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因素对课堂管理的影响

2016-12-12 12:09李娟
中文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课堂管理自我管理教师

摘 要: 怎样进行课堂管理这个问题,历来备受教育界关注。过去很多课堂管理模式大多都是强调学生应该怎么做,教师应该让学生怎么做或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怎么做。总之,教师是管理者或辅助性的管理者,极少强调教师也应该成为提高课堂管理中的被管理者。本文就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课堂中的言谈举止、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等四个方面来简单谈谈教师作为课堂管理中的被管理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管理 教师 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200-01

课堂是课程和教学的时空交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以往的课堂管理中,有教师凭借自己的权威,利用校纪班规来控制课堂中一些所谓的“活跃分子”,以至达到维护课堂纪律的目的;有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等就将权利下放,给以学生充分的信任让学生自己去管理自己的;也有采取折中的形式,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参与课堂的管理中去。

但是无论怎样的课堂管理模式,一直以来由于师生双方内在或外在的各种原因,在人们的头脑中始终认为课堂管理管理的应该是受教育者,因此教师长久以来是作为管理者存在于课堂中的。而教师自身某些因素对课堂管理的影响却常常被忽视。下面就简单地从四个方面谈一下教师方面某些因素对课堂管理的影响: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

“宽广深厚的知识结构”对于一名教师是非常重要的[1]。一个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和能灵活进行知识的沟通与融会的老师,他在课堂教学中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隐性管理因素。他可以单单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通过自己独特而科学的讲课方式就能在课堂的潜移默化中吸引很多学生,使他们饶有兴趣地集中注意力去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因此避免了很多因为课堂知识含金量不够或课堂乏味而引起的一些影响课堂效率的行为存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维护了课堂秩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以自身的知识素养去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成为一个看似不存在的隐性管理因素,促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做到从他律到自律,从而达到维持课堂秩序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师课堂中的言谈举止

课堂常被人看做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2]。既然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就离不开关系离不开交往,而关系间的交往是靠口头和非口头的途径进行传播的。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两个主体之间必然要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课堂中的言谈举止主要包括口头语言、面部表情、眼神表情、动作与姿势等。其实,有很多消极或反抗的课堂行为都是由于我们教师自身言谈举止不当所造成的。例如:过度批判或讽刺的语言可能导致学生的反抗情绪;过于严肃的表情会让学生焦虑不安;冷漠的眼神也能伤害学生;紧张的姿势也能表示对群体的防御和冷漠等。因此,教师课堂中良好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才可能无形扼制学生的不当行为,而且也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人格是指教师在履行其教师角色的责任和义务中自觉形成的相应的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3]。教师的人格特质包括的内容有很多,例如:仁慈、体谅、公正无私、忧郁、顽固、暴戾等等。教师的人格一般通过教学风格和管理方式等教学活动特点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具有不同人格的教师往往领导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对课堂管理的态度也有差异。有强硬集权型、仁慈集权型、放任自流的教师和民主的教师等四类[4]。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课堂领导方式对课堂管理的影响,尽快转变自己不良的领导方式,以促进课堂管理的领导方式去避免那些中性或消极的课堂行为,从而达到高效课堂。

四、教师的教学活动

活动一般是在一定的物理环境和心理氛围下进行的,这种物理和心理环境对课堂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必须学会安排舒适的物理环境,创设有利于教学的心理氛围,保持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

1.座位的安排技巧

由于小小的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那么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态位”不同,处于“秧田式”座位编排中的学生之间又存在着差异,教师座位本身将影响课堂的管理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而忽视教室后面和两侧的学生。这就是所谓的“前排居中作用”。作为单个教师,目前我们还很难改变那种行列结构的传统座位排列,也由于各种原因也采用不了“开放教室”的形式。但是我们必须在能做到的范围内去注意到这个“前排居中作用”,尽可能避免这个作用产生作用。

2.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课堂中师生心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是课堂能否顺利进行的群体情绪状态[6]。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对于不良行为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具体来说,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耐心,不仅包含教学的付出,还包括等待、克制和坚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自己高度的耐心去帮助困难的学生,以平等的民主的方式组织教学,给以学生足够的尊重,缩短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创造相互表达意见的机会。

以上从四个方面简单谈了一些教师作为课堂管理中的被管理者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用严格的自我管理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从而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也能软化或扼制那些中性和消极的课堂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7]: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可见教师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只有教师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公式中的最后乘积才会越大,教学质量也才能越高。

参考文献

[1]施光跃.李荣.邬旭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62-163.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9-250.

[3]安芬.论语文教师人格的优化发展[J].中国培训,2016,2:101-102.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99-400.

[5]高汉运,张建中,吴良益.论教师心理障碍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2,2:88-90

[6]施光跃.李荣.邬旭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78-179.

[7]刘竑波.多元智能与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1.

作者简介:李娟(1981-),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人,硕士研究生,漯河医学高等专科社科部,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课堂管理自我管理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