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戏

2016-12-14 07:08丁云
现代苏州 2016年34期
关键词:张大文创设计师

记者 丁云

文创戏

记者丁云

张大鲁作品《与谁同坐》系列

文创产业从产品到城市规划,离不开的还是设计的最终目的,为提升产品销路,为增加高附加值,亦或是为方便使用,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卖产品还是卖设计

刘小康认为,所谓文创产品,一个最大的问题、误区,大家都不理解为什么那些东西要去做文创产品。

他自己的心态是最终要能卖。他第一次跟品牌合作做一个小凳子,生产过程比较复杂,生产条件有限,出来的价钱比较贵,卖不动,卖很少。第二次合作做了一个小马的凳子,目标很简单,一定在一千块以下,能卖出去。所以他现在的心态是,跟别人合作就会对对方负责任,保证产品能卖出去。于合作最久的马来西亚品牌坐下来谈,设计不是最重要,而是谈渠道与价格的定位。“品牌做到什么价位能卖出去,过了这个价位就没办法卖,品牌方很难把握产品所用材料。”

产业是做一门生意,最终目标是生意能持续发展,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当然,品牌也有很多,不明白设计师表达什么,不明白设计能帮助品牌往在哪个方向有效果,不是每一样东西都能做,也不是每一个动作都有用,这是另外一个比较科学的课题,不是很伟大有什么设计理念。”

从设计到产业是两个状态。产业这部分,最重要的不是讲创意,而是讲商业模式。设计师很想做好一个杯子,但是怎么生产、怎么卖比怎么设计更加重要。

作为一名在商业设计上也很成功的设计师,跳出设计师的角度看人们不愿为设计买单,刘小康说就是需求的问题。最大的动力不在供应,而在需求。只有市场上需求,事情才会有转机。所以他建议大家都回去写书法,待到人的素养更高,对所有的产品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时,自然不会介意产品贵一点。

他的确在讲艺术教育,“我们不需要那么多设计师,我们对于有品位的客户,训练还不够。”回到写书法,如果对一条线有要求,对很多事情自然会有要求。儿原来的中国人都有这样非常好的文化素养。问题最根本的就是人们平均素养的提升。设计师只能做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要由其他教育来做。

张大鲁作品《阳光三叠》

要时尚还是原汁原味

杭间说,苏州的传统工艺美术天下第一。从传统角度,苏州的传统工艺非常有特点的。过去,他对传统工艺喜欢,是从书本上学习传统工艺。但真正喜欢是他到了杭州以后,那个时候他已经过了50岁了。“这可能跟人的年龄是有关系的。年轻人喜欢的带有文创色彩的东西,跟中年人认为最好的传统工艺,非常不一样。”

对一个设计师来说,年轻的时候可能会去做那些与时尚结合,了解传统东西的内核和思想,思考如何把传统东西根据今天的当代生活功能结合起来。你也许会遵从原来的技术、原来的材料,但设计理念肯定是今天的。这个时候,传统在作品里面只是一种精神符号,或一种影像。这在目前作为文创的产品当中,无疑是一种策略。

张大鲁说得更直接,关键在这样的时尚创意设计,究竟是形式,还是一些更本质的东西?现实是,现在浸淫于本质的极少,而极多的是浮于表面的所谓文化表达。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文化还能不能继承?是还是不是我们的文化?如果不是,我们到底要干什么?是未来的设计师一定考虑。”杭间说。

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最后落脚在产业上,但这个产业跟其他产业是不一样的,它通过文化作推手,在文化上有建树,有拓展,这个产业才有价值。这个矛盾要通过真正文化的满足才能完成。

好比在国外博物馆里看到艺术衍生品,第一眼见到时非常喜欢,买十件。第二次去只买三件,第三次去一件不买。“买了以后,回国那段时间很喜欢,但最后放在书架上,不会再去看它,这是为什么?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的这种现象到底说明什么问题?这是要给设计师作为思考的。”杭间说。

回到他这个年纪对于传统工艺的喜欢,是一种真正的,当年华已逝,人生有了一定阅历以后,对于一件玉器,对于一把纸扇,对于一件传统东西把握在手上,与作为一个中国人生命体验能够慢慢感到满足的这样的东西,它是能留下来的,而不是要作为营销的一个策略去抢夺,满足一时一需的东西。

