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0例临床体会

2016-12-15 07:57陈俊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2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心肌梗死

陈俊丽

(兰考县中心医院,河南 开封 475300)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0例临床体会

陈俊丽

(兰考县中心医院,河南 开封 475300)

目的 探究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接诊的4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症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95.0%,高于对照组8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ST段回落≥50%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中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阿替普酶溶栓;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生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因冠状动脉血供减少,导致心肌急性缺血甚至坏死。当前临床中该病因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引发,一般而言,有50%以上的患者在发病之后会出现心率失常、心室颤动现象[1]。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针对阿替普酶溶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接诊的4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心脏学会(AHA)诊断心肌梗死(AMⅠ)标准[2],确诊40例患者均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随机将4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0例,包括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51.2±3.4)岁;前壁梗死6例,侧壁梗死4例,下壁梗死7例,正后壁3例;实验组20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5.4±2.7)岁;前壁梗死5例,侧壁梗死4例,下壁梗死9例,正后壁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周期、梗死位置均无任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行生命指标动态监测,包括心功能、出血凝血、心肌酶谱、血压、血常规、电解质等。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将尿激酶溶在100~120 mL浓度为10%的的氯化钠溶液中,采取静滴方式,25~30 min内滴注完毕。实验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将阿替普酶溶栓溶在100~120 mL浓度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中,采取静滴的方式,在25~30 min内滴注完毕[3]。两组患者在采取溶栓治疗之前需给予氯匹格雷300 mg、拜阿司匹林300 mg进行治疗,并且治疗过程中需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给予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药物治疗。

1.3 观察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观察,观察患者胸痛症状是否缓解。治疗30 min内对患者行心电图检查,连续复查2~3 h。患者发病后4 h之内进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肌钙蛋白指标的检测,对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

1.4 评价指标:依据STEMⅠ的再通标准[4]:①治疗3 h内患者胸痛症状消失;②心电图检测患者抬高ST段回落,幅度>50%;③患者出现灌注性心律失常,房屋阻滞突然改变或下壁梗死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④患者血清酶-心肌磷酸激酶峰值提前出现在15 h内。具备两点以上者判为再通。

1.5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取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程处理,实施卡方检验与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再通情况与ST段回落情况:经临床治疗之后,实验组总再通率为95.0%,高于对照组80.0%,并且实验组ST段回落≥50%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再通与ST段回落情况对比分析(n)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治疗过程中实验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5.0%(3/20),包括上消化道出血1例、心源性休克2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为30.0%(6/20),包括严重心律失常2例,心源性休克2例,脑出血1例、尿出血1例。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结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具有高发性,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影响。临床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关键是缩短患者初期治疗时间,将患者冠状动脉梗阻部分开通,重建血供,减少心肌损伤[5]。本次研究中选用阿替普酶作为治疗药物(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该药物具有纤维蛋白选择性,能够延长血浆半衰期,使用简单,并发生发生概率低,安全性高。在治疗过程中采取辅助治疗,针对患者基本情况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等药物,利用联合用药提高治疗效果。经临床治疗,实验组总再通率为95.0%,高于对照组80.0%,实验组ST段回落≥50%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5.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为30.0%,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中应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与使用。

[1] 张瑾.阿替普酶与瑞替普酶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2):144-146.

[2] 李欢.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3):147-148.

[3] 谢光福.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1):146-147.

[4] 吕云,高彦.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对比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1):1197-1199.

[5] 原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20):2911-2912.

R542.2+2

B

1671-8194(2016)32-0102-01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心肌梗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