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小血管吻合方法动物实验比较研究

2016-12-08 11:02李永黄玉鹏刘明军
河南医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等距三针显微外科

李永 黄玉鹏 刘明军

(濮阳市人民医院 骨科 河南 濮阳 457000)



四种小血管吻合方法动物实验比较研究

李永 黄玉鹏 刘明军

(濮阳市人民医院 骨科 河南 濮阳 457000)

目的 对比分析四种小血管吻合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8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采用端端间断吻合法、等距对称分叶法、小血管褥式套接法以及三针缝合套入法等吻合方法,各20只。统计吻合时间及血管通畅率,并于术后不同时间采用光镜观察吻合口部的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4组术后血管吻合口即刻通畅率均为100%。远期通畅率:间断缝合组为94.05%,等距对称分叶组为97.5%,褥式套接组为95%,三针缝合套入组为1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针缝合套入组吻合时间较其他三种吻合方法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管组织形态学改变:三针缝合套入组血管内膜损伤小、管壁各层次结构清晰、炎症反应轻。结论 三针缝合套入法吻合小血管手术耗时短,术后血管壁损伤小、炎症反应轻、恢复快。

小血管吻合;缝合技术;动物实验;组织形态学

小血管吻合技术是显微外科的基本技术,随着显微器械、显微缝合材料及显微镜的发展和应用,小血管修复技术取得巨大的改进[1-2]。但目前显微技术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技术要求高、操作耗神费时、缝合过程中血管内膜损伤较大等),易导致吻合后血管狭窄或形成血栓,严重者更使血管腔闭塞而阻断血流[3-4]。故如何提高小血管吻合质量是目前显微外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小血管吻合质量一方面要求施术者要有高度的操作技巧,另一方面要求保持技术质量的前提下简化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对比分析四种小血管吻合方法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血管吻合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仪器、药品及实验动物

1.1.1 主要仪器 显微外科手术器械、LEICA-690手术显微镜、低温冰箱(吉林冰箱厂)、光学显微镜。

1.1.2 药品试剂 速眠新注射液1.5 ml/支,罂粟碱,肝素(2 ml∶12 500 u)

1.1.3 实验动物 全部采用2~3月龄Wister大鼠,体质量为250~300 g,雌雄不限。

1.2 动物实验分组与手术操作

1.2.1 动物分组 Wister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各组取大鼠左侧股动脉、尾动脉各1个吻合口。其中股动脉共80根,血管外径为0.7~0.9 mm,平均外径0.8 mm,在股深动脉和腹壁浅动脉中间做吻合,用11-0无创缝合线吻合;尾动脉80根,血管外径为0.4~0.6 mm,平均为0.5 mm,在尾动脉中间做吻合,用11-0无创缝合线吻合;共计160个吻合口。

1.2.2 吻合方法

1.2.2.1 端端间断吻合组 采用两定点等距缝合法,以11-0无创缝合线间断缝合,股动脉缝合8针,尾动脉为6针;以8针为例,第1针缝合助手一侧侧壁,第2针缝合术者一侧侧壁,分别打结并留长线作牵引线,在第1、2针中点缝第3针,然后在第2、3针间及第1、3针间中点分别缝合第4及第5针,前壁缝合完毕后同法缝合后壁。

1.2.2.2 等距对称分叶法 等距纵行剪开将要吻合的小血管吻合口,剪开深度为管壁厚度的2倍,两断端剪开部位要对称,分叶数根据血管口径的大小决定,本实验在股动脉需要缝合8针则分4叶,尾动脉需要缝合6针则分3叶。缝合时采用两定点法,先缝合分叶部,边距等于叶深度+管壁厚度,打结时由助手镊夹提起分叶的管壁,以确保其完全外翻,后缝合两叶之间的管壁,此时的边距等于管壁的厚度,使缝线处于同一平面。

1.2.2.3 褥式套接法 采用双针11-0无创缝合线,共缝合4针,第1针缝合两点钟位置,取血管纵轴方向缝合前壁套入端,缝合外膜及中层,边距0.1~0.2 mm,在套端相对应位置出针,边距是血管外径;第2针缝合4点钟位置,针距0.2~0.3 mm,缝合套入端外膜及中层,边距0.1~0.2 mm。再于套端相对应位置出针,边距同血管外径,先不打结,留双线备牵引,完成前壁褥式缝合后将血管夹翻转180°,第3针和第4针的套入端与套端的进出针距与操作方法同第1、2针(第3针缝合8点钟位置,第4针缝合10点钟),缝合后壁后剪除一段双针线。

1.2.2.4 三针缝合套入法 血管吻合从后壁开始,三针缝合顺序为6点、10点、2点或8点、4点、12点方向。套入血管(动脉为近心端,静脉为远心端)长度与受套血管机械扩张后的外径之比为1~1.5∶1,受套血管全层缝合,被套入血管外、中层缝合。

吻合完毕后去除血管夹,观察吻合口无明显漏血后,行血流通畅实验,证实血管通畅后关闭创口,动物清醒后送入动物房饲养,术后即刻作勒血实验[5]。观察术后第7天血流是否通畅,在24 h、72 h、14 d、30 d后随机抽取部分动物吻合血管做组织学观察比较。

2 结果

2.1 吻合时间 三针缝合套入法吻合时间较其他3种吻合方法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种吻合方法吻合时间比较

