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视角下的当代MBA职业规划与发展

2016-12-14 01:20夏庆东
上海管理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上海财经大学千禧职业规划

虞 梁 夏庆东 田 园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083)

生涯视角下的当代MBA职业规划与发展

虞 梁 夏庆东 田 园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083)

千禧一代已经成为以MBA为代表的专业硕士的主角,相对于职场前辈们,他们学历更高、更具有团队精神,勇于挑战权威和传统,但也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抗压能力,对职业规划和发展有更高的要求,但通过目前基于传统匹配论的主流的职业辅导模式无法得到满足。本文通过探讨职业规划与发展的生涯视角在千禧一代MBA群体中的运用,并以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的实践为例,提出融合匹配论的生涯发展视角,更能促进千禧一代MBA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面向未来职业规划与发展的改善性思考。

MBA;生涯;职业发展;千禧一代

以MBA为代表的专业硕士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5年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25.22万人,占硕士招生总规模的43.93%。MBAChina.com在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对近4万名MBA申请者做“选择一个大学MBA项目的影响因素”的网络调查,“职业发展”分别排在第一位和第三位,从学生角度总体来讲非常重视。但根据咨询机构的调查报告,超过一半的MBA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没有清晰的概念和思路。

1 职业规划与发展的生涯视角

生涯视角源自生涯发展理论,与类型匹配理论将生涯发展看成是个体与职业之间的静态匹配与一次性选择过程不同,生涯发展理论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提出以发展的眼光探讨自我概念的形成将有助于个体清晰地认识自我,明确每个年龄阶段的任务和担任的角色,这些观点都为个体的职业选择与生命意义的丰富提供了依据。其代表任务包括了金兹伯格(Ginzberg)、舒伯(Super)、施恩(Schein)等,其中舒伯的理论最具有代表性,应用最广泛。

舒伯在14项基本假设的前提下,提出了生涯发展的拱门模型(如图1所示),生涯广度和生活空间,自我概念和生涯成熟度等重要理论。

拱门模型说明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经济上的决定因素如何影响生涯的发展。“自我”位于拱形门的最上方中央位置,而人格、需求、价值观和兴趣等代表个人对自己的理解和互动,这些认知理解在生命过程中会有所改变。另外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也产生了个人和家庭、学校、同侪以及同事互动之间的自我概念的过程。内在因素的交互影响,形成了个人独特的性格和成就;外在因素的交互影响,形成了社会性政策和就业实况。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融合交互,形成了角色自我概念,进而发展出自我概念。

同时,舒伯提出生涯阶段理论和角色理论,并通过“生涯彩虹图”加以呈现各阶段与各角色的交互作用(如图2所示)。彩虹图的横轴代表的是一生的生活广度,又称“大周期”,外围显示的是人生主要的发展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起、维持期、衰退期。大周期内五个生命阶段有年龄、阶段特征、发展任务,生活广度的每个大周期内又有小周期,发展任务的循环与再循环。彩虹图的纵轴代表生活空间,由一组职位和角色组成。舒伯认为人的一生要扮演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退休者九种角色,这些角色活跃于家庭、社区、学校和职场各个不同舞台。在不同空间的所有角色,都彼此互相影响。一个人在某一角色上的成功,可能激励其他角色的成功;反之,为了某一个角色的成功付出的代价太大可能导致其他角色的失败。

资料来源:Duane Brown,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2 当代MBA的特点

我国MBA教育始于1991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果丰硕,规模日益扩大,培养模式与时俱进,近年学生也呈现了如下特点:

(1)千禧一代成为主角。国际上通常将1981年到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成为千禧一代,又成为Y世代(Generation Y)。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2013-2015级超过1500名MBA在校生的统计,平均入校年龄为30.6岁,26-33岁的学生在人数上的集中度超过70%。依出生年龄统计,千禧一代在各自年级中的人数占比已分别达到82.6%、78.4%、 81.6%,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

(2)生活广度上处于生涯建立期,该阶段通过探索阶段对职业选择的尝试,开始安于某种选定的职业类型,积累职业经验,提高职业能力,以获取职位上的提升,而这种提升往往意味着大量的资源投入。生活空间上普遍承担了工作者、学生、公民、儿童(即子女)、休闲者角色,很大一部分还承担了父母、夫妻角色。更多的角色,有限的资源,意味着角色之间的平衡的难度更大。实际中,千禧一代是高度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和多元化的群体,但很大一部分人感觉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和工作前的期待有较大差距。

(3)自我中心,个人期望高,抗压力弱,挑战权威。千禧一代是改革开放的承受者,成长过程在家庭中居中心地位,物质需求得到较大满足,大环境国家强大社会稳定,使得经历的磨练较少。作为网络一代,有机会了解到海量的信息,并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他们民主意识强烈,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受社会发展和财富分配的影响,一夜致富故事通过网络的传播,现实生活买房买车的影响,又使他们承担了非常大的经济和工作压力,容易产生挫败感。

