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连云港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

2016-12-13 09:17张宏远朱国军
大陆桥视野 2016年21期
关键词:连云港一带一路人才

文/张宏远 朱国军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连云港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

文/张宏远 朱国军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今天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2010年,颁布的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被作为“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不断深化人才强国战略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贯彻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近期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推动人才发展体制革新和政策创新,使得人才制度在国际竞争力中发挥优势。江苏作为发达地区,其成功经验得益于雄厚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智力支持,刚刚颁布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加快人才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目标,这无疑为连云港市的人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连云港市的人才工作虽然受到广泛重视,但由于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僵化的人才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的人才工作机制,较低的人才工作投入等。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连云港市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深化,对其支撑的人才队伍也需优化升级,特别是在创新与人才成为当今时代的竞争主题,连云港市人才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人才“供需错位”的结构性失衡表现突出。一方面,中低端人才“产能过剩”,人才同质化问题显现;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以及中高级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挖角战”盛行。尤其是在连云港的“高精尖缺”产业领域(如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技术、海洋生物等),人才不够用、不适用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当前,尤其是连云港确定为江苏省“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核心区和先导区,如何做好连云港人才发展的供给侧是发挥“一带一路”战略优势和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连云港在人才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人才总量持续增长

截止到2015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70.69万人,比2010年增加24.73万人,年均增长率为9%,每万人口人才占有量为1 359人。其中,党政人才为1.79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20.7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为31.45万人,高技能人才为12.3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为10.14万人,社会工作人才为0.95万人。人才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序时发展进度良好(见表1)。

表1 连云港市人才总量及人才分类统计表(单位:万人)

(二)人才队伍素质有所提高

至2015年底,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16.8%,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38.45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477.8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专业技术人才平均每年接受继续教育达72学时(见表2)。

表2 连云港市人才总体素质情况

(三)人才队伍结构逐步改善

到2015年末,全市党政人才1.79万人,总量基本保持稳定。高层次人才3.53万人,比2010年增加1.43万人,占人才资源总量5%。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7.5∶45∶47.5,其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7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才比重逐步上升。高技能人才12.38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8.5%。全市经济结构和产业格局的调整,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在三次产业中的合理分布,人才在一、二产业中比例下降,三产比例提高。其中,二、三产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比重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34.4%上升到2015年的44.6%。

(四)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二五”以来,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连云港市杰出人才奖实施办法》等“1+10”系列政策文件。加大人才投入力度,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3 000万。推进企业高端人才载体建设,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29个、国家级引智示范基地1个、省级引智示范基地12个等。不断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金卡、市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市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议等制度,成立连云港市留学人员联合会,建立“5+1”留学回国工作协调联动和外国专家联合管理机制,推进人才公寓建设。

(五)人才队伍效能日益显现

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和对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人才贡献率达34.2%,专利授权量3 10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人才总量的持续增长不断带动了GDP的高势增长,自2010年以来,连云港市人才总量与GDP年均增长量达到以1∶2的百分点(见图1),每创造百万GDP所需人才数量由2010年的4.4人降至2015年的3.2人(见图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81亿元,较2010年的646亿元翻了3倍多,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逐步提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的贡献率。

图1 连云港市GDP与人才总量增长曲线

图2 每创造百万GDP的人才数量变化曲线

二、形势研判与问题分析

(一)面临形势

未来几年是连云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连云港实现由人才大市向人才强市转变的重要时期,人才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人才开发国际化和一体化进程,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孕育突破,使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与人才发展快速融合,为连云港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发展,强调以“人才优先发展”之功,收“人才引领发展”之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战略、科教与人才强市的支撑战略,为连云港人才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本面总体向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江苏沿海开发、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创新型城市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叠加实施,使连云港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动能不断释放,为连云港人才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红利逐步释放,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发展基础、区位条件、人文环境的显著提升,为连云港人才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但是,我们也当清醒地看到,连云港人才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从国际形势来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博弈竞争更加激烈,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代替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高素质、高端化成为人才发展主攻方向。从国内形势来看,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三期叠加”等周期性因素引发的矛盾风险进一步凸显,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从区域形势来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沿东陇海经济带、苏北地区联动发展、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江苏区域规划和布局,既带来了资源的融合共享和协调发展,又使包括人才在内的区域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对于上述形势的研判,告诉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创新驱动,人才立市”作为连云港市未来转型升级的主战略,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力军,把人才的有效供给作为人才发展的主抓手,集中力量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并形成助力连云港经济转型再平衡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要素的生产率。

(二)主要问题

连云港目前人才竞争综合实力走在了苏北前列,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放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去比较,放在江苏省的坐标系上去衡量,放在连云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去分析,人才供给侧的差距和问题依然突出。