注:与其他3组比较,aP<0.05。

2.2 术后吻合口通畅情况 术后即刻血管通畅率:间断缝合组为100%(40/40),等距对称分叶组为97.5%(39/40),褥式套接组为95%(38/40),三针缝合套入组为100%(40/40);术后第7天血管通畅率:间断缝合组为95%(19/20),等距对称分叶组为90%(18/20),褥式套接组为90%(18/20),三针缝合套入组为95%(19/20)。四组术后即刻血管通畅率和术后第7天血管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距对称分叶组和褥式套接组各出现1例血管阻塞。

2.3 组织形态学观察 常规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吻合口部修复过程中组织变化。在吻合后24 h内,4组吻合口处均损伤严重,由于三针缝合套入组的针数较少,故其对管壁的损伤也较其他组为轻。72 h内三针缝合套入法对内膜损伤小,吻合口处的内皮细胞再生较其他方法要早。14 d内,三针缝合套入组:吻合口处内膜连续覆盖吻合口,中膜平滑肌细胞层及内弹力膜均恢复良好,逐渐按血流方向塑形,弹力纤维增生明显,管腔规则。30 d内,三针缝合套入组:吻合口处血管壁连续性已完全恢复,内膜完整,光滑、流畅。中膜平滑肌细胞层及内弹力膜层均恢复良好,已基本按血流方向排列。组织形态学结果:三针缝合套入组的管壁损伤轻,吻合口处组织修复较其他方法好,内皮细胞再生较早,吻合口处内膜相对更加光滑,中膜平滑肌细胞层及内弹力膜排列更加规则。

3 讨论

现在最常用的显微血管吻合方法还是单纯间断吻合法,但此法技术要求高、吻合时间长、不宜深部操作,且缝合针对血管壁的损伤及血管腔内缝线残留都易导致血栓形成[6]。吻合时缝合针数过少或边距太小加之张力较大时可造成吻合口漏血、甚至内膜乃至全层断裂。这些损伤均可通过间隙形成血栓;缝合针数过多或边距过大可造成过多的缝线异物反应或血管两端边缘隆起形成堤状,向血管内压迫而致管腔狭窄、血栓形成,使远期通畅率下降。

1982年陈中伟[7]加以改进,使之成为管壁缝合。该缝合法血管内膜损伤机会小,血管腔内无缝线暴露,而吻合技术也较端端常规吻合法容易,但他认为该法指征严格,在端端缝合中不适合血管长度不足、口径相差太大的情况。因为套入部应有足够的长度,一般要超过血管外径,否则通血后血管压力升高会将套入血管推出,对于外径为1 mm的血管,缝合针数至少为3针。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长时间持续的工作致使体力过分消耗,常使施术者在进行精细的显微操作时感到力不从心。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筛选出三针缝合套入法作为端端吻合的首选方法。其操作简便、易掌握、手术用时少、术后血管栓塞和血管危象发生率及动脉瘤发生率低,为临床应用三针缝合套入法进行血管吻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1] 侯春林.中国显微外科发展经历[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1):6-18.

[2] 陈奇鸣,洪小芳,杨福周,等.不同方式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手指皮肤软组织脱套伤[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5):67-68.

[3] 张旭,李果山,刘志贤,等.断指再植19例治疗体会[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5,38(5):494-497.

[4] 裴国献.中国显微外科50年[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3,36(1):4-6.

[5] 高伟阳,黄佳温.三针缝合套入法显微血管吻合的临床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95,3(6):335-338.

[6] 张润,张全旺.断指再植56例治疗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38.

[7] 陈中伟.创伤骨科与显微外科[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kinds of small vessel anastomosis methods in animal experiment

Li Yong, Huang Yupeng, Liu Mingjun

(DepartmentofOrthopaedics,People’sHospitalofPuyang,Puyang457000,China)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four kinds of small vessel anastomosis methods in animal experiment.Methods 80 Wiste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2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end of the interrupted suture method, equidistant symmetrical lobulation, small vascular mattress suture and three-pin suture method and other anastomosis were used respectively. The time of anastomosis and the patency rate of blood vessel were observed. The histo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anastomotic region were observed by light microscope at different time.Results The immediate patency rates of the four groups after operation all were 100%. The long-term patency rate was 94.05% in the interrupted suture group, 97.5% in the equidistantly lobulated group, 95% in the mattress suture group and 100% in the three-pin suture group.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The average anastomosis time: anastomosis time of three-pin suture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e other three methods of anastomosis, 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vascular tissue after the operation: in three-pin suture group, vascular intima injury was light, the wall of each layer was clear, and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was mild.Conclusion Three-pin suture method is a good choice for small vessel anastomosis, with short operation time, light vascular intima injury, mild inflammation and fast recovery.

small vessel anastomosis; suture technique; animal experiment; histomorphology

R-332

10.3969/j.issn.1004-437X.2016.11.004

2016-06-18)

猜你喜欢
等距三针显微外科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再植术后中指持续肿胀成功1例
平面等距变换及其矩阵表示
智三针介导JNK信号通路对体外循环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拟凸Hartogs域到复空间形式的全纯等距嵌入映射的存在性
颈三针合肩三穴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延续性康复护理对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功能恢复的影响
针刺颈三针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Meta分析
输精管结扎致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报告)
两种等距电场激励氖原子辉光产生临界值研究
等距延拓以及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