(4)学历较高,背景复杂,但又存在学非所用,流动性强。千禧一代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受教育平均水平最高的一代职场人,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使得他们对组织依赖性低,工作流动性高。MBA的学生的专业构成呈现分散状态下的适度集中:我校MBA来自金融、IT/互联网、咨询、先进制造等十多个行业,但在金融行业上占比达到40%-50%。在千禧一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的重合度不高,加之受到行业薪酬差距的影响,这一代MBA中有较高比例存在抛弃以前专业,转换行业的想法。

(5)习惯团队工作,缺乏独立思考和领导才能。千禧一代是网络一代,优势是熟悉大部分信息化工具和软件,乐于接受新知识,网络的分享精神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的习惯。不足是,他们对图像和视频的兴趣远大于文字,碎片化的泛阅读也导致缺乏深度系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不足,去中心化的沟通结构也使得他们缺乏领导历练和才能。因此更喜欢职责明确有章可循的工作环境,对于复杂模糊情况的处理是他们的弱点。

3 MBA职业规划与发展辅导现状

国内MBA职业规划与发展辅导存在起步晚,底子薄,学生期望高,受重视程度低,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

根据2013年MBAChina.com的调查,其时全国236家MBA项目,设立职业发展中心的仅28家,且大部分成立于2010年以后,专职老师超过5人的不足10家。2014年,MBAChina.com分别组织了MBA招生、信息化、职业发展三个论坛,参加的高校分别为150家左右、100多家和不足30家。

从业教师也多为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或其他部门老师转职而来,相较国外类似项目的平均水平,一个在校生规模在500名左右项目,通常配备的职业发展指导老师的人数在10-20人,且会根据不同的就读阶段和求职行业意向各自拥有专业化的分工。

近年虽越来越重视职业发展老师专业化的建设,但距离学生的期待还是有不小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职业发展中心是成本中心,随着近年MBA招生市场的竞争加剧,更多的商学院对职业发展部门便无暇顾及;另一方面,商学院上下对职业发展中心的定位,有的商学院将其定位为就业指导机构,做签订三方、开学毕业等流程事务性工作,做得稍好的可能依据匹配论辅导学生做简单的职业规划,大部分老师陷于日常琐事而难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度,缺乏外观社会经济、内拓辅导深度的精力和能力。

4 上海财经大学MBA职业规划与发展实践

上海财经大学是全国第一批获得MBA办学资格的高校,并与清华大学成为获得2014年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的仅有的两个MBA项目之一,近两年MBA毕业生就业率100%,每年超过40%的学生在就读和毕业阶段转换工作,约一半毕业生从事金融行业, Full-time MBA行业转换比例超过70%。为更好促进MBA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1)加强师资建设。职业发展的师资包括自有师资和外聘师资,我校商学院MBA项目成立有职业发展中心,现有专职教师5名,拥有GCDF全球生涯规划师、BCC生涯教练、MBTI施测师各两名;外聘职业导师56名,创业导师和生涯顾问20余名。

(2)丰富辅导形式。针对MBA的年龄、行业、专业、岗位等跨越度大的特点,通过入学阶段的职业发展课程,让其对职业规划和发展树立全局的意识,认识到职业规划和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通过职业发展顾问零距离和生涯工作室等项目,邀请职业顾问和行业专家进校园,和职业发展中心老师双师同堂,就学生的问题进行一对一或二对一的个性化咨询。针对千禧一代自我中心、挑战权威、学历较高、背景复杂的特点,传统的信息灌输咨询式的辅导既不容易说服学生、导致学生的抗拒心理,又无法覆盖一日千里的职场发展生态;而在一定范围内引入了教练技术等导引学生思维和心态、启发学生潜能的工具,一方面方案结论由学生自己给出,容易被学生主动接受,同时也弥补了辅导老师自身在学生需求范围内知识性技能缺乏带来的劣势。针对千禧一代习惯团队工作,缺乏独立思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通过在教学方法更多融入体验式教学、沉浸式教学、案例讨论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操作练习,对所传授的内容通过体验和学生之间互相的交流分享带来的思考促进学生的成长。

(3)外部资源的利用。除了聘请企业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MBA职业导师,我院与46家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开展整合实践项目,组织导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就企业实际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将课堂所学理论与全真实践环境相融合。同时,在高校圈内部,注重校际之间的交流,我院牵头成立了上海市高校MBA职业发展联盟,各高校和项目MBA职业发展老师定期聚会交流,互通有无,经验分享,共同成长。

(4)坚持与市场接轨。一方面,坚持以社会经济和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导向。生涯发展理论强调自我是内外在因素共同影响的产物,内因是关键,外因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院职业发展中心时刻关注国家社会经济政策和就业市场发展趋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邀请行业内领先的专家顾问辅导咨询,对趋势做适度的预判,既为学生提供当下的人岗匹配的建议,也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做参考。另一方面,师资的构成与培养上与市场对接。根据就业市场变化,职业发展中心每隔两年对职业导师的构成做优化;自有师资培训和进修上也突破高校传统的基于匹配论的生涯指导模式,引入教练技术、叙事咨询、私董会、MBTI、Facet5、PI等市场主流的咨询和测评模式;外聘师资上除了行业专家,还引入资深猎头、心理咨询师、ICF认证教练等相关专业顾问。

