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纽约家族企业的中国慈善路
——访米尔斯坦亚美医学基金会创始人米皓文

2016-12-07 02:39左娜
国际人才交流 2016年10期
关键词:米尔斯纽约慈善

文/左娜

一个纽约家族企业的中国慈善路
——访米尔斯坦亚美医学基金会创始人米皓文

文/左娜

米皓文(中)与中国合作伙伴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右)、儿子迈克尔·米尔斯坦

在移民储蓄银行大楼董事长楼层,稳重典雅的装潢营造出一种美国传统企业特有的氛围。如果不是走廊书柜那一溜排开的《四库全书》、办公室挂着的书法作品,以及董事长先生的中文自我介绍,很难想象到这个传统的美国家族企业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

“你好,我叫米皓文。” 移民储蓄银行董事长、米尔斯坦地产公司董事长霍华德·米尔斯坦(Howard P. Milstein)先生这个地道、文雅的中文名字透露出他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浅。

“‘皓’代表明亮和洞见,‘文’代表文化和人文,希望我能像这个名字的寓意一样,用米尔斯坦家族对慈善事业的真诚与远见在中美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

2011年,叱咤商界和慈善界的纽约米尔斯坦家族在米皓文的率领下创立了米尔斯坦亚美医学基金会(MMAAPF),旨在为美国、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最优秀的医学研究机构和人才之间的交流及合作研究提供资助,以推动全球医疗健康水平。

今年10月,米皓文先生也因米尔斯坦亚美医学基金会对推动中国医学事业的贡献将获得中国国际人才

交流协会颁发的“马可·波罗奖”。

来中国做医学慈善

一个远在纽约的企业家,为什么选择来中国做医疗慈善?

“中美两国医学慈善史可以回溯到1915年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会对北京协和医院的贡献。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希望尽一己之力延续这份奉献的传统。”

米皓文解释,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交流。“我认为双方在一起做一项事业是增进了解和沟通的最佳途径。医学是全人类共同的课题,加上我们在美国已经成功做过不少医疗方面的慈善,因此我们决定建立一个美中合作的医学基金会。”

从祖父莫里斯开始,慈善就融入了米尔斯坦家族的血液中,代代相传。在美国,米皓文在慈善上花的时间一点不比在商业活动上花的少。从纽约血液中心、琼斯生殖医疗中心、美国皮肤协会,到康奈尔医学院、洛克菲勒大学,米皓文全力资助研究人员向医学难题发起挑战。作为纽约血液中心的主席,他还一手创建了全球最大的脐带血银行——霍华德·米尔斯坦全美脐带血中心,给不少重症血液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我做了很多慈善项目,当了很多机构的主席,但我并不只是出个钱、挂个名就万事大吉。” 面对每一个慈善项目,米皓文都会做功课,亲自跟进项目组织、管理和运行,让慈善更有实效。“比如之前的脐带血银行项目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遇到了阻力,被称为‘脐带血之父’的鲁宾斯坦博士也无法说服对方。我看了资料后用通俗的话说明了脐带血的重要性,最后官员们纷纷点头同意。”

2011年,带着“米尔斯坦亚美医学基金会”的构想,米皓文的团队来到中国,找到了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我们得到了卫计委副主任刘谦的认同和帮助,并顺利达成了协定,在五个医疗领域(老年医学、生殖医药、血液病、皮肤病、转化医学)和中美两国最优秀的医疗机构、最有前途的科学家和医生们开展合作。基金会每年在以上五个领域的每一个领域提供至少一个奖学金和一个项目基金,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冷晓教授作为基金会总裁。”

基金会严格按照同行评审标准进行择优评选,首先面向全国征集研究计划书,然后由中美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组共同评审,选出最适合的人选。“任何一个中国医生、研究员,只要他有高质量的研究计划项目,并且通过了中美专家组的评审,就可以得到我们基金会的资助。”

目前中国有大约30家、美国有20家左右的医疗机构已经和米尔斯坦亚美医学基金会展开合作,其中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等。

“我们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将美国慈善的运作模式带到中国。”在与中国伙伴交流时,米皓文发现有很多企业也想做慈善,但却不是很清楚具体方法。“我把风险资本为基础的‘慈善创投’理念引领到慈善事业中,很高兴通过这个机会把美国慈善家的做法展示出来供中国参考,希望能够带动更多人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来。”

“与美国最相似的国家是中国”

