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改革方向

2016-12-13 10:16蔡尚伟
人民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文化产品

蔡尚伟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宣传文化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如何推进宣传文化领域改革进行探讨和分析。从增强文化自信、打造国际平台、提升内容品质、铸造科技载体、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探讨了文化传媒产业发展及改革。

【关键词】宣传文化 结构性问题 文化产品 文化传媒产业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宣传文化领域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文化生态“失衡失调”。在信息化、全球化、多极化浪潮席卷下,多元化文化生态格局逐渐形成。各种文化在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同时,也给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矛盾日益凸现,人民群众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不理解,对党的中心工作不支持,并开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体系持怀疑态度,在民族文化上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甚至提出并奉信所谓的“酱缸”论、“丑陋”论。海外各国的文化严重冲击着中国的文化市场,美国街头文化、摇滚音乐文化、日本动漫影视文化、韩国饮食服饰文化等纷纷涌入我国本土文化市场,并逐渐滋生蔓延开来。美剧、韩剧粉丝蜂拥而至,崇洋媚外的风气在年轻一代中盛行,外来文化被过多引进,本土文化逐渐被抛弃,民族文化被边缘化。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在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发展相对滞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文化传媒产业本身存在着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的问题,加之文化产业相关制度以及文化产业激励政策、扶持政策还未完全建立和完善,所以,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畸形导致文化传媒产业相对于我国的传统产业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发展。此外,文化产业长期来缺少舆论宣传,国民对其认知感及认同感不足,也极大地制约了其发展。因此,在突出的产业结构问题下,推进结构性改革与调整对文化传媒产业来说就更显得迫切和必要了。

文化产品“供需错位”。随着文化产业化进一步推进,文化传媒产品生产和流通规模空前壮大,图书、期刊、影视、音乐等发行制作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但由于文化传媒产业兴起时间短,基础设施薄弱,再加上受经济条件制约,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弱,所以真正被受众充分消费并满足人们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品质产品并不多。加之内容雷同、产品老化、庸俗媚俗、格调低下、质量偏低等因素造成文化市场库存积压,资源浪费。文化供给总量过剩,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未能得到有效的满足,从而呈现出严重的结构性矛盾,这是当前文化传媒产品和服务供给端存在的最显著问题。从需求体系来看,是适合受众需求的产品不足,但从供给体系上看,则是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实质在于文化传媒产品的供需错位。

舆论格局“西强我弱”。在国际话语体系中,长期以来“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严重阻碍了我国宣传文化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相比于我国的硬实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明显与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身份不相匹配。加之中西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导致中西方认知错位,西方国家对中国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西强东弱的传播秩序中,我国的国家形象往往以“他塑”为主,“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等各种论调甚嚣尘上,在重大国际事件中,中国频频失声、失语。其次,处在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的中国面临着各类矛盾的激化,而中国在对外传播中往往自说自话,空话套话多,缺乏针对性,重视国内反响,忽视海外认知,加之对外传播主体单一、策略单调、形式单一、内容呆板,并且往往带有浓烈的官方色彩,不容易为西方接受,致使“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尚无明显改变。

人才队伍“缺失流失”。宣传文化领域人才的“缺失流失”是这些年来制约宣传文化创新、文化传媒产业提质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是人才队伍的“缺失”问题。宣传文化领域的高端创意人才、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品营销人才、大型活动策划人才等出现严重空缺,宣传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懂文化、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端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缺乏的矛盾突出。而加之发展平台有限、人才培养机制不全等原因,制约了宣传文化领域人才的进一步成长。二是人才队伍的“流失”问题。近年来,传统从业人员大面积流失。在转企改制过程中,由于人员身份转换、经济待遇等因素的改变,造成了一部分资历深、经验足的专业人才流失。另外,受经济效益的制约,薪酬体系不够完善,未能形成较好的市场竞争优势,致使在招聘一些兼备经营管理和专业技能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时面临困难。