第一,人才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连云港市按照当前“333”产业发展规划来看,其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在于人才支撑,但由于连云港地处苏北地区,交通便捷度不是很高,教育环境相对仍较落后,特别是在青岛、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反向虹吸效应影响下,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且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致使人才资源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不足。

第二,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连云港人才发展一直存在 “三多三少”现象,目前随着产业的升级优化,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更显匮乏。连云港高层次人才有3.53万人,仅占人才资源总量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与苏州、常州等城市差距达到近5个百分点。此外,行业领军人才较少,“双创”领军人才更是缺乏。引进的15名国家“千人计划”中只有3人是创业人才,78名省“双创计划”中13人是创业人才,人才创业创新活力不强,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同时,科技型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比例不到12%,科技企业家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仍较为薄弱。这就出现,一方面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工业企业等经济实体的发展现状还难以承接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了高层次人才不足与企业承接高层次人才能力不足的矛盾。

第三,人才布局不尽合理。从连云港产业布局看,传统产业(如建筑、冶金等)人才数量较多,但高新技术产业(如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技术等)人才较少。人才分布所在的行业不管是在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还是人才素质,与行业的发展需求都有很大差距。此外,人才与产业融合度不高,大量人才没有投身生产一线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发,52%的高层次人才集中在高校、医院、政府等单位,人才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驱动效能不强。

第四,人才吸纳能力不强。连云港人才平台载体数量偏少,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园区孵化器的建设相对滞后,对人才的承载吸纳能力不强。连云港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1 982家,宿迁在2014年就已经达到2 000家以上。全市各级政府人才投入明显不足,部分县区至今尚未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与省里要求和周边地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连云港市2015年人才专项基金投入3 000万元,而常州是连云港的3倍。此外,人才服务业发展较为失衡,大部分服务企业仍属于行业低端层次,且公共服务集中在传统引进、培养职能上,一体化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策略

连云港人才发展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与发达城市(如常州市2015年每创造百万GDP所需人才数量是1.9人)相比,有着较大的进步空间,着力实施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解决人才“供需错位”矛盾,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连云港重点做好“1+1+3”,即加强1个顶层控制——做好人才总量目标规划;狠抓1个核心任务——筑牢“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建设,打好3张“改革牌”——着力推进制度、服务和环境创新。

(一)做好人才总量目标规划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先有目标才能确定工作”,小到企业,大到地区,凡事“预则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连云港要能够根据当前及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明确人才需求总量,只有在首先确保“量”的条件下,才能够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加强人才发展方向、结构优化和开发路径的统筹规划。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连云港发展实际,得出人才总量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97,且利用统计分析建立了连云港人才需求总量的一元回归方程,即Y=60077.95+23.97X。其中,Y为人才需求总量;X为人均GDP。确定性系数R^2=0.942,表示变量X对Y的解释程度高,解释能力强。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统计量F=64.47,F检验通过,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显著。依据《连云港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相关目标,经计算推导出连云港未来五年的人才需求总量(见表3)。

表3 2016—2020年人才需求总量预测结果

(二)狠抓“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社会已步入“精英”时代,“高精尖缺”人才是区域人才队伍中的主导力量,具有最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驱动力。因此,连云港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应是以“高精尖缺”为导向。

第一,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造就熟悉国际国内市场、掌握核心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国内国际知名的科技企业家。二是实施国内国际等大型引才活动(如盐城每年定点在上海举办大型人才招聘月等),加速集聚一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三是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进高级研修培训活动,加快培养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批扎根基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四是加强人才开发互通互动,建立“一带一路”人才工作合作机制,健全地区间人才工作动态管理体系。加强与周边城市、发达城市间的人才交流合作,实施高端人才柔性引进。

第二,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产业创新发展。一是适应“江苏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加大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果。二是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和海外培训计划,加大国内外优秀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资助选派高技能人才赴海外培训研修,鼓励支持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等与国内外知名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推进技能人才国际化进程。三是发挥“技能状元”大赛品牌效应,评选表彰“技能大奖”、“技能状元”等优秀高技能人才,营造崇尚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四是紧扣“一带一路”建设和产业发展,组织开展国内国外培训,重点推进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与港口、装备制造等高技能人才发展计划。

第三,加强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效能。一是对接“沿海新型工业基地”建设需要,实施连云港产业人才发展行动计划。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突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医药”三大优势产业人才高端引领、“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人才加快引进和“冶金、食品、精细化工”三大传统产业人才转型升级。二是开展经常性的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优先引进,带领相关企业组团赴各高等院校招揽产业人才。三是以产业人才培训行动为抓手,以专业型和实用型人才为重点,开展新一轮产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四是推进产业孵化体系与人才开发建设融合,推动科技扶持项目、人才资助项目等向急需紧缺人才倾斜。

