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提琴《思乡曲》到民族精神

2016-12-15 05:12陈立新
军营文化天地 2016年12期
关键词:小提琴民歌民族

文/陈立新

从小提琴《思乡曲》到民族精神

文/陈立新

《思乡曲》自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已经成为中国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之一。其鲜明的音乐形态,丰富创新的民族风格,无不体现出民族性、时代性的民族精神,是反映游子思乡遥祝福的代表之作。

在1937年动荡的中国,在日寇的铁蹄蹂躏之下,东三省的学生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流亡关内。当时,马思聪行脚北国之后折回广州,从一首绥远民歌中引发灵感,谱下了这首《思乡曲》,拨动了多少为抗日救亡而奋战的中华儿女的心弦,并且一直流传下来,引发了一代代爱国爱乡的炎黄子孙的共鸣,成为了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不朽的经典。

《思乡曲》的作者马思聪先生出生于广东汕尾市海丰,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作为一位作曲家,马思聪也涉及小提琴音乐、交响音乐、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钢琴音乐、歌剧、舞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等多个领域,但他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影响最突出。小提琴曲《内蒙组曲》是马思聪的成名之作,作于1937年。尤其是其中的《思乡曲》和《塞外舞曲》已成为饮誉中外的优秀中国小提琴代表作。

1936年春,时任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讲师的马思聪因病请假,住在上海法租界进行疗养。眼见大病初愈,而病假期限还没有到,马思聪便决定乘机带上妻子到从未去过的古都北平一游。马思聪夫妇进入到一个露天演艺场后,看到一名老艺人在一副大板、一面鼓和一把三弦儿的伴奏下,时而说白,时而唱词,调子倒也高亢而丰富,把场内的人逗得一阵阵哄堂大笑。曾留学法国多年、时年24岁的马思聪还是头一次听京韵大鼓,自感新奇,兴奋不已。他迅速迷上了这个地地道道的中国特产,以致听了一曲又一曲,并掏出随身带的笔记本,飞快地记下了《凤阳歌》《上河调》《梅花落》《垛子板》《太平年》《农家乐》《流水板》和《南城调》等曲谱。自此,他开始大量地收集大鼓的曲调,同时也搜罗中国的民歌,他的目光紧紧地盯上了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在此过程中,一首流行在绥远省后套地区(今内蒙古)、仅有短短八小节、名为《城墙上跑马》的民歌,引起了马思聪的密切关注:“城墙上跑马/掉不回那个头/思想起咱们包头/哎哟我就眼儿抖。”这首民歌中流溢着的对故土、对乡亲的浓烈思念之情,让马思聪反复地品味、琢磨。猛然间,他音乐灵感的闸门洞开,思如潮涌,遂一会儿提笔作曲,一会儿用小提琴试奏,一首题为《思乡曲》的小提琴曲于1937年冬诞生了。

《思乡曲》首先以“如歌似的行板”奏出了内蒙民歌的旋律,点明了主题;而后用音乐语言描绘出故乡的美丽,亲人的可爱;继之,反复刻画背井离乡者的乡愁,凄楚感人;最后进入高潮,写出离乡人美好的祝愿与故乡未来的光明前景。那充满东方色彩和中华民族气派的优美旋律,很快流传开来,不仅成为马思聪日后音乐生涯中的“保留曲目”,也使作曲者名声大振。

马思聪先生是第一个将民族音乐素材运用到小提琴音乐创作中的作曲家,《思乡曲》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特征,展现了辽阔蒙古草原人民的民族生活,同时,在加工、提炼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曲式、和声、节奏等元素上进行创新,使得《思乡曲》成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历史传承性、自觉主动性、开放性特征的艺术作品。

《思乡曲》之所以被广泛流传,主要原因是它所体现的民族情感以及在创作和演奏中所传递出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是维系民族团结向前的精神纽带。纵使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马思聪先生自身的处境窘迫不定,但仍然将一名异乡游子真挚朴素的故乡情寄托于思乡曲中,尽情释放自己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同时又坚定不移地表达出对国家故土美好未来的信心与祝愿。★

责任编辑:曹舒雅

猜你喜欢
小提琴民歌民族
我们的民族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Pear Conc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