文化传媒产业改革的必要性

符合意识形态属性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反过来它又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事关国家的命运,事关社会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宣传文化作为整个社会结构中的思想上层建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空前活跃的空间平台,人们的思想意识在这里激烈地碰撞交锋,互联网俨然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能否做好宣传文化工作,直接关系着我们能否打赢意识形态领域这场战争。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开创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敌强我弱、敌攻我守的根本态势仍然没有改变,维护信息文化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面对新形势下严峻复杂的环境,如果还继续按照老办法老规矩开展宣传文化工作,必定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因此,我们必须对宣传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进行再认识,高度关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与调整,才能保证宣传文化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

满足市场经济属性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旧的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经营模式受到强烈的冲击。宣传文化要想更好的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环境,必须以市场规律运行,以精神产品的营销形态走向市场,进入流通领域。因此,文化传媒产品除了保持其固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外,还具备了市场经济属性的一般特征。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传媒产业虽然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与挑战。需求刺激不足以支持文化传媒产业的可持续增长,以需求侧管理带来的效益不再是支撑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由此引生出宣传文化领域的产能过剩、库存积压、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因此,文化传媒产业的可持续增长目标亟待有效的改革措施,需求侧管理的拉动作用已经发挥至尽,只有通过提高供给质量,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增加有效的需要,从而提高文化传媒市场的活力,保证宣传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宣传文化领域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及措施

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首先应该具有民族文化的自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再次提到了文化自信,并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树立起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同时还要结合时代需求,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体现时代性、原创性,形成既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书画里的中国”、“琴弦上的中国”等。其次,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流意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不意味着对外来文化的全盘否定,也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打造国际平台。宣传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必须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只有在文化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才能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因此,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一流传播平台。

打造国际一流传播平台,首先要以融合发展理念为指导,优化文化传媒产品生产模式,打造多功能、一体化的宣传文化平台,实现文化传媒产品的多种生成以及多终端投放,提升生产力和产品竞争力。其次,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力以赴建立起能与世界文化强国竞争的世界级文化传媒产业集团,积极整合对外传播资源,联手打造面向国际的运作平台,增强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整体性结构竞争力,努力将“中国品牌”推向世界。同时加快形成中外文化交流机构合作体系,加强与海外文化机构的广泛联系,开展深入合作,打造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平台,通过多终端来向世界各国进行传播,提升我国在全球文化传播中的能力。此外,还应实施本土化战略,以本土化方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增强国际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提升内容品质。要形成高质量的有效供给,必须要贯穿创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引领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一是减少低俗供给,树立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创造要有思想、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二是减少同质供给,化解文化产业的过剩产能,要根据受众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增加多元化订制产品供给,同时要深入人民群众,创造接地气有人气的内容,还要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提供有意思、有温度的内容;三是要减少低端供给,通过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元素横纵联合,强化产业融合度,延长文化产业链,提高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领域供给水平,创造有品质的内容。

铸造科技载体。现代高新技术在宣传文化传播方面具有无限潜能,甚至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只有拥有先进科学技术,才能占领传播的制高点。

提升有效的科技供给,一方面宣传文化工作要多方面运用先进技术做支撑,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研究分析用户的信息接收习惯,做好信息筛选、解读等深加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来定位受众,从而实现精准供给与投放;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文化方面的科技创新投入,增加宣传文化科技创新数据库和平台建设投入,加大对我国文化研究机构的应用型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扶持文化创意研究机构的发展。此外,还要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快速传递信息,抢先设定信息、基调,抢占信息制高点,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发展移动端产品、实现多终端、全覆盖、立体化供给结构。

建设人才队伍。人才作为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各生产要素中重要的供给要素。随着宣传文化所处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文化传媒产品和服务类型越来越丰富,在具体的运营实践中,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渐成主流。建设人才队伍,首先要解决人才缺失的问题,提高宣传文化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此外,还必须加强道德修养,培养起一支有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优良作风的人才队伍。其次,要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必须深化宣传文化部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人才待遇保障力度,以人才支撑创新、助推跨越、抢占先机。

(作者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研究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培育项目“新闻经典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J201004】

【参考文献】

①武超群,张秋阳:《供给调节背景下的报纸供给侧改革》,《青年记者》,2016年10期 。

②张剑:《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光明日报》,2012年11月26日。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文化产品
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导向的文化产品概念设计教学研究
我国特色文化产品区域品牌营销机制构建研究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两点思考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两点思考
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途径研究
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途径研究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迈过几道坎
关于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研究
探讨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
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与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