(三)着力推进制度、服务和环境改革与创新

第一,打好“制度改革与创新”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赵曙明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刊文指出,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靠人才制度牵引。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这为连云港市人才制度管理指明了改革与创新方向。一是推进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政府要转变思想与理念,进而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更多的是强化政府人才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审批手续繁琐导致人才流失的现象在连云港时有发生。因此,要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二是推进引进机制改革与创新。顺应城市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需求,实施引才工程以及海外人才智力引进工程,发挥海外人才联络站汇聚功能,进一步提高招才引智质量水平。发挥“一带一路”交汇点区位优势,健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高端人才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等方面的务实合作。三是推进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紧扣“一带一路”建设和连云港市重点产业发展,建立以重大人才工程为引领、行业人才工程为支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在连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力度,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健全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断完善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四是推进流动配置机制改革与创新。推进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法律法规完备、中介服务配套的人才流动机制。依托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人才联盟,构建国家东中西人才交流大市场,实施与苏南人才发展的挂钩合作,健全地区间人才工作动态合作机制。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人才服务合作论坛,邀请沿线城市参加大型人才交流会议和中国连云港国际物流博览会等系列活动。五是推进服务保障机制。参照上海、深圳、苏州等城市,设立人才定点医院,完善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柔性流动人才“特聘制度”,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金卡、帮办服务制度,落实高端人才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帮扶等方面优惠待遇。

第二,打好“服务改革与创新”牌。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赵曙明教授指出人才的供给均衡离不开人才管理服务业。当前,连云港市的人才管理服务业的专业性、创新性、服务性存在较大的不足,要想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人才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就要对人才服务进行改革。一是整合现有人才公共服务资源,强化政府人才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普遍推行综合柜员制,促进服务模式由“一站式”向“一窗式”转变。二是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加大人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支持人才公共服务产品开发,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加快连云港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鼓励发展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四是着眼于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必须在产业链延伸和产品创新上下工夫。一方面是在培训、招聘、人才测评、职业指导、人事代理、劳务派遣、高级人才寻访等传统业态,适应人口结构、就业观念、职业期待等变化,鼓励并加快推动技术改进和产品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人才队伍的壮大、人才价值的提升以及人才供需的匹配;另一方面是拓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以人力资源服务业为核心吸纳其他生产性服务业。要未雨绸缪,将人力资源服务业与科技、金融、生活服务等协同发展,通过多个服务产品的组合形成跨界的综合性服务体系,满足人才各个价值层面的需求。五是转变人才工作方式,突出服务理念,从工作生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搭建人才服务企业通道,聚焦企业创新需求,以帮助企业“引人才、找专家、搭平台”为核心,开展人才服务进企业系列活动。

第三,打好“环境改革与创新”牌。植物成长需要良好的土壤,人才发展也同样需要积极营造人才成长氛围。没有好的人才环境和载体平台,就如同鱼儿没有了水,是不会形成优态的发展态势。连云港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要克服“先天”的硬性因素不足,着重从“软”性因素,即从人才制度环境、工作环境、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等下工夫。一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要在逐年提高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的同时,明确各县(区)均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研究制定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加大人才投入的政策措施,企业人才开发要夯实投资拉动,企业管理者应当秉持“人才投入是赢得未来的战略性投入”的人才开发理念,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力度。二是深化创新创业人才载体建设。加快高新区、科创城、淮工大学科技园、杰瑞创意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创新创业主阵地作用,把高新区建成连云港市创新创业人才核心区。开展“一园一策”,鼓励各类园区完善产业创新服务功能,提升自身创新活力及效率。积极鼓励各县(区)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器,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载体,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中小企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培训基地、创业实训基地的孵化作用,逐步建立“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孵化模式。设立众创空间建设专项资金,搭建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三是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平台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引导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共同建立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依托高新区和产业基地,围绕连云港特色产业,培育一批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支持各基地联合高校院所、企业共建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定期为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服务,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选派科技人才到企业挂职服务、担任科技副总,从企业选派高层次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深化高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挂职。四是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人才在科技研发、项目承包、创业、兼职等活动中的法律保护。依法保护承担国家、省市重点项目、涉及企业核心技术或商业秘密的人才及其合法权益。通过事业激励人才,提高社会地位,营造尊重、关怀、宽容、支持人才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SJB630134);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开放基金课题(JSIMR201517);淮海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S2015001);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商学院)

猜你喜欢
连云港一带一路人才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
人才云
江苏连云港:为农民工送上“寒冬暖查”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奇妙的连云港之旅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