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三个渗透

2016-12-12 11:30孙有喜
中文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渗透到斑羚人文精神

孙有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45-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这个最终目标,教师就应该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驾驭教材,优化课堂,激活学生,创设情境,有机地把德育、美育、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思想受到熏陶,使学生健康成长,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下面结合自己教学《斑羚飞渡》(人教版新课程第二册)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德育渗透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它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是学生学会做人的根本保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良好的品德教育不仅对智育、体育、美育贡献良好的动机和方向,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

我在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抓住最佳德育时机,把作者所体现的关爱和拯救弱者的思想,把宣扬生命和赞美爱的感情,巧妙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然后,再延伸拓展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使作者、老师和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激起了学生的感情体验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同情弱者、拯救生命的美好感情,使学生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因此,语文教师要认真反思,悉心研究,切实找准最佳德育渗透点和突破口,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美育渗透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各科均有美育任务。语文教学的美育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文艺审美情趣和初步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文学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让他们体验生活,获得艺术感知,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净化灵魂,完善人格,抵制各种陈腐、丑恶思想。

课堂上,我把《斑羚飞渡》一文中所体现的语言美、斑羚飞渡的悲壮美、镰刀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美有机统一起来,渗透到教学当中。尤其是本文语言特别优美,有很多词语和句子极富有表现力,如文章多次描写彩虹的句子,是多么绚丽多彩啊!彩虹是虚幻的、美丽的。但虚幻而美丽的东西,可以给人带来幻想,让人陶醉其中,产生精神上的迷恋和依赖。正是由于镰刀头羊彩虹般的心灵和精神,才触动了学生,感染了学生,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我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朗读句子,品味内涵,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美、形象美。这样的养育渗透和熏陶,使学生感觉到生命在激荡,爱在涌动,很能激励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发现美、感受美,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尽善尽美的自我。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找准美育支点和切入点,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美,从而提高审能力。

三、人文精神渗透

当代著名作家梁衡说:“科学和人文好比人的两翼,缺一不可,如果两者一旦失衡,整个人类就会失衡。”因此,语文教学在弘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用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我的理解,人文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关心人类文化,关心人类文明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新课程和素质教育亟待培养的。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把先进的文化、文明、理念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终生受益。

我结合《斑羚飞渡》一课所反映的主题,把“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关爱生命”、“学会自救”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趁热打铁,再出一道“假如海啸即将来临,我们该怎么办?”的讨论题目,启发引导学生,要学会自救,学会关注弱势群体,学会善待每一个生命。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激励和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上完本文没几天,看到学区发出的向尖山小学四年级学生重病患者张正鹏捐款的倡议书,我班学生慷慨解囊,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共捐人民币200多元。这就是善待生命、关爱生命的感人事例,这就是人文精神的最好体现。世间万物,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在教育学生学会善待每一个生命,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与自然和谐共处。

总之,学生品德的养成,审美情趣的提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都不是单纯说教所能达到的,而是教师必须把以上三者有机统一地整合,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学生觉得:课堂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猜你喜欢
渗透到斑羚人文精神
一例死亡野生斑羚的组织病理诊断分析
偷闲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爱是永恒的主题——读《斑羚飞渡》有感
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
如何让数学文化在中学课堂中绽放魅力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斑羚飞渡》“飞”出了什么?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