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在炎性肠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2016-12-09 08:45马小波梁朝霞徐庆雷张高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年22期
关键词:肠病特异性标志物

马小波,梁朝霞,徐庆雷,张高明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223600)



·论 著·

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在炎性肠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马小波,梁朝霞△,徐庆雷,张高明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223600)

目的 分析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在炎性肠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将炎性肠病76例分为克罗恩病(CD)组与溃疡性结肠炎(UC)组。2组空腹采集静脉血2 mL,经离心处理后收集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免疫球蛋白G(IgG)型与免疫球蛋白A(IgA)型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抗胰腺腺泡抗体(PAB)及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同时检测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pANCA)。结果 UC组ASCA-IgG和IgA 的一种以上亚型阳性率低于CD组,其GAB、pANCA阳性率高于CD组(P<0.05);2组PAB均未有阳性;CD组ASCA阳性特异性、敏感性为96.53%、18.75%;UC组pANCA阳性特异性、敏感性为96.37%、53.33%。结论 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可为炎性肠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 炎性肠病; 临床诊断

炎性肠病是临床医学中的罕见病,其可分为克罗恩病(CD)与溃疡性结肠炎(UC),具有病因复杂、病程长、疾病复发率高等多种特点,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需引起重视。目前,炎性肠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有文献报道,该病的发生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有密切关系,免疫性抗体如血清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pANCA)等在该病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因此,在炎性肠病临床检验中测定血清抗微生物抗体,对该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该病临床诊断准确率[1]。本院于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对76例炎性肠病患者给予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炎性肠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CD组与UC组。CD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0~81岁,平均(46.71±7.73)岁;UC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9~80岁,平均(46.64±7.59)岁。2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空腹采集静脉血2 mL,经离心处理后收集血清,送检。

1.2.2 抗体检测 选择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检测,包括免疫球蛋白G(IgG)型与免疫球蛋白A(IgA)型,同时进行抗杯状细胞抗体(GAB)、抗胰腺外分泌腺抗体(PAB)及pANCA的检测。剂盒由深圳科润达生物工程公司提供,严格依据试剂盒说明书完成检测。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将血清滴加在反应平板上,并在其上面覆盖上生物薄片,在室温状态下静置0.5 h,之后将生物薄片取出,选用磷酸缓冲盐溶液(PBS)进行有效清洗,同时用PBS浸泡5 min,摇晃均匀后,封片,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阳性率比较 2组ASCA-IgG阳性率与ASCA-Ig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ASCA-IgG和IgA的一种以上亚型阳性率低于CD组,2组ASCA-IgG和IgA的一种以上亚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AB均未有阳性,UC组GAB阳性率、pANCA阳性率高于CD组,2组GAB、pANC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阳性率比较[n(%)]

注:与CD组比较,*P<0.05。

2.2 特异性与敏感性比较 CD组ASCA阳性特异性为96.53%,敏感性为18.75%;UC组pANCA阳性特异性为96.37%,敏感性为53.33%,见表2。

表2 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特异性与敏感性比较(%)

注:-表示无数据。

3 讨 论

炎性肠病是一种特发性肠道炎性反应疾病,其发作诱因通常为继发感染、过度劳累、精神刺激等,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发热、贫血等。炎性肠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临床诊断较为麻烦,没有显著的临床特征或技术手段进行直接诊断。近年来,不少文献报道该病的发生机制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有关,对血清学标志物,尤其是某些重要免疫特异性抗体的报道越来越多[2]。在炎性肠病临床诊断中,血清学标志物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常见的血清学标志物主要有ASCA、GAB、PAB及pANCA。对炎性肠病患者进行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并分析上述4种血清学标志物的阳性率,对该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ASCA作为血清反应性抗体,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被发现,但其确切起源目前尚不清楚。ASCA通常作为CD患者关键性血清学标志物。Tung等[3]认为,肠通透性增加是CD患者ASCA产生的重要因素,其在研究中发现,经过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后,CD患者ASCA水平显著下降。谢文等[4]指出,肠通透性增加与ASCA的存在没有关相关性,其认为ASCA在CD患者发病前就已经存在。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CD患者ASCA的产生可能与其遗传因素有关。ASCA可分为IgG及IgA亚型,国外研究显示,CD患者ASCA-IgG和IgA的一种以上亚型阳性率为50%~70%,UC患者ASCA-IgG和IgA的一种以上亚型阳性率为5%~15%。王玉萍等[5]研究发现,CD患者ASCA-IgG和IgA的一种以上亚型阳性率为53.8%,UC患者ASCA-IgG和IgA的一种以上亚型阳性率为10.4%。本研究结果显示,CD患者ASCA-IgG和IgA的一种以上亚型阳性率为18.75%,UC患者ASCA-IgG和IgA的一种以上亚型阳性率为3.33%,两者阳性率均低于国外,与王玉萍等[5]的报道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原因可能与患者选择、检验操作过程、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

GAB属于炎性肠病的自身抗体,UC患者GAB阳性率高于CD患者[6]。有文献报道,GAB是UC患者特异性标志物。李璇等[7]在临床研究中发现,UC患者中仅有15.4%的GAB为阳性,CD患者GAB阳性率与UC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GAB 并不能作为UC患者的特异性标志物。本研究UC患者GAB阳性率为13.33%,CD患者GAB阳性率为0,与李璇等[7]的报道的UC患者GAB阳性率相近,但与CD患者阳性率差异较大。目前,GAB 作为UC患者特异性指标仍存在各种质疑,需进一步探索。