带有情感温度的城市文化营造

说到文创,张大鲁刚结束了在台湾的半年访问学者生活,这段时间里,对文创设计和城市文化的营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他理解的大文创是一个宽泛概念,有小的产品,更有表演、城市文化营造、商业经营等需要文化创意精神。比如云门舞集的现代舞蹈,是大文创概念,现代舞与行草书法结合。云门在2013年有一场舞蹈叫“稻禾”,以稻米之乡台东池上的泥土,日光,风和水,以及稻米的生命轮回为灵感而创作。配上古老的美浓客家歌谣,西方歌剧咏叹调,亚洲鼓乐,以及池上的稻浪风声,“稻禾”是稻米的生命进程,也隐喻人生的起落。云门把舞台放在稻田里,随着秧苗的生长,整个稻田就是舞台,摄像机、音响、表演等全部随着自然季节的变化去呼应表演,成了很关键性的艺术作品。“舞蹈中有对大自然有敬畏,对文化有敬畏,是真正的文创概念。”张大鲁说。

文创里面,文字很重要。中国人躲不开汉字,文字思维强烈。平面设计里,汉字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平面设计三要素,图形、色彩、文字,没有文字就是图画,有了文字就是设计。

张大鲁历年来参与了大量与苏州有关的重要设计,其中包括山塘街人文风情馆,整理了很多有趣的内容,从时令民俗到文人逸事、从古宅庭园到水巷幽径,对文化有归纳,有整理。他认为,苏州在整个大陆地区属于比较注重文化的城市,当然经济条件比较好,各方比较有意识去做城市文化。

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改造诸如菜市场的混乱

在台北的四月份,同样会举办一个盛大的文化创意博览会,规模很大,质量很好。系列的设计交流活动当中,活跃着一批优秀的设计师,对于城市文化的挖掘和策划做了大量生动而有趣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如“水越设计”、“窍门设计”等设计群体都呈现了丰富有趣的设计案例。

台北市有要求,城市建设有新有旧,是综合共存的环境,势必造成很多区域非常混乱。设计师就要通过设计改造混乱区域,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让所有市民主动体会城市运转和共生空间是怎样的。

最简单的如变电箱改造计划,把台北市所有变电箱全部整理出来,委托设计公司根据台北市的不同区域特点,为变电箱编色谱,然后在不同地方变电箱出现时什么形态,出现哪些信息做计划。

再如市场改造计划。艋钾有个老市场,就像我们的葑门横街市场,富有生活气息。那里的每个摊位都有特别的地方。有一个老太太,从她爷爷就开始在那里卖菜,她爸爸,她自己,卖菜卖了三代人。买菜的人呢,宁可她家比别家贵一点,但菜择得很干净。这有一个中国文化中的“传承”在里面。

改造计划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给每个摊位做设计。合理规划首先便于菜贩操作,“设计是为人服务”,不同的蔬菜,不同的温度贮存,不同的摆放,也便于顾客一目了然,让摊位方便使用。每一家都是专门的个性化设计,把这家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传奇色彩表现出来,最后,市场上的每一家都变得独一无二。

第二部分更有趣。市场的管理方腾出一间房,做“市场小学计划”。房间里有关于市场信息的归纳,整理。通过信息视觉的设计,以丰富的图表、插画和文字,表现了丰富又有意义的知识。

“市场小学计划”就是引导小学生来市场学习和互动。每个星期安排一个主题。这周的主题是分辨蔬菜,告诉大家不同的菜的特点是什么。下周收集市场里所有出现的刀,每一种刀的形状,这个砍骨头的,那个是刨碎屑的,另一个是剔肉的,还有把肉打松的充分将菜场这么好的一个教育地方利用了起来。设计的思维充分渗透在城市文化生活方方面面。

城市有负责都市更新的管理机构,每年对当年的主题做说明会,设计公司有想法就可以报计划投标,标到就负责投入设计,“把设计师、艺术家对于社会、城市、以及人的关爱、情感带进他们的设计和城市的改造中。”张大鲁说。这或许也回答了为什么时间流逝,人们对所谓艺术衍生品的喜爱逐渐冷却,近距离的情感缺乏大概也是原因吧。

张大鲁其人

台湾的市场改造计划,让小学生加入学习,为每一个市场摊位做独一无二的设计规划

猜你喜欢
张大文创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陶溪川文创街区
设计师访谈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张大林美术作品欣赏
设计师的存在
张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