们在大学及以前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独生子女一旦离开校园, 独立面对生存、事业和诸多社会问题时,可能还会产生相当多的心理困扰。第三,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与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较多的挫折和压力有关,一般来说,非独生子女多来自农村和偏远的地区,生存条件和个人发展的机会都远不如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以后的适应也面临较多的困难,出现一些心理困扰是可以理解的。积极的心理调适不仅有利于他们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也将有利于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以后的人生。

五、结论与建议

1.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于大学女生的全部求学阶段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公共必修课程,但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内容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主。笔者认为为增强高校女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女生所出现的心理困扰不同,如低年级女生多以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比较突出,高年级女生则面临异性交往、就业、升学等巨大压力,在大学的每个阶段都开设专门针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制定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以便及时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2.将女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德育工作相结合

首先,要在高校树立心理健康教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做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全员重视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在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帮助女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动机,还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用灵活、自然的方式向女生传授、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将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女生专题讲座、座谈会等方式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女大学生加深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和把握, 培养她们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意识。

3.开展形式多样的女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积极开展针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女生在活动中提高能力,悦纳自我,展现自信,追求自尊,加强对她们的人际交往、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等。

4.积极创新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有效途径

注重开展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建立系统完善的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针对女生心理情感比较敏感,有时不愿意直接面对心理咨询师的现象,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作用,通过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让女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可以组建朋辈心理互助中心, 培训一部分对心理咨询工作富有热情及责任感的学生,通过心理热线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开展朋辈间的心理咨询与帮助。[11]

参考文献

[1]陈少萍.高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校园心理,2009,7(1)

[2]舒建国.高校女大学生心理问题透析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108-109.

[3]边小玲.高校女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2014,17(6):37-38.

[4]常小莉.高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甘肃教育[J],2008(2).

[5]吴涛.高职院校女生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素质教育)[J],2007(1).

[6]李文戈.女大学生自我接纳和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3,(2):125-131.

[7]朱慧敏.华师女大学生心理研究[D].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0

[8]陈媛.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自我歧视倾向的形成与教育.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J],2002,(3):39.

[9]张大均.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中国高等教育[J],2008(11):42.

[10]陈水平,郑洁江西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代预防医学[J],2008,35(17):3354-3356.

[11]程红娟,张春和,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1(1):88-90.

猜你喜欢
现状及对策云南省心理健康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书法教育实施的现状及对策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