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到“水磨”土成金

2016-12-14 06:41肖依
现代苏州 2016年34期
关键词:砖坯御窑阴干

记者 肖依

工到“水磨”土成金

记者肖依

这是一门变土为金的技艺

明清御窑金砖,就其质地看,其实是一种高级精致的青砖。与普通青砖相比,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基本工序大致相同,但是,论制作的精细程度和烧成周期,却终究相差悬殊。而这种令人吃惊的差异,却也正是御窑金砖工艺的价值所在。

不过,这门在无数窑工泥匠百踏千揉、百转千回和百炼千焙的血汗和智慧中诞生的,与气候节律、天地日月对话交流并变土为金的绝艺,在1911年清代宣统之后流散并封存民间。古金砖的消亡和金砖制作技艺的沉寂,已经整整一百年。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散存民间七十多年之后,由后来成为金砖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当时的苏州陆墓御窑砖瓦厂厂长金梅泉带领制砖工匠才基本恢复。2008年来,又在第六代传承人金瑾的主持下启动了重制明清原味金砖的工程,意在当代完全复原明清古法练泥、烧窑,制作出接近甚至超越古金砖质地细料方砖。

金梅泉和金瑾,一对父女,两位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就这样努力延续金砖制作技艺的传承,还有“水火相济、变土为金”的文化精神。

金梅泉和金瑾,一对父女,两位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完成堆垛准备熏烧的金砖泥坯

土窑出金砖

在苏州古城的北面,出齐门向北数公里,两座清代古窑高耸的烟囱里,直到现在,依然长年不断地延续着源自千年以前的窑烟。

走近古窑,屋前,一块文保标识石碑上赫然刻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陆慕御窑址”。屋内,每一个窑膛前的两侧,堆满了烧砖用的砻糠。窑膛口,窑工正在向里面添加燃料。师傅用一根铁钎往进料口推送一些砻糠,又在膛口的底部钩掏出许多火红的糠灰,窑室膛口随即窜起一阵又一阵熊熊的大火。

窑工说,两座土窑里,正在焙烧的,是普通铺地用的大方砖,并非古金砖一样的细料方砖。但是,即使是这样并不十分细密的普通古建方砖的泥坯,也要烧两个月的时间。窑工还说,他们是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的师傅,这个厂的原址就在这里。古窑四周的一小片区域,如今已是一个以“御窑金砖”而名的博物馆。

金砖制作的古法练泥车间在御窑金砖厂的新址,相城区北桥街道灵峰村谈埂路。那里,屋内数百块的砖坯,竖着,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练泥师傅正在不停地翻每一块砖坯,捶打摩挲, 他说:“制坯后阴干的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持续半年左右时间。”

而车间外面一片土场上靠墙的三个沥浆池,以及池上搁着的三张不同孔目的滤网,是用来进行金砖练泥过程中非常要紧的工序——沥浆的。师傅说:“沥浆后的泥土,粘性会降低,这就需要我们用纯手工,数十、甚至上百次的扦、甩、踏、揉,才能练成细密粘实、全无气孔的坯泥”。

金瑾告诉我们,这么细密的坯泥,对晾干和烧窑更是一种分寸拿捏工艺的挑战。所以,金砖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顺应天道、竭尽人事的过程,文化含量极高,极大,极为丰富。

金瑾说,金砖厂有10座土窑,近年来,除生产古建砖瓦外,在恢复金砖制作明清古法工艺上花了很大的功夫,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精力、物力和财力,当然,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收获也颇为丰厚。金砖这方朴实无华的坚土,在古法复原后再次大放异彩。

然而,金砖重制工作的起步,从一开始就看起来极为艰难,即使经过对老工匠众多的走访,也仍然举步维艰。

铺墁于康熙年间的故宫太和殿的金砖地面

古法复原的艰难

《造砖图说》是明代嘉靖年间曾在苏州陆墓三年督造五万枚金砖的工部郎中、砖窑督造官张问之,于嘉靖甲午年(1534年,嘉靖十三年),进呈给嘉靖帝的详细说明金砖制作复杂工序的图文并重的一份奏折——《请增烧造工价疏》,也是金砖烧造史上唯一记录金砖制作古法工艺的资料。

遗憾的是,此书收入清乾隆年间编就的《四库全书》存目后,原本不知所终,至今已散佚无存。所以,明清金砖究竟是如何制作的?它的工艺流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如何炼泥,如何制坯,如何阴干,如何焙烧,如何窨水?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成了重制明清原味金砖难以避开又必须面对的难题。

在经过了将近两年时间数千种资料的搜集积累之后,御窑金砖厂终于在河北省的一种地方志史料中找到了张问之的那份《请增烧造工价疏》。于是,传承人和文化学者一起,对此奏折中所述的金砖制作工序逐一解读,并实践试验和对照研究,思考并尽力理解每一道工序的功用、特点、分寸等等。

