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2016-12-09 01:10欧玉玲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31期
关键词:阿Q鲁迅维度

欧玉玲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华侨中学 广东佛山 528100)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欧玉玲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华侨中学 广东佛山 528100)

鲁迅的作品,在国内的中学语文教材里,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作品的阅读鉴赏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材对鲁迅作品提出了多元化的解读。笔者试图寻找出一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认为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多个教学视觉相融合的目光。

中学鲁迅作品 教学研究 回归鲁迅本体 反抗绝望

对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探索,笔者主要着意于引导学生“回归鲁迅的本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引领学生进入鲁迅文本世界中对“人”的思考和感悟。笔者透过自己的课堂实践经验,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提出两个维度的定位。第一个教学维度:把握鲁迅作品中“看和被看”的叙述模式。第二个教学维度:把握鲁迅作品中“反抗绝望”的精神哲学。

一、第一个教学维度:把握鲁迅作品中“看和被看”的叙述模式

鲁迅的许多小说,对群众行为的描写都聚集在一个动词上,这个动词就是:看。鲁迅在《藤野先生》里提到的幻灯片事件,一方面把“看与被看”的中国式的国民性格表现到了极致,另一方面把改造国民性、复兴中国的问题推到了鲁迅的眼前。这张幻灯片中的看客形象对他有着无以摆脱的“被看”的耻辱感和寂寞感。学生可以从幻灯片事件中得到寓意式的解读。从某个意义上讲,“看”这一动作,可以看作中国社会和国民性格的符号。

可以这样认为,“看和被看”贯穿于鲁迅多篇小说中。鲁迅的小说,“看和被看”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庸众”和“独异个人”之间的“看和被看”,比如《药》、《狂人日记》;一是在“庸众”和“庸众”之间的“看和被看”,比如《孔乙己》、《阿Q正传》。李欧梵先生在《铁屋中的呐喊》里认为,鲁迅小说里被“看”的牺牲者有两种,一种就是“独异个人”,一种是庸众中之一员。“独异个人”和“庸众”是鲁迅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两种形象。从“看”这个动词出发,我们便打通了讲读鲁迅部分小说的一个关键的通道。

先简要分析《药》。《药》是鲁迅小说中“独异个人”的主题,是鲁迅最有代表的象征主义小说.在小说的明处走动的这些人,都是我们所说的“庸众”,而那孤独的“独异个人”夏瑜一直被置于小说的后台。再看《狂人日记》。《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独异个人”,个人越是清醒,精神就越孤独;个人越清醒,他的行为和言论越会受限制,更谈不上对庸众施加影响来改变他们的思想了。

而在鲁迅笔下,有一群人,不管是看和被看的双方,恰恰都是缺少自我意识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这在历史上被奴役被迫害的中国群众,也是非常善于奴役和迫害自己的同类的”。

如果用表格分析《孔乙己》中“看”与“被看”模式,如下:

鲁迅在这篇小说里进行了三重讽刺:对主人公孔乙己的讽刺,对那一群嘲弄他的看客的讽刺,对那毫无感受力的代表看客们声音的叙述者的讽刺。

再看《阿Q正传》:

阿Q的形象塑造,属于反映人类精神现象变异性、哲理化的艺术典型。虽然阿Q没有子孙,但在今天中国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找到他的后代。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鲁迅要把阿Q作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来进行刻画,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作为在他的眼里所经历的中国的人生。

二、第二个教学维度:把握鲁迅作品中“反抗绝望”的精神哲学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和绝望,是鲁迅心灵的辨证法。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进化与循环的二律悖反,一直贯穿在鲁迅的精神哲学中。

鲁迅是一个悖论性的人物,他的思想的悖论证明了中国和世界的当代困境和抉择的艰难。他的其他作品看到“希望——绝望——希望”的心理循环。而这恰恰体现了鲁迅“对绝望进行抗争”的哲学精神。

在《呐喊·自序》中,有一段文字:“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这是鲁迅哲学中的双重否定。正是“希望”与“绝望”这两个命题之间的相互纠结、渗透、否定的动态发展,构成了鲁迅的小说最基本的心理内容。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感受、品味、领悟、体验、思考。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一方面,作为鉴赏主体的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既有“共同视域”,也有个人的“期待视界”。对后者我们教师要特别珍惜,应该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非理性特点,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只要他们能够自圆其说都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看法。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鲁迅的作品,具有很多“不定点”和“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开放性、模糊性是其特征,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有多种视角。作为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要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鲁迅的问题。“回到鲁迅本体”的教学思维,是期待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站在自己独立的文化背景上,对鲁迅复杂的精神世界进行体认,从中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透视中国的社会“人”存在的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阿Q鲁迅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鲁迅,好可爱一爹
阿Q和老A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鲁迅《自嘲》句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阿Q故事新编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