远在纽约的米尔斯坦家族与中国的联系始于一种香甜的热带水果——香蕉。

1983年,米皓文的父亲、全球“香蕉大王”——金吉达香蕉的母公司合众品牌公司总裁保罗·米尔斯坦(Paul Milstein)专程来到了北京。当时中国政府正计划将海南岛改造为世界级优质香蕉生产基地,急需请一位国际上经验丰富的 “香蕉专家”前来指导。保罗此行正是应中国政府的邀请来“讲讲香蕉生意”。

米皓文还记得父亲曾对他回忆起中国人的热情:他们派专机去香港接机,还带他到彼时北京西餐最好的德国大使馆用餐……保罗也乐于帮助中国,将多年种植、销售香蕉的秘籍倾囊相授。此行后不久,海南岛南部种起了大片的香蕉树。

而米皓文与中国结缘甚至比父亲的“香蕉之行”还早几年。1980年,从哈佛大学拿到法学、商学双学位不久的米皓文带着妻子艾比·米尔斯坦(Abby Milstein)旅行到中国,游览了上海、北京、香港三座城市。

“我们在外滩散步的时候,人们都围过来,想和我们说英语。” 米皓文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来中国时的情景,“有些人说得很流利,另一些人只能往外蹦单词,还有一些人对西方的认识仅限于‘林肯’。我有点惊讶地问,你们怎么学的英语?他们回答说是听广播自学的。”

中国之行带给米皓文的冲击,并不是预期中东方的异域魅力,而是他惊讶地发现,中美两国竟然如此相似。“西方人总是觉得,中国人跟自己区别很大,但实

际上我认为世界上与美国最相似的国家就是中国。热情、勤奋、幽默、讲实际、重视家庭,这些都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性格。”

这趟旅行使米皓文先人一步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发展前景。“那时我就对夫人说,有一天,我们会再回到这里。”

为了零距离了解和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米皓文请来了中文老师,一头扎进中国五千年的智慧。了解得越多,他越是发现,中国的很多理念都能在西方文化中找到对应点:读文学,“天命”的概念与俄狄浦斯式的古希腊悲剧有共通之处;读历史,“草船借箭”的故事与奥德修斯的“木马攻城计”有异曲同工之妙;读工作哲学,邓小平“白猫黑猫论”也正符合实干发家的米尔斯坦家族传统。

带着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如今米皓文回到中国,积极拓展市场,投资处处开花。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米皓文抓住中国由出口经济转为消费经济的机遇,与杰克·尼克劳斯公司合作在中国兴建高尔夫球场,如今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城市设计了50多个高尔夫球场,现在有29个已经开门营业,其中海南的球场就坐落在当年父亲保罗参与香蕉种植咨询的海南南部。除此之外,米皓文还参与了保险公司在内的其他投资活动。

“未来我们也会积极地参与与中国经济新形势息息相关的业务。”米皓文表示,他对中国广泛兴起的初创公司、科技加速器很有兴趣,“美国可以和中国分享很多创新经济的经验。另外,我们也希望成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伙伴,就像在中国我们非常幸运地找到万向集团作为我们的投资伙伴一样。”

越努力,越幸运

米尔斯坦家族史,就是一部“美国梦”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初,无数梦想家带着“从破衣烂衫到百万富翁”的希望来到了美国,米皓文的祖父就是其中一位。

犹太移民莫里斯·米尔斯坦(Morris Milstein)初来美国闯荡时连英语都说不好。他从最底层的地板装修工人干起,多年兢兢业业地积累,终于在1919年成立了一家名为“环镶地板”的小公司,以抛光、安装地板为业。

在那个处处都是机会的年代,勤劳肯干的莫里斯生意越做越红火。二战期间,米尔斯坦家又接到为美军新建筑安装地板的项目。“我的父亲、叔叔们带着工人全国各地跑,到每一个施工现场实地监工。”二战结束后,“环镶地板”的业务已扩展到全美,纽约许多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如洛克菲勒中心、联合国大厦、肯尼迪机场的地板、墙壁和天花板的安装都是由米尔斯坦家承担的。

“我父亲是听着祖父的地板生意经长大的。但他进一步想,如果米尔斯坦能搞定建筑的一部分,那为什么不能修建整栋建筑?于是米尔斯坦地产应运而生,我父亲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房地产家族故事。”

迄今,全美有5万间公寓、2000万平方英尺的办公楼以及超过8000个宾馆的房间都由米尔斯坦家族拥有或掌控的公司建造或购置。1974年,米尔斯坦家族挺进矿业、天然气和石油产业,还并购了金吉达香蕉的母公司——合众品牌。

通过两代人的奋斗,到米皓文出生时,米尔斯坦家族在纽约已根深叶茂。实干的米尔斯坦人从不曾将奋斗史作为说教工具,而是和下一代一起工作,在言传身教中延续家族的力量。米皓文从小就跟着祖父去办公室,听祖父讲大萧条时人们如何痛失财产、怎么抓住商业机会,如何寻找可靠的合作伙伴……

