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铭心六十载

2016-12-13 06:17王运廷
火花 2016年12期
关键词:火花诗词杂志

王运廷

《火花》铭心六十载

王运廷

今年是《火花》杂志六十年华诞的可喜可贺的时刻。细细算来,《火花》杂志与我的缘份也有整整六十年了。前些日子,我捧读着一本近来刊出的《火花》,精美大气、富有时代感的封面设计,内容丰富、哲思深邃的文章诗词,异彩纷呈、美妙绝伦的书画插图,使我的思绪瞬间穿越时空,回到了六十年前的1956年秋天。

当时正是我从小学升入太原十三中学初中的第一年。那会儿,由于我酷爱文学,便想方设法地向我的班主任、语文郝老师,借了一份杂志。一看,是本新出刊的《火花》,首先是《火花》的刊名,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火花莫不是锻造钢铁时迸发出的灿烂火花吗!它是光和热的结合,能够照亮、温暖人们的身心,给人以光明美好的感觉,它激励人心、催人奋进。在我看了《火花》登载的作品后,其中的生动情节、美文妙句,更使我觉着它魅力无穷、引人入胜,特别是它吸引鼓舞我,愈发喜欢上了学习语文、学习写作。从此《火花》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便经常设法寻找着它看。后来初中毕业,在我考高中时,硬是凭借作文给我增加的不少分数,使我顺利地进入了赫赫有名的太原五中。

1962年,在我高中毕业时,虽然由于当时国家的特殊形势所限,自己未能参加高考,而是参了军,但是由于《火花》激发起的那股子写作爱好,却始终伴随着我的一生,并让我获益匪浅。

“山药蛋派”大家赵树理和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名家的经典作品,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什么《“锻炼锻炼”》《赖大嫂》《三年早知道》《伤疤的故事》里面的主人翁“小腿疼”“吃不饱”“赵满囤”。诸多人物形象,更是鲜活地游走在我的脑海中。总之,《火花》给了我终生受益的文学营养,激励我成了一辈子与文字结缘的文学爱好者。我曾在上中学时,作文就被语言老师当作范文给同学们念过,并贴在教室墙上让大家观赏。参军后,一到连队,指导员就叫我帮他写总结材料,连长叫我出墙报。后来部队领导又把我调到团政治处电影放映组,除了编写幻灯宣传广播稿,还兼负通讯报导任务。我写的长篇纪实文章,曾在1965年刊登在军兵种级大报头版头条。还为一位优秀连长写的典型材料,在北京军区一炮打响,那位连长便被树为大军区级的标兵连长。我们放映的幻灯作品,更是在全师接连夺魁。转业到地方,我在一个地级单位的广播站做编辑期间编写的广播稿,一经播出后,常常能造成轰动效应。在日后,我分别担负多个单位基层领导时,凡是文字性的材料,从未让别人代过笔,并都获得很好的反响。说起这些来,可都少不了早年《火花》杂志曾为我身上注入过的文学营养。我对写作的情有独钟,陪伴了我整整一生,尚且经久不衰、矢志不移。六十岁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以后,我还由于坚持写作、发表作品,陆续加入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西作家协会、山西诗词学会等文学团体。许多年来,《火花》杂志一直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写作平台,先后发表了自己近十万字的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词作品等。《火花》与我有着割舍不断的绵绵心结和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

论说《火花》,那可是全国有名的大杂志,它不仅记载着光辉灿烂的往昔,而且展现着精彩动人的今天。五、六十年前的《火花》,创造过全国文学期刊的发行奇迹,一直走在省级以上大刊物的前列。文学晋军、“山药蛋派”的名头和佳作,确是家喻户晓、脍灸人口。“文革”复刊后,《火花》很快又成为了全国领军的一流名刊。《火花》在漫漫六十年的光辉历程中,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美味的精神食粮,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文学精英。例如公刘、张平、董耀章、韩石山等,都是名震四方、当之无愧的名流大家。

如今的《火花》杂志,在全社人员的手里,经过悉心的多方打造,愈发凸显出金光闪闪火花那种特有的耀眼夺目和光彩照人。

《火花》呀《火花》,你这闪烁铭刻在我心间六十年的知名刊物啊!值此贵刊六十年华诞的大喜日子,我作为你一个极其平凡的忠实读者和作者,虽然只不过是年逾七旬的无名之辈,却是你的一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崇仰者。你长久以来带给我的文学启迪和有益指向,将继续感召我这个古稀之人,在文学的道路上,愈老弥坚、渐行渐远。

请让我怀着一颗虔诚的赤心,祈福《火花》在“耳顺”之年以后,愈发青春永驻、开拓进取,闪现出满天辉煌灿烂、多姿多彩的美妙火花吧!

(摄影:吴海明)

猜你喜欢
火花诗词杂志
点燃自主探究的火花
持久的火花
关注诗词
杂志介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杂志收纳碗
事业火花事这样被闲聊出未来的
诗词之页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