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曹钰篆隶浅谈

2016-12-08 16:44任怀强
诗潮 2016年4期
关键词:篆隶篆书金石

任怀强

华夏艺苑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曹钰篆隶浅谈

任怀强

曹钰曾说过:“此生何幸,得与书法结缘,万丈红尘中,独处一室,坐拥书城,研一池古墨,铺一张素纸,拈一管柔毫,徜徉于汉字的时光长廊,体验书写的快意与创造的欢乐,夫复何求……”这是一个人对待书法的一种真诚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本色表现,他也说出了一些人有所爱好的初衷。

孙过庭《书谱》云:“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曹钰每每赏读经典碑帖,便会想起孙氏此言——当然这是曹钰创新求变创变于笔墨毫端的艺术理念与追求,给我的印象也颇为深刻。他1994年入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学习,并由此结识了影响他至今的大康先生。当时由时任中国书协副秘书长的张虎先生牵线,他与深圳女书家谢丹凤一起到北京芳古园拜访了康殷先生。先生对他的学书之路给予了肯定,并授以置身源头、顺流而下之法,即从篆隶入手,而楷书,而行草,希望他耐得住寂寞,以求大成。此后几年,他又多次到康老家中请教书法学习与创作中的一些问题,诸如字法、笔法、墨法、章法、金石气与书卷气等,也偶有涉及先生对当代篆书名家的一些评价,可以说他学书走上正轨,得益于康殷先生最多。

细察曹钰篆书作品,可见其多以金文、石鼓文为基,其笔法、字法、章法布局等与甲骨、金文、籀文、秦篆、缪篆和清代流派篆书等均有所本,参有李斯、李阳冰、吴昌硕等篆书大家的笔墨情趣,结体取势时而纵长,时而短宽,用笔亦铁画银钩,挥洒灵便。对他来说,已完全进入到东坡先生所言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创作状态和境界。在他的笔下,圆融、宽博、挺拔之气和豪迈、洒脱、跃动之势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跃然纸上。

非常有意思的是,曹钰一方面主张“把经典功夫下够”,强调营造自己的“书法根据地”,一方面又高扬“传统艺术要在时代语境下创新”的大旗,断言那种横平竖直的“端庄”“规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多元激荡的审美需求,必须大胆探索和勇于整合各种艺术元素,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特征的艺术佳作。曹钰喜爱广泛取法、宽博开阔的艺术思考和倾向,即“临摹要深要细,要有古无我;创作要目空一切、唯我独尊,在驾驭了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学养积淀和个性才情”。

再来看曹钰的隶书。应该说他的隶书更具自家风格。我以为有两大特点十分鲜明:一曰气息浓郁;二曰韵味高古。细观之,其隶书创作当是在揣摩碑帖的基础上,探索篆隶结合,将篆书之笔法、隶书之结体以及篆刻之刀笔意趣统摄一体,从工拙中求变化,汉隶端庄匀称之仪态摇曳生姿,凭借他自己对于自然、艺术乃至人生的感悟和理解,伸缩揖让,大收大放,疏密正,大开大合。

曹钰善于把诸多经典汉碑中的自由率意之作化为我用,并与自己豁达豪迈的性情融合嫁接,包括对现代书法大家篆隶魏碑书法中灵动奔放因子大胆借鉴、吸收、整合、生发,所以气息浓郁,别具一格;他的隶书创作注重融篆于隶,甚至把篆书的笔法抑或结字直接融合在隶书作品中,自然韵味高古,与众不同。

如何摆正师古与创新的关系?曹钰在篆隶书上的追求和探索,想必能给当代书坛带来有益的启迪。

(任怀强,著名书画主持人、策展人、评论人。电话:18610054239)

猜你喜欢
篆隶篆书金石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新增编委介绍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冷热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时代·新风采上海市第七届篆隶书法展”举行
清代篆书第一人
——钱坫
书法好入门(十二)篆隶古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