并在此基础上,模仿明清版画的风格,在2014年(甲午年),嘉靖本成刊480年后,以完全的古本线装形式,复原了《造砖图说》,使得金砖传承再次有了可凭可据的脚本,这也称得上是金砖传承历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事。

不过,依照古法复原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困难。金瑾说,当时发现做出来的金砖会酥和裂,后来拜访了不少专家,并循着一道道工序寻找原因,反复试验实践,最终成功解决。“沥浆后的泥土,粘性会降低,这就需要我们用纯手工,数十、甚至上百次的扦、甩、踏、揉,才能练成细密粘实、全无气孔的坯泥”。

生命精神的传承

从取土炼泥、制坯阴干到装窑焙烧、洇水出窑,金砖制作最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而且,二十九道工序环环相扣,一道不到则前功尽弃,以至民间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

而最重要的是,金砖制作的全部奥秘,就是根据土性物理的生克,将练泥、晾坯和烧窑等二十九道工序的每一道,都与时序气候的转换、空气湿度的变化,以及火功水能的相济等宇宙事物规律,做最大程度和最为精细的极致的契合,即所谓“顺天道尽人事,方土窑而出金砖”。而这种特点也正是明清苏州工艺巅峰期精工细作的典型体现。

金瑾说,重制金砖的过程,让她感受到这种工艺的精妙与劳动人民智慧的伟大,更体验并领悟到了御窑金砖所含藏的工艺真谛和生命精神。

御窑金砖厂将这些对于金砖、文化和生命精神的领悟融汇贯通,结合中国古人烧造金砖时所遵循的中国宋代以后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儒家思想,创绘了《金砖制作天道人事图》,成了现代人重制原味金砖的经典和核心依据。

在金瑾看来,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金砖制作技艺是精工细作的工艺文化的传承;更是生命精神的传承,即对天道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真诚。而这是比工艺文化更重要的。

用弓弦反复切勒泥堆

将晞晾后的泥铲起运往室内继续阴晾 

用滚轮将泥坯碾压结实

金砖制作工艺:工到水磨土成金

明代嘉靖年间,曾于苏州陆墓三年督造五万块细料方砖的工部侍郎张问之在其《造砖图说》中记载,御窑金砖的主要流程有八个,制作工序达二十九道之多。

取土,“七转得土”。选取苏州城东北陆墓特有的黄色粉沙型粘土,经过掘、运、晒、椎、舂、磨、筛等七道工序的处理,初步去除杂物,并使土块变小变细。

练泥,“六转成泥”。这个过程是要澄浆沥泥,要经过澄、滤、晾、晞、勒、踏六道工序,练就可以用来制坯的泥料。等泥料练到半湿半干时,再进行无数次的翻、捣、摔、揉。这个过程,被称作“醒泥”,目的是要让泥中粘性和砂性达到最融合、最滋润的程度。

练泥是金砖制作的第一大关键工序,也是其与普通砖瓦烧造的主要差别所在,工艺繁复,需持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取土和练泥的过程中,挖掘地点的选择,取用季候的确定,翻捣摔揉的次数、时间和时机等,都需要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工匠来把握;把握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出窑后金砖的质量。

制坯。泥练就后,要装入木制的模具,做成平整的砖坯。制坯,需要将泥用手搓揉,然后盛入托版,两人合作,一起用石轮碾轧,用木掌棰击,使坯面平整。

阴干。“阅八月而后成坯”。这一被称作“阴干”的过程,需要五至八个月。存放砖坯的屋室,什么时候需要开窗,什么时候必须关门,也必须由技熟艺精的工匠通过不间断的观察而确定。

装窑。将阴干后的砖坯装窑也大有讲究,砖的堆垛也是一项专门的技术,须有专人指导和有经验的窑工的操作。通常,烧造时,金砖坯堆叠在窑中间,四周配以其它普通散砖。

烧窑。“百三十日而后洇水出窑”。将制成的砖坯入窑烧造,还需四个多月。期间,需要“防骤火激烈”,所以需要用草糠、片柴、颗柴、枝柴等各烧上一个多月,还需要防止火势过于激烈而使砖开裂,也不能让窑室内的温度过低,或熏烧时间不足而烧出发黄的“嫩火砖”来。因此,焙烧时,火候的控制和把握,柴草加入的时机和数量,是金砖烧制技艺的关键,而这些关键的技术,全凭工匠的烧造经验和一双慧眼。

洇水。经过四个多月的熏烧,是洇水冷却,在窑顶做出一块田一样的平地,四周略为隆起,以将水渗入窑室。焙烧和洇水是金砖制作工艺的第二大关键。

出窑。通过持续不断的洇水,窑室内的温度逐渐降低。等到完全冷却后,便是金砖烧造的最后一个流程出窑了。

猜你喜欢
砖坯御窑阴干
洗后干燥条件对防水效果的影响
不同干燥方式对连翘花主要成分的影响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地下遗址篇
不同干燥方法对布渣叶中牡荆苷含量的影响
砖坯
皇帝的瓷器破了怎么处理?
菊花茶的加工
砖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