“到我独当一面的时候,除了继续巩固和发展房地产业务,我又将家族商业版图扩展到了银行业。”1986年美国银行危机期间,米皓文收购了拥有150年历史的移民银行(Emigrant Bank)。在米皓文的领导下,移民银行及其控股公司——纽约私人信托银行成长为全美最大的私营银行。他同时也将风险投资、电脑科技以及电信业务先后纳入了米尔斯坦的资产结构。

如今,米氏家族第四代迈克尔·米尔斯坦(Michael Milstein)又为家族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纽约中央车站旁边,原美国银行总部大楼,也是曼哈顿地租最高的地方之一,我们开辟了纽约首屈一指的科技企业加速器——中央科技园,入选的初创企业可以免费办公一年。”

从安装地板到商业巨擘,米尔斯坦家族繁荣四代的秘诀何在?

“幸运非常重要,”米皓文笑言,“但有句话是越努力,越幸运。所以努力工作是我们的首要原则,在奋斗的过程中,为顾客创造价值,自然会得到幸运的垂青。另外还要在了解的基础上敢于‘冒险’开拓新的机会。”

1980年,米皓文与夫人在长城留影

与城市共生

有人曾说,当你漫步纽约城时,随时都有可能路过一栋米尔斯坦的建筑。

作为纽约三大地产商之一,米尔斯坦家族的房地产开发史也是半部纽约城市发展史。多年来,米尔斯坦人逐渐意识到,市区主要建筑的拥有者在城市环境的塑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上世纪70年代,纽约曼哈顿街头不像今天这么太平,枪战、谋杀、偷窃层出不穷。曼哈顿西区在市民印象中更是如电影《西区故事》中描绘的一样,是脏、乱、差的贫民窟,黑社会团伙火拼时有发生。

就是这么一个危险的“禁区”,米尔斯坦地产却大胆地决定,到西区去!

1962至1978年间,米尔斯坦地产在曼哈顿西区建了3栋豪华建筑, 2000套公寓,如此大规模的建设无异于是对街区的一次重建。再加上统一的物业管理,整个曼哈顿西区的环境脱胎换骨。

“我父亲有两条地产哲学。”米皓文介绍,“一是要去临近优质街区的区域开发,二是要做就做大规模。一旦建设的规模足够大,那就相当于创造出一个新的社区,整个区域的风貌会改变,资产的价值自然水涨船高。”在米皓文看来,地产投资与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优质房产不仅能让开发商受益,也让城市环境更美好。

对纽约城的未来,米皓文非常乐观:“我认为无论美国经济的走向如何,纽约的房地产市场至少还会再火50年。作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大都市,纽约仍是那些满世界寻求投资机会的人的首选。”

但米皓文也坦言,目前陈旧的基础设施掣肘了纽约的发展,无论是破旧的地铁,还是打着“补丁”的马路都与纽约“魅力之都”的形象不符。作为土生土长的“纽约客”,米皓文也积极在为改善纽约基础设施建设奔走。从2010到2014年,米皓文在担任纽约高速公路委员会主席期间负责了美国境内最大的一个基础建设项目——纽约塔潘齐大桥新桥替代计划,该项目完成时比预算节省了超过20亿美元,被奥巴马称作“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典范”。米皓文也因此获得2013年美国地区规划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近十几年来中国城市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可以说是全世界的榜样,而美国则忽视了这一点。”米皓文感慨,“从前我们说纽约是全世界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其他城市不过就是纽约的几个街区而已。而现在纽约看起来却像某个中国‘超级城市’的一个小部分了。中国在基础建设方面的经验也有很多可以供美国分享。如今美国基础设施领域需要海外投资,中国企业也想要‘走出去’,双方合作空间很大。”

米皓文在担任高速公路委员会主席的时候就曾与中国铁建公司探讨过高速铁路的问题。“我们甚至在设计新的塔潘齐大桥时留出了空隙,以便有一天把高铁轨道放进去。2014年,我们还与中国城市建设集团互访,谈到了很多合作的可能。尽管中国投资美国基础设施,容易受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等有关机构的审查,也会面临本土保护主义的障碍,但我相信总有办法让中国参与到其中来。”(感谢Mia参与录音整理)

猜你喜欢
米尔斯纽约慈善
正确审视“纽约假期”条款
慈善之路
纽约往事
《淘气二人组》(二)
淘气二人组
纽约,纽约!
5%的水下奇迹
关于慈善行为和慈善促进的几个问题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