(5)终身学习的理念。千禧一代自身处于生涯建立期,职场环境也发展到快速更迭而又复杂非常的状况,唯有不间断的学习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助其在整个生涯阶段取得更大的成就。我院在职业发展教育中,始终秉持了终身学习的理念。首先在课程设计上强调向学生传递终身学习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学院的课程、图书馆、讲座论坛资源均对学生和校友终身开放,为其终身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第三,校友圈活动倡导学习的思想和主题,为校友的终身学习缔造良好的氛围。

5 思考与启示

千禧一代正进入生涯最重要的阶段,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基于匹配论、发展论、建构论等理论的丰富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千禧一代对于生涯发展的认知和掌控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总体而言,我国的生涯辅导还处于比较基础的阶段,对比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代际差异、东西方文化差异,仍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1)相对于目前应用广泛的匹配论,生涯发展论从更大的时间空间跨度上进行规划和发展辅导,不仅融合了匹配论既考虑自我认知又考虑外部工作世界的思路,又扩展了生活广度和生活空间概念,从横贯一生的生涯视角思考职业规划和发展,注重多重生涯角色的平衡,对于千禧一代MBA工作与生活平衡方面满意度较低的现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更有利于他们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生涯发展理论更强调人的发展的动态性,区别于人应该适配工作岗位的静止观点,发展理论更注重“发展的人”在不同阶段所要完成的不同的任务,更以人为本,强调工作应该迁就人的生活方式和角色。

(2)生涯视角的发展理论离不开匹配论的支持,基于匹配论的生涯发展理论是更好的选择。在日常辅导和咨询中,应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其个人所处的生涯阶段,认识这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任务,再通过探索自我和外部工作世界,寻找与个人匹配的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路径。

(3)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处于上世纪80年代,近年来,MBA学生的构成和特点发生了变化,外部的社会经济职场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放改变了职场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虽然全职雇佣依然是主流,但基于临时的、兼职的、职能的“无边界组织”得以出现和发展。千禧一代的MBA不再局限于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依靠资历和行业经验的累计获得职位的提升,取而代之的是项目经验成为招聘方日益重视的考量。这些变化使得无论是生涯发展理论还是匹配理论都需要迭代进化,需要对某些指导环节加以完善,即使舒伯本人在晚年也流露出融合建构理论的倾向。

(4)无论是生涯发展理论还是匹配论都源自西方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其效用近十年来在国内得到了检验,但东西方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存在一定的差异,理论应用的本土化研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5)职业发展的辅导和咨询是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行业知识的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商业世界步入VUCA时代,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不稳定、不确定,职业发展辅导老师也要与时俱进,在生涯视角下,仅依靠匹配论显然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基于个人建构的叙事、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教练技术能够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需要从业老师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自我革新,创新思路,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1] 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布拉德·卡什,考特尼·滕普林.从优秀员工到卓越管理者[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3] 约瑟夫·奥康纳,安德拉·拉格斯弗.怎样成为一名大师级教练[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可·L.萨维科斯.生涯咨询[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5] 虞梁,夏庆东,田园.教练技术在MBA职业发展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上海管理科学.2015.4:111-113;

[6] MBAChina.com网站,张诗华:职业发展应得到更多重视, http://www.mbachina.com/html/jsgd/201406/78963.html,2014;

[7] Duane Brown,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M].Jossey-Bass,2002.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MB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eer

Yu Liang Xia Qingdong Tian Yuan

Generation Y have become protagonist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represented by MBA. With respect to their predecessors, they are more educated, more teamwork, courage to challenge authority and tradition, but also lack of capacity of deep thinking and anti-pressure. On the other side, they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on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ut could not be met by the mainstream of career counseling model based on traditional matching theory. Through discuss the use of career perspective on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mong the Generation Y MBA population, and to the practice of Business School of SHUFE, for example, propose the integration of career development matching theory in VUCA era, to better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career development of Generation Y MBA, and put forward future-oriented thinking to improve the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MBA; Career; Career Development; Generation Y

G64

A

本文是上海财经大学商学研究项目“生涯视角下的当代MBA职业规划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5110079)”的研究成果之一。

虞梁,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主任;夏庆东,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田园,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高级主管。

猜你喜欢
上海财经大学千禧职业规划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KIDSTODAY
“千禧一代”天然适合直销业
哪国青年爱买房?
“千禧一代”购房意愿亚洲第一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独立学院ACCA课程设置优化改革——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的实践探索
应用本科与专业硕士贯通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上海财经大学财经“E+e”新教育实践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