PAB于上个世纪80年代被发现,PAB相关抗原为酶原颗粒膜糖蛋白2(GP2)。临床研究显示,CD患者结肠黏膜组织中存在的GP2 mRNA显著高于UC患者,且CD患者GP2 mRNA呈显著升高趋势,表明抗GP2抗体对CD患者有着重要作用,其可能参与整个病理生理改变过程。姚芳等[8]指出,PAB是CD患者特异性标志物,对其临床诊断及预后有重要作用。唐颢等[6]经过研究发现,与CD患者比较,UC患者PAB 阳性率较高,可达24%,因此认为PAB不能作为CD患者的特异性标志物。李慕然等[9]选取炎性肠病患者38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UC患者358例,CD 组31例,结果发现,UC患者及CD患者PAB阳性率均为0,因此认为PAB不能作为炎性肠炎患者的血清学标志物。张颖等[10]报道,UC患者PAB阳性率较低,通常不超过5%,CD患者阳性率相对较高,通常为20%~40%。本研究中UC患者与CD患者PAB阳性率均为0,与李慕然等[9]的报道结果一致,与其他报道不一致,认为PAB对炎性肠病临床诊断意义不大。总之,PAB作为炎性肠炎患者特异性标志物仍存在较大争议,需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ANCA作为自身抗体,其主要细胞成分为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上个世纪80年代,有学者在观察和研究韦格纳肉芽肿患者血清中首次发现ANCA,之后ANCA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在临床医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ANCA已被认为是系统性血管炎敏感患者血清学诊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游欣等[11]研究报道,髓过氧化酶是pANCA的主要靶抗原,其通过催化过氧化氢与氯化铁,并使其反应为次氯酸,后通过氧爆炸引发超氧离子,从而发挥作用,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杀灭吞噬某些细菌及微生物。王建强等[12]指出,pANCA具有较高特异性,其在UC患者中的阳性率高于CD患者,对炎性肠病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指导价值。本研究中UC患者pANCA阳性率为53.33%,而CD患者pANCA阳性率仅为6.25%,两者pANC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pANCA是UC患者临床诊断的重要标志物之一,能为UC患者早期筛查提供必要依据。在特异性和敏感性方面,本研究中CD组ASCA阳性特异性为96.53%,敏感性为18.75%;UC组pANCA阳性特异性为96.37%,敏感性为53.33%,提示ASCA等标志性自身抗体在炎性肠病临床诊断中的敏感性不高,但其特异性较高。

综上所述,血清学抗体对炎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评估有重要作用,但其特异性与敏感性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炎性肠炎患者临床诊断中,仍然缺乏科学、合理的血清学抗体应用方案。ASCA、GAB及pANCA是炎性肠炎患者重要的血清学标志物,通过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可为该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依据,但PAB对该病的临床诊断未起作用。为了能够更科学地预测与评估炎性肠炎,需不断深化对已知抗体的研究,同时加强抗体联合应用研究,尽可能发挥已知抗体在炎性肠炎预测及评估中的作用,提高炎性肠炎的临床诊治水平。

[1]Prideaux L,Kamm MA,Cruz P,et al.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 serology in Asia and the West[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3,19(37):6207-6213.

[2]曹会芳.血常规检查在70例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75.

[3]Tung CC,Wong JM,Lee WC,et al.Combining TNFSF 15 and ASCA IgA can be used as a predictor for the stenosis/perforating phenotype of Crohn′s disease[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4,29(4):723-729.

[4]谢文,汪付兵,余晓萍,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J].国际医学检验杂志,2013,34(15):1959-1960.

[5]王玉萍,王承党.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胃肠病学,2015,20(11):687-690.

[6]唐颢,钱家鸣.血清标志物对炎症性肠病诊断和预后评判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35(9):794-797.

[7]李璇,潘芳,刘杨.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诊断炎症性肠病的意义探究[J].实用医药杂志,2016,33(4):317-319.

[8]姚芳,范一宏,曹倩,等.血清学标志物联合检测用于诊断克罗恩病的相关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6):384-387.

[9]李慕然,刘艳迪,郑晓莉.血清学抗体检测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6):2425-2428.

[10]张颖,王英德.粪便钙卫蛋白、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6):1620-1622.

[11]游欣,刘畅,姜政.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和抗酿酒酵母细胞抗体对成人炎症性肠病亚组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7):972-976.

[12]王建强,黄缘.炎症性肠病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36):4110-4115.

Application of serum antimicrobial antibody detection 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clinical diagnosis

MAXiaobo,LIANGChaoxia△,XUQinglei,ZHANGGaoming

(DepartmentofClinicalLaboratory,ShuyangCountyPeople′sHospital,Suqian,Jiangsu223600,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antibody detection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Methods Seventy-six case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were divided into the Crohn′ s disease(CD)group and ulcerative colitis(UC)group.2 mL of fasting blood were collected in the two group and centrifuged for collecting serum.The levels of IgG,IgA,ASCA,PAB and GAB were detected by adopting the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method,meanwhile pANCA was detected.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more than 1 subtype of ASCA IgG and IgA in the UC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D group,its GAB,pANCA positive rat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D group(P<0.05);the two groups had no PAB positive.Th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ASCA(+)in the CD group were 96.53% and 18.75% respectively;which in the UC group were 96.37% and 53.33% respectively.Conclusion The serum antimicrobial antibody detection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etection of antimicrobial antibody;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linical diagnosis

马小波,男,主管技师,主要从事检验方面的研究。△

10.3969/j.issn.1673-4130.2016.22.025

A

1673-4130(2016)22-3159-03

2016-02-07

2016-08-27)

猜你喜欢
肠病特异性标志物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儿童非特异